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
定价:45.00元
作者:廖国伟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15222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现代美学研究视野中,美学研究的范畴纷纷转向具体的文化现象,由原来的注重哲理思辨的哲学美学模式,转入宽泛、具体的文化美学模式,强调美学研究要走出书斋,走向无限丰富的人类文化,以鲜活的人类文化材料为依托来进行美学研究。也就说,是美学研究已经转向为从文化的大视野来研究美学或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两个维度展开,这对传统古典的“哲学美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美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廖国伟编著的《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深入研究了民歌文化。
内容提要
廖国伟编著的《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是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之一,《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美学交叉,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歌的生存机制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对全球化语境中的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民歌文化、当代大众文化时代民歌的认同危机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表征危机等问题作出了理论的研究和阐释。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流传千古的民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类学意义。作者廖国伟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民歌从单纯的声响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民歌旋律、歌词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信仰、历史以及社会变迁。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歌谣诞生的年代,感受到了歌唱者朴素的情感和生活的热情。那种与土地、与自然、与邻里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民歌这根无形的线索,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歌的比较分析,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尽管歌词和旋律各不相同,但其中传达的关于生老病死、爱恨离别、希望与忧愁的情感,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让我不禁思考,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面前,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而渺小。审美人类学的视角,为理解民歌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它不再是孤立的音乐现象,而是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解民歌的独特视角——审美人类学。廖国伟先生的论述,让我不仅仅是在“听”民歌,更是在“看”民歌,“感”民歌。他通过对民歌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人类普遍的情感模式和生存智慧。我特别欣赏他对民歌中“生活痕迹”的挖掘,例如歌词中那些朴素的意象,比如炊烟、泥土、星辰、河流,这些都承载着歌唱者与自然、与土地的深厚情感。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修饰,而是人类在特定生存环境下,对世界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和表达。作者将这些“生活痕迹”与人类学中的“仪式”、“象征”等概念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民歌背后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民歌的“声音美学”的探讨,作者并非从纯粹的音乐理论出发,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他让我体会到,民歌的旋律、节奏、音色,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能够触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对民歌的理解,从一种表面的欣赏,转化为一种对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民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世界。廖国伟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将民歌置于人类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对民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音乐本身,而是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心理和哲学议题。书中对于民歌与社会变迁、与身份认同、与权力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民歌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了解到,民歌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响,它还在不断地被创造、被改编、被赋予新的意义,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关于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塑造了民歌的生命力,让我颇有感触。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对民歌的态度和利用方式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民歌背后隐藏的社会权力运作和文化协商。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狭隘的音乐鉴赏,去理解民歌在人类社会整体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反映和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民歌与人类学的美学维度巧妙地结合起来。廖国伟先生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笔下的民歌,不仅仅是声音的集合,更是一种视觉的、触觉的、甚至是味觉的体验。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歌声与自然的交融,比如山谷的回响,田野的微风,甚至是雨滴落在茅草屋上的节奏,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与歌者一同吟唱。这种将民歌融入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原始的生命力和纯粹的美。更令人着迷的是,作者深入探讨了民歌中所蕴含的“在地化”审美。他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旋律、某些节奏、某些意象,会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被接受和喜爱,并代代相传。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偏好,更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对生活体验的提炼,以及对精神需求的满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歌谣,妇女在织布时低语的调子,孩子在玩耍时欢快的歌声,这些画面都充满了朴素而动人的美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美”的定义,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根植于生活的泥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对民歌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更宏大、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学议题。廖国伟先生的论述,不仅仅是对民歌本身的梳理,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文化本质的深度对话。他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人们会选择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来传承记忆,来维系社群。书中关于民歌与祭祀、与节日、与劳作、与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的紧密联系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民歌作为一种生活实践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消遣,更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是集体记忆的载体,是情感共鸣的纽带。这种将民歌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方式,让我对民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开始意识到,每一首民歌,都是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模型,它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性别角色,甚至是对宇宙的认知。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些老歌,它们似乎也隐藏着类似的文化密码,只是我之前从未意识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民歌的“眼光”,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