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通信原理(原书第2版)
定价: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德)迈耶著,李玉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1113250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点击查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通信原理,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结构,数字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调制和编码的相关概念、原理、技术方法,以及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等各种传输系统的原理、技术和传输媒介等,后还对各种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及所涉及到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等)的参考书。
译者序
第2版前言
章 基本原理
1.1 信息传输导论
1.1.1 通信技术的内容及范围
1.1.2 通信技术的基本方法
1.1.3 数字信息传输的优势
1.1.4 信息论基础
1.1.5 电信技术中的系统工程
1.1.6 基准和衰减
1.1.7 传输信道
1.1.8 信道容量和信息体
1.1.9 调制技术简介
1.1.10 电信网概述
1.1.11 电磁频谱
1.1.12 标准和标准化组织
1.1.13 电信技术的里程碑
1.1.14 电信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2 信号传输中的失真
1.2.1 无失真传输的定义
1.2.2 线性失真
1.2.3 非线性失真
1.3 信噪比的改善
1.3.1 线性方法
1.3.2 非线性方法:音节压扩和瞬时值压扩
第2章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2.1 引言
2.2 异步和同步传输
2.3 二元码与多元码传输
2.4 线路编码
2.5 传输带宽
2.6 码间串扰及脉冲整形
2.7 发送器、接收器和转发器
2.8 干扰的影响:误码
第3章 调制
3.1 谐波载波的模拟调制
3.1.1 引言
3.1.2 混频
3.1.3 幅度调制
3.1.4 相角调制
3.1.5 模拟调制方法的干扰特性
3.1.6 已调信号的正交描述
3.2 脉冲载波的模拟调制
3.3 脉冲载波的数字调制
3.3.1 脉冲编码调制
3.3.2 预测编码
3.3.3 PCM的传输带宽
3.3.4 PCM误码的影响
3.3.5 PCM的调制增益
3.4 谐波载波的数字调制
3.4.1 引言
3.4.2 ASK
3.4.3 FSK
3.4.4 PSK、DPSK、QPSK、OQPSK
3.4.5 QAM
3.4.6 正交频分复用
3.5 多级调制
3.6 调制类型的命名
第4章 编码
4.1 信源编码
4.1.1 减少冗余(算术压缩)
4.1.2 减少不相关(减少熵)
4.1.3 话音信号压缩
4.1.4 利用MPEG压缩音频信号
4.1.5 利用JPEG压缩视频信号
4.1.6 利用MPEG压缩视频信号
4.2 加密
4.2.1 引言
4.2.2 对称加密方法
4.2.3 非对称加密方法(公共密钥系统)
4.2.4 哈希函数
4.2.5 密码协议
4.3 信道编码
4.3.1 引言
4.3.2 分组码
4.3.3 卷积码
4.3.4 编码方法的选择
4.3.5 编码增益
4.3.6 其他点到点的可靠连接
第5章 传输系统和传输媒介
第6章 通信网
本书符号释义表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初次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的致谢部分。那段文字虽然简短,但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传播的热忱和对前沿探索的敬畏,着实打动了我。排版上,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留白,这使得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缓,有效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字体选择上,正文用的是一种非常经典、易读的衬线体,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深夜在暖黄色的台灯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刺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重要概念的定义部分,采用了略微加粗并略微倾斜的样式,这种细微的区分让知识的层级感一下子凸显出来,学习的脉络变得异常清晰。而且,很多关键定理的推导过程,作者都细心地用不同的颜色或边框进行了标记,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耐心指导,指引你抓住每一个逻辑的飞跃点。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远超了我对一本专业教材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和术语处理,达到了专业书籍的顶尖水平。我通常对翻译版本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译者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者对行业特有的“黑话”处理得不够地道。然而,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该领域的资深人士。所有的专业术语,比如“相干解调”、“最小均方误差”等,不仅给出了标准的中文对译,很多时候还在首次出现时,用括号标注了其对应的英文原文,甚至连一些难以直译的俚语式的表达,都找到了既准确又符合中文学术语境的对应词汇。这种严谨性,确保了我在对照原版资料或查阅其他文献时,不会因为术语理解的偏差而产生混淆。阅读体验非常顺畅,文字流畅自然,毫无“翻译腔”,仿佛就是一本原汁原味的中文著作,这一点,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未来打算撰写技术报告的读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保障。
评分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体验在于图表的质量。坦白说,很多技术书籍的插图都显得粗糙、模糊,难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但这本却完全不同。书中的所有示意图,无论是信道模型、调制星座图还是噪声分析的概率密度函数图,都采用了高精度的矢量图形绘制,线条锐利,色彩过渡自然,即便是放大观察,细节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对比不同编码方案性能的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区分度做得非常好,即使用肉眼对比,也能立刻分辨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更赞的是,作者似乎非常理解“一图胜千言”的道理,很多原本需要大段文字解释的复杂概念,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流程图或时域/频域对比图,瞬间变得豁然开朗。这表明编者在内容创作的同时,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视觉化呈现上,这对于需要大量空间和时间概念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籁之音,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乍一看似乎是按照标准的学科脉络展开的,但深入研究后,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更深层次的逻辑编排艺术。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遵循着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的完美螺旋上升路径。例如,在介绍完基础的傅里叶分析后,它立刻引入了与之相关的随机过程概念,这种跨章节的知识串联,极大地促进了融会贯通。我注意到,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本章目标”的简短陈述,结尾则是一个“关键回顾”的小结,这种结构上的闭环设计,极大地帮助我巩固了刚刚学到的知识,确保学习的效率最大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章节的末尾,都附带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它们并非简单的计算题,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技术背后的哲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实在难得。这感觉就像在阅读一本精心编排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章节既独立成篇,又与整体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些传统的技术书籍那样,只用单调的蓝色或绿色作为主色调,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深邃的紫色与金属质感的银色线条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既沉稳又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印象。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匠心,字体清晰有力,虽然是第二版,但排版上明显做了很多优化,使得整体视觉更加和谐。在书的侧面,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纸张的纹理,摸上去有一种适度的粗糙感,这让我在翻阅时感觉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滑腻感。装帧看起来相当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轻易脱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封底的文字排版,简短有力地概括了本书的价值,没有过多冗余的形容词,直接点明了其作为行业参考书的地位,这对我这样一个追求效率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信号。我甚至花了几分钟仔细研究了那个小小的版本号标识,它暗示着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持续打磨和更新,这在快速迭代的通信领域,简直是定心丸一样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