基本信息
书名:呼叫中心设计(第2版)
定价:48.00元
作者:(美)瑞德(Read,B.B),包焱,王晓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210411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呼叫中心已经成为当今商业界一个重要的且发展迅速的组成部分,它引发了一系列的管理挑战,从关于如何建立客户关系的战略决策、商业计划,到员工业务水平和技术的周详考虑。本书不仅提供了关于呼叫中心管理的独到见解,而且在如何使公司获取*收益方面提出了不同的专家意见。
目录
章 什么是呼叫中心
第2章 呼叫中心的功能
第3章 呼叫中心的规划
第4章 自助服务
第5章 驻家工作的呼叫中心
第6章 外包
第7章 选址
第8章 在岸、近岸和离岸
第9章 为讲西班牙语的人服务
0章 国外市场
1章 公司资产配置
2章 设计、人体工效学及安全
3章 呼叫中心的人员配备
4章 培训和挽留
5章 管理问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不错,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沉稳的气息,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感觉内容也一定扎实可靠。初翻阅时,被其中清晰的章节划分和丰富的图表所吸引,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难度。尤其是那些流程图和架构模型,讲解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的逻辑推进方式,它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战略规划到微观的操作细节,过渡得十分自然流畅,仿佛引导读者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实地考察。那些案例分析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仅仅是理论的佐证,更是生动的教学工具,让人能清晰地看到设计原则是如何在实际运营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深度钻研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总而言之,从外到内,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精雕细琢的专业气质,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读。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本书抱有一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关于流程优化的书籍汗牛充栋。然而,这本书很快就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方法论的严谨性。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构建一套可操作的评估框架,这套框架不仅适用于全新项目的启动,对于现有系统的“体检”也同样有效。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量化指标(KPIs)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使得决策者可以基于数据而非直觉来进行取舍。举例来说,在讨论人员配置模型时,书中提供的计算模型考虑了多种变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平均等待时间计算,包含了员工的疲劳度、知识库的深度等隐性因素,这种细致程度令人惊叹。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使用某个特定软件的手册,而是一本关于构建高效能服务生态系统的哲学与工程指南。对于那些希望从战术层面提升到战略层面思考呼叫中心运营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极其全面和前瞻。他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电话服务模式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融入到现代服务体系的蓝图中。书中对于用户体验(UX)的强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事后的修补,而是被置于设计之初的核心地位。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贯穿始终,无论是座席的技能矩阵设计,还是IVR系统的交互流程优化,都体现了对最终用户感受的深刻洞察。此外,书中对于风险管理和合规性的论述也十分细致,这对于追求长远稳定运营的企业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发现很多行业内被认为是“潜规则”或“经验之谈”的东西,在这本书里被系统地梳理并提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团队在进行流程再造时的理论支撑力度。它不仅告诉我们“做什么”,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是最佳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我注意到作者巧妙地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甚至一些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融入到服务流程的设计中,这使得设计出的系统不仅“能用”,而且“好用”到令人惊叹。它探讨了如何通过微小的界面调整来有效降低客户的认知负荷,以及如何利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引导客户自助解决问题,从而解放人力资源去处理更复杂的情感需求。这种多维度视角的融合,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思我们当前正在采用的那些被视为“行业标准”的做法,是否真的在用户体验的底层逻辑上站得住脚。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系统设计中的“盲点”。它鼓励我们不仅要关注效率的提升,更要关注服务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的“温度”和“信任”的建立,这在强调客户忠诚度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又不失深度,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工程学概念,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阐释出来,让人感觉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设计原则,其实触手可及。特别是对于那些描述系统瓶颈和性能调优的部分,作者的措辞精准而富有画面感,我仿佛能亲眼看到数据流在系统中穿梭、拥堵、然后被优化疏导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迭代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而不是一次性的交付。书中反复提及“基线测量”和“效果评估”,这提醒着每一个设计者,工作并未在系统上线时就宣告结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这种务实和持续优化的理念,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团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行动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自我学习和适应的运营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