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分析
定价:21.00元
售价:14.3元,便宜6.7元,折扣68
作者:张德民,胡庆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0402014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在“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基础上,用相对较高的数学思路和手段,系统地研讨了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为电子、控制、信息类学科工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建立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础平台。全书分为五章,章作为与本科相关内容的衔接和全书的基础,强化学生对信号和系统分析物理概念和数学方法的融合理解;第二章学习离散信号双重性和变换统一性,深刻地理解信号时域和频域描述的本质联系,由信号双重性和变换统一性扩充了信号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在变换统一性基础上系统地研讨了傅氏分析原理和方法;第四章以矩展开原理为工具,讨论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结合在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模块实例的实现方法研讨基本系统的实现和特性分析;第五章学习模拟信号与系统数字处理及逼近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特性,进而掌握模拟系统的数字逼近和设计方法。
本书努力做到深入浅出,论述清楚,注重物理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融合。书中精选了一定量的例题,各章后附有习题。
本书适合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工程硕士学位课程或选修课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于相关教师和科技工程人员参考。
章 信号、系统及变换回顾
1.1 离散信号及系统回顾
1.1.1 几种常见的序列
1.1.2 序列的常规运算
1.1.3 离散系统
1.2 连续信号及系统回顾
1.2.1 连续信号
1.2.2 连续系统
1.3 2 变换回顾
1.3.1 2变换
1.3.2 2反变换
1.3.3 2变换的基本性质
1.3.4 系统函数
1.4 离散系统分析
1.4.1 离散系统的描述
1.4.2 离散系统的求解
1.4.3 离散系统的实现
1.4.4 离散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1.4.5 两个典型系统
1.5 模拟系统的数字仿真
1.5.1 仿真定理
1.5.2 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原理
1.5.3 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方法
习题一
第二章 离散信号的双重性和变换的统一性
2.1 信号变换的统一性
2.1.1 信号的分类及对应的变换
2.1.2 信号时域和频域关系的规律和物理意义
2.1.3 各类信号的变换
2.2 离散信号的双重性原理
2.2.1 双重性原理
2.2.2 变换的四重性原理
2.2.3 关于离散信号的识别
2.3 离散信号双重性原理的应用
2.3.1 交叉卷积及交叉循环卷积
2.3.2 利用双重性原理计算正反变换
2.3.3 双重性原理的其他应用
习题二
第三章 傅里叶分析
3.1 傅里叶变换
3.1.1 傅氏变换的定义和存在性
3.1.2 X(w)的物理意义及实信号的傅氏变换
3.1.3 傅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3.2 傅氏级数和线谱
3.2.1 傅氏级数的傅氏变换描述
3.2.2 傅氏级数的存在性及物理意义
3.2.3 傅氏级数的重要性质
3.3 离散傅氏级数的数学解释
3.3.1 泊松求和公式
3.3.2 傅氏变换样本与傅氏级数
3.3.3 傅氏级数与离散傅氏级数
3.3.4 数值计算的基本定理
3.4 离散傅氏变换
3.4.1 DFT引入背景和定义
3.4.2 DFT的基本性质
3.5 频域取样
3.5.1 频域取样定理
3.5.2 内插公式及内插函数
3.6 快速傅氏变换
3.6.1 FFT的引出和基本思想
3.6.2 时域抽取基2 FFT
3.6.3 频域抽取基2 FFT
3.6.4 FFT运算实现的说明
……
第四章 系统分析与逼近
第五章 模拟座号及系统的数字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从排版和设计上看,这本书的用心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本技术类书籍,清晰的图表和标注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复杂的波形图、系统框图,无一不清晰锐利,即便是打印出来的图示,也能准确地传达出设计者的意图。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思考与实践”部分,这些问题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们并非简单的知识点复述,而是真正考验读者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我尝试着自己去解答其中的几个难题,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在与书本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这本书的整体质感,也体现出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应有的尊重和投入,拿在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可靠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跨学科的视野。很多信号分析的书籍往往将重点集中在纯粹的数学模型上,而忽略了这些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这本书却打破了这种局限,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现代通信、图像处理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中信号分析技术的实际部署和挑战。例如,书中对去噪算法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还详细对比了不同算法在实际噪声环境下的性能差异,甚至讨论了计算复杂度和实时性问题。这种“从理论到工程”的完整闭环叙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我开始意识到,信号分析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连接着无数工程领域的桥梁。阅读此书,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全景式的考察,让我对信号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预判和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简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信号概念具象化了。我记得有一次,他用音符的变化来解释傅里叶变换的原理,那种感觉就像是音乐家在讲解乐谱,每一个转折和变化都充满了逻辑和美感。读到后面,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系统分析,作者也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来辅助理解,比如把系统比作一个精心调校的乐器,输入是演奏者的意图,输出则是最终的声音。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跟上节奏,不会在复杂的数学推导前望而却步。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有一种读下去的冲动,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耐心地为我揭示这个领域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陪伴我探索知识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讨非线性系统的部分,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我过去接触的很多相关书籍,往往在处理非线性问题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么过于简化,要么就直接跳过了那些复杂但至关重要的细节。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它深入剖析了混沌理论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用大量的案例和精细的数学工具,揭示了看似随机的现象背后隐藏的确定性规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的论证过程,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恰恰是我所追求的。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每一个定理的提出,每一种方法的论证,都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支撑,这使得我对书中的结论深信不疑。对于那些希望在信号分析领域深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同时也是一座值得攀登的丰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融入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色彩。作者在解释一些基础概念时,会不自觉地探讨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信息论基础,使得原本冰冷的技术讨论变得富有温度和深度。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旁注”和“引申思考”,它们像是在提醒读者,不要被眼前的公式所束缚,要去探究更深层次的本质。这种深沉而富有启发性的笔触,让我对“信息”这个核心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可以通过数字衡量的物理量,而成为了构建我们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看待问题更加注重底层结构和信息流动的规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传授解题技巧的层面,它塑造了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