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
定價:39.00元
售價:26.5元,便宜12.5元,摺扣67
作者:張明澍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97426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99kg
多少中國誌士仁人為德賽二先生在中國落戶和立足生根大聲疾呼,乃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瞭中國近現代曆史的可歌可泣篇章。*也說中國黨要走齣曆史周期律得靠民主建設。但就目前情況來看,賽先生已經得到普遍公認,盡管在理解上還是有很大差異。至於德先生,雖然呼籲者甚眾,但仍被一些人當做資本主義普世價值來批判。好在黨的政治報告中已經把它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一。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是什麼樣的民主?
本書基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項目所得材料的研究而作,並且追蹤延續瞭1994年所齣版的《中國“政治人”》一書的研究內容,內容豐富,材料翔實,全書脈絡分明,結構嚴謹,語言曉暢明白,既有深厚的政治學研究之功底,又有深入淺齣、生動易懂的特點,可閱讀性很強,是一本可為大眾所閱讀的學術著作。
民主本來不太好把握尺度,但是本書由於建立在實證調研和統計數據基礎上,作者捉刀自如:書稿以調研和統計數據為基礎,實在客觀,現實基礎深重;問捲問題設計匠心而又生動有趣;人群劃分科學而切閤中國當前實際,很有說明力;各部分結論客觀明確而智慧溫和。
《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以全國範圍內抽樣調查資料為依據,探討“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分析中國倫理主義政治文化的特徵,描述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齡段中國人在政治觀念、政治參與態度及行為、瞭解政治知識三個方麵的不同之處,並通過與本書作者1988年的同類調查及1994年齣版的《中國“政治人”》一書做比較,指齣過去二十年間中國政治文化在若乾方麵的變化。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通過對全國範圍內*抽樣的1750位城鎮居民的調查,作者發現中國人想要的民主是:德治優先於法治,重視實質和內容優先於重視形式和程序,協商優先於錶決,解決敗和群眾監督問題優先於保障公利和自由,中國人自己的而不是外國的民主。
張明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政治文化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法學與政治學。在《人民日報》等發錶有影響文章多篇。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學士(1979-198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治學係碩士(1983-1986)。
成果:'中國經濟管理職能初探'《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1986年6月)、英文版(1988年3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論文競賽一等奬;中央青年論文一等奬。
代錶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製度概要》寜夏人民齣版社 1993年;
《中國'政治人'》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4年;
《國際政治》譯,颱灣五南齣版社1994年;
《公民文化》譯,颱灣五南齣版社1996年。
這本書的文筆流暢得令人驚嘆,簡直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但這種流暢絕不是膚淺的堆砌辭藻,而是建立在對復雜議題深刻理解之上的提煉與升華。作者對語言的駕馭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模型,瞬間變得清晰可感。比如,在論及公民社會與國傢權力邊界的那一章,他使用瞭一種極為古典的敘事手法,將曆史的進程比作一條不斷蜿蜒的長河,而不同的政治形態則是河岸兩側不斷更迭的風景。這種文學性的錶達,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領略其思想的精髓。更難得的是,即使在討論到那些充滿爭議的敏感話題時,作者依然保持著一種近乎冷靜的剋製,不偏激、不煽動,隻是冷靜地鋪陳事實與邏輯,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進行批判性思考。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的語言庫似乎也得到瞭擴充,不再是簡單地重復口號,而是學會瞭如何更精準、更有力地錶達自己的觀點。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重塑”。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頻繁地運用跨學科的視角,將社會學、心理學、甚至人類學的觀察融入到對政治議題的探討之中,這使得他的分析擁有瞭罕見的穿透力。例如,他對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的描繪,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我深刻反思瞭“我是誰”以及“我們是誰”這些宏大命題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無意識地構建和維護的。這本書的難點在於其思辨的密度極高,初讀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其中的復雜關係,但一旦跨過最初的門檻,就會發現其後蘊藏的巨大能量——它徹底改變瞭我看待新聞事件和公共討論的方式。它培養的不是盲從者,而是擁有強大質疑能力和獨立判斷力的“觀察者”。這是一種需要時間沉澱和反復迴味的“慢閱讀”,每一次重溫,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一套嚴密的、層層遞進的思想體係構建過程。開篇的“溯源”,將我們帶迴瞭曆史的深處,去考察那些看似遙遠的變革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今天的集體心性;緊接著的“解構”,則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當代社會結構中那些隱藏的矛盾與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理想”與“現實”這一永恒命題時的坦誠。他沒有沉溺於烏托邦式的幻想,也沒有滑嚮虛無主義的深淵,而是將兩者置於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平衡之中進行審視。每次翻閱,我都會被作者那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所摺服,仿佛他擁有某種透視鏡,能夠穿透日常的喧囂,直達事物運行的底層代碼。這本書讀完後,並不會立刻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它更像是一張高精度的地圖,標示齣通往目標的無數條路徑及其潛在的風險,最終的抉擇權,仍然交還給瞭每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稀缺的“復雜性視角”。在當下信息碎片化、觀點極化的時代,很少有作品能夠如此沉著、全麵地去擁抱一個議題的復雜性,不試圖用簡單的二元對立來解決深刻的結構性問題。作者的論證過程充滿瞭微妙的層次感,他深知,任何宏大的社會變革,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人的行動與選擇上。書中對個體能動性與結構性約束之間關係的探討尤為精妙,他沒有將公眾塑造成被動的棋子,而是承認瞭他們在曆史進程中的多重身份——既是受製約者,也是潛在的塑造者。這種辯證而又不失希望的基調,是整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沒有給齣廉價的樂觀,也沒有散布絕望的悲觀,而是鼓勵讀者以一種更加成熟、清醒的態度去麵對我們所處的時代。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公共生活”的理解深度被極大地拓寬瞭,它不再是報紙上的頭條,而是一個由無數相互作用的個體意誌所編織而成的動態係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見便引人注目,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色彩搭配,仿佛在無聲地述說著內容本身的厚重與深度。尤其是扉頁上的那句引言,寥寥數語,卻精準地勾勒齣瞭一個時代集體焦慮的側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布局上的匠心獨運,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平鋪直敘的論證方式,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棋手,步步為營,在看似鬆散的敘事中,暗藏著精妙的邏輯推演。讀起來,會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不是在“說教”,而是在與你進行一場深入靈魂的對話。書中的案例選取非常具有代錶性,那些從街頭巷尾、網絡輿論場中捕捉到的鮮活片段,為抽象的政治哲學討論注入瞭鮮活的血液。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簡單的描述,因為它們背後蘊含的社會張力是如此巨大。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對自身認知邊界的試探與拓展,它迫使你跳齣既有的框架,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