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工程技术(任务型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系列教材)
定价:32.00元
作者:肖瑛,许爽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1194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信工程技术》以“语码转换”理论为指导, 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特色,根据渗透式双语教学特点, 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形成了一部突出应用性、先进 性和系统性的双语教材。本书包含上、下两篇共计32 个章节,上篇以通信工程专业理论基础为主,内容涵 盖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包括电子技术 、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共26门课程; 下篇以实践应用教学为主,包含部分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以及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面试用语等。全 书由肖瑛负责统稿。
目录
上篇 理论课程
章 数字电子技术
节 绪论
第二节 逻辑代数基础
第三节 逻辑门电路
第四节 基础组合逻辑电路
第五节 锁存器和触发器
第六节 时序逻辑电路
第七节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第八节 半导体存储器
第九节 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二章 模拟电子技术
节 绪论
第二节 运算放大器
第三节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第四节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第五节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第六节 模拟集成电路
第七节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第八节 功率放大电路
第九节 信号的处理与信号的产生电路
第十节 直流电路
第三章 电路原理
节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第二节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三节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第四节 电路定理
第五节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第六节 一阶电路
第七节 二阶电路
第八节 相量法
第九节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第十节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第十一节 三相电路
第十二节 拉普拉斯变换
第十三节 二端口网络
第四章 高级程序设计
节 绪论
第二节 C 语言对C语言的扩充
第三节 类和对象
第四节 继承与派生
第五节 多态性和虚函数
第六节 Windows编程基础和MFC编程基础
第七节 对话框和控件
第八节 菜单和文档 视图结构
第五章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节 微型计算机基础
第二节 单片机硬件结构
第三节 指令系统
第四节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第五节 中断系统 33’
第六节 定时器与计数器
第七节 串行接口
第八节 单片机系统扩展
第九节 输入输出接口
第十节 AD DA接口
第六章 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
节 概论
第二节 网络模型
第三节 局域网和城域网
第四节 数据链路层
第五节 网络层
第六节 传输层
第七节 应用层
第八节 网络管理基础和网络安全性
第七章 信号与系统
节 绪论
第二节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三节 傅里叶变换
第四节 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第五节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六节 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第七节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第八章 电磁场理论
节 矢量分析
第二节 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
第四节 时变电磁场
第五节 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的传播
第六节 均匀平面波的反射与透射
第九章 通信电子线路
节 绪论
第二节 高频电路基础
第三节 高频谐振放大器
第四节 正弦波振荡器
第五节 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
第六节 振幅调制、解调及混频
第七节 角度调制与解调
第八节 反馈控制电路
第十章 随机信号分析
节 随机信号基础
第二节 随机过程和随机序列
第三节 系统对随机信号的反应
第四节 窄带随机过程
第十一章 EDA技术
节 概述
第二节 VHDL设计初步
第三节 原理图编辑器设计方法
第四节 VHDL设计进阶
第五节 宏功能模块与IP应用
第六节 有限状态机设计
第七节 系统优化和时序分析
第十二章 虚拟仪器技术
节 LabVIEw基础
第二节 结构
第三节 数组、簇和波形
第四节 图形和图表
第五节 字符串和文件
第六节 数据采集
第十三章 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
节 绪论
第二节 ARM体系结构
第三节 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
第四节 硬件结构与关键技术
第五节 其他接口技术
第十四章 数字信号处理
节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第二节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三节 离散傅立叶变换
第四节 快速傅立叶变换
第五节 时域离散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与状态变量分析法
第六节 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第七节 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第十五章 通信原理
节 绪论
第二节 随机信号分析
第三节 信道
第四节 模拟调制系统
第五节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第六节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
第七节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八节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九节 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
第十节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第十一节 同步原理
第十二节 通信网
第十六章 DSP技术
节 绪论
第二节 TMS320CS4x的硬件结构
第三节 TMS320C54x的指令系统
第四节 TMS320C54x的软件开发
第五节 DSP集成开发环境
第六节 DSP片内外设
第七节 TMS320C54x基本系统设计
第八节 TMS320C54x应用系统设计举例
第十七章 SOPC技术及应用
节 概述
第二节 SOPC的硬件开发环境及流程
第三节 Nios Ⅱ处理器系统
第四节 基于FPGA的DSP开发技术
第五节 软件设计流程和方法
第十八章 微波技术
节 传输线理论
第二节 微波网络
第三节 微波元件
第四节 天线
第十九章 信号检测与估值
节 绪论
第二节 信号检测与估计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高斯信道中确知信号的检测
第四节 信号参量估计
第五节 信号波形估计
第二十章 数字图像处理
节 绪论
第二节 数字图像基础
第三节 图像的变换
第四节 图像的增强
第五节 图像的复原
第六节 图像压缩编码
第二十一章 程控交换技术
节 概论
第二节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
第三节 电路交换技术及接口电路
第四节 存储程序控制原理
第五节 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
第六节 信令系统
第七节 ATM交换技术
第二十二章 移动通信技术
节 概论
第二节 无线介质中的传播现象的特性
第三节 组网技术
第四节 调制技术
第五节 频分多址模拟蜂窝网
第六节 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网
第七节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
第八节 3G无线移动系统
第二十三章 光纤通信技术
节 光纤的传输理论及传输特性
第二节 光源和光发射机
第三节 光检测器和光接收机
第四节 同步数字体系
第五节 光波分复用系统
第六节 光接入网
第七节 光放大技术
第八节 光纤通信新技术
第二十四章 扩频通信
节 绪论
第二节 扩频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节 扩频系统的伪随机序列
第四节 扩频信号的相关接收
第五节 扩频系统的同步
第六节 特殊器件在扩频系统中的应用
第七节 扩频多址技术
第二十五章 数字语音处理
节 绪论
第二节 语音信号处理基础
第三节 语音信号分析
第四节 语音编码
第五节 语音合成
第六节 语音识别
第七节 语音增强
第二十六章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节 人工智能概述
第二节 搜索技术
第三节 人工神经网络
第四节 遗传算法
第五节 模糊计算
第六节 数据挖掘
下篇 实践应用
第二十七章 实验室实用英语
节 实验室常用设备及元器件
第二节 数字存储示波器
第三节 频谱分析仪
第四节 任意波形 函数发生器
第五节 电子工艺实习指导
第二十八章 MATLAB实用集锦
节 什么是MAT
第二节 MATLAB 7.3开发环境简介
第三节 常用错误提示
第二十九章 英文实验报告撰写范例
节 LED数码管显示子程序
第二节 语音信号的采样和频谱分析
第三节 调谐放大器
第四节 交换机配置
第五节 移频键控一
第三十章 课程设计报告范例
节 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
第二节 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第三十一章 科技英文撰写指南
节 毕业论文英文摘要
第二节 科技论文写作
第三十二章 英语面试常见问题
节 开始面试
第二节 个人信息
第三节 性格与爱好
第四节 教育背景
第五节 个人技能
第六节 应聘原因
第七节 工作目标
第八节 薪金期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装帧和字体选择上就能看出编辑团队的用心良苦。在阅读技术书籍时,清晰易读的图表和恰到好处的注释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翻阅了几页关于信号处理和信道编码的章节,那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波形图,在目前的排版下显得异常清晰,没有丝毫的模糊或拥挤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它似乎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有些教材为了展示其学术深度,会将推导过程写得极其冗长和抽象,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则似乎采用了“电梯式”的讲解方式,先给出核心结论和应用场景,再将深奥的理论放在特定的“拓展阅读”或“进阶思考”部分。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同时又为有志于深挖理论的读者留足了空间,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教育理念,即“先架起房子,再添砖加瓦”。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教材的“任务型”模块是如何处理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通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涉及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等多个领域。一本优秀的教材必须能有效地串联起这些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根据我对章节的粗略浏览,这本书似乎非常强调将网络架构、硬件实现和软件算法这三个层面紧密地耦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解一个无线接入协议时,它可能不仅仅是讨论协议本身的逻辑,还会配以必要的电路层面的考虑,甚至是软件仿真环境的搭建指导。这种全景式的视角,对于培养具备系统思维的工程师至关重要。它避免了将学生训练成只会某一小块技术细节的“螺丝钉”,而是鼓励他们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把握整个通信系统的运作脉络,这才是现代复杂工程领域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带着浓厚专业气息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它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严谨与前沿。我一拿到手,首先就被它那种厚实的分量和精良的印刷质量所吸引,这显然是一本投入了大量心血去打磨的作品。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但仅仅从目录的编排和章节标题的设置来看,就能推测出作者群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的独到匠心。他们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学以致用”的实用导向。特别是其中对一些新兴通信技术如5G/6G、物联网(IoT)等领域的介绍,似乎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着力于将这些复杂的底层逻辑,通过一种更具象化、更贴近工程师实际工作流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仿佛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工程蓝图,每一步骤都清晰可循,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学习旅程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行业“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双语教学”的定位带来的独特气质。它并非简单地将英文术语硬塞进中文文本,而是似乎在努力构建一种真正的“语码转换”环境。在涉及国际标准和前沿研究时,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确性,而本土化的解释则保证了理解的流畅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这两种语言环境自然地融合起来,那么它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这些未来的通信工程师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阅读英文标准文档和技术白皮书,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起到桥梁作用,训练我们的大脑自然地在两种语言体系中进行切换和比对,那么它的价值将远远超出了一本普通的中文教材,它更像是一种面向全球化职业生涯的“语言工具箱”。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时,心中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通信工程这个领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很多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极其“鲜活”的。它那种强调“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比起传统的“知识点堆砌”,无疑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趋势。我注意到,书中的案例似乎都是围绕着实际工程中的典型问题来构建的,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想象一下,当我们在学习一个复杂的协议栈时,如果能紧密地依附于一个具体的、需要我们去“完成”的任务,那么学习的内驱力和理解的深度都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这种教学范式的转变,我相信会极大地提高我们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公式和概念的层面,它更像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工程素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