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武术是一种由肢体动作、呼吸吐纳与意念 引导,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累积而成就的一种自身拥有 的内劲力与防卫技巧。
内家拳武术不尚于拙力的运使,也不借外物、器 械或外敷药洗,内服伤药或运动散之类,而是以松柔 平和的练气方式,令气敛入筋骨,成就内劲,达到健 康之目的与技击之效果。
苏峰珍著的《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主要围绕 《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论述。其中主要对 何为内家武术、为何要沉肩坠肘、气与劲的实战运用 等155个内家拳核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苏峰珍,1984年生于台湾高雄凤山。自幼喜爱武术,苦无机缘学习。当时,凤山有一拳师,名大鼻师,身材高挑魁梧,南北跑场打拳,卖膏药。心向往之,恳请母亲往说,欲随练拳,大鼻师回曰:“以手击壁可也,不必随师。”自创土法炼钢非拳术究竟之道,终而蹉跎岁月。其间虽练过跆拳道、外家拳及其他武术,但总觉得不能相契而放弃。1980年缘遇林师昌立先生,学习形意、八卦、太极,历二十余年之久,为入室弟子,排行第二。同门中,练拳*为精勤,从无间断,为林师所赏识,而尽得其传。1982年至1992年参加高雄县市、台湾省推手比赛,常名列冠、亚军,为师门争光。1994年取得省市级太极拳教练证及重量太极拳教练证,经林师认可,开始授拳。2008年参加美国新唐人电视台举办**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荣获第三名。其拳论著作常于髙雄市太极拳杂志社发表,颇获读者喜爱。著作有〈汰极拳行功心解详解》《内家拳武术探微(筹备出版中)》《太极拳经论详解(筹备出版中)》等。现于高雄市凤山区文华儿童公园授拳。生平*大之愿望,乃能将内家拳武术承授有缘者,永续流传。
第1章 内家拳武术略说
一、何谓内家武术
二、内家武术的功用
三、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四、武术的种类
第2章 内家武术的阶程次第
一、松身
二、站桩
三、基本功(内劲单练法)
四、拳架(盘架子)
五、推手
六、电影“推手”观后感
七、散手(自由搏击)
第3章 参访同道
第4章 推手哲学
一、松的哲学
二、丢掉面子,放弃虚荣
三、谦虚的哲学
四、永远不要得**
五、修身养性
第5章 听劲妙用多
第6章 谈喂劲
第7章 练拳十年
一、有恒
二、循序
三、学未精不可为人师
四、推手练习
五、关于散手
六、结语
第8章 练拳悟得
一、为何要沉肩垂肘
二、皆知要松,如何得松,松中有劲
……
第9章 为何要沉肩垂肘
**0章 站桩与拳架
**1章 千拳归一路
**2章 拳架高度之探讨
**3章 浅谈走化
**4章 沉与松
**5章 松与力
**6章 用意与刻意
**7章 气势与胆识
**8章 师生之间
**9章 不急于做老师
第20章 尽信师,不如无师
第21章 “气”在武术中的地位
第22章 形意拳练习漫谈
第23章 八卦掌练习漫谈
第24章 太极不用手
第25章 练拳秘诀——勤、观、悟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人来说,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手段,更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我非常期待《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展现。内家拳,素有“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之说,这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否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儒家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是否会探讨拳法与养生、修身齐头并进的理念?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招式和套路的讲解,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种“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或许能在武术的练习中找到启示,例如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化解冲突,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深层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挖掘出来,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武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启迪之书,其价值将远超技击本身。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内家拳的介绍,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过于侧重“技”,而忽略了“道”的传承。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本好的武术书籍,不应该只是罗列套路和招式,而更应该教会读者如何去“练”,如何去“悟”。我非常期待《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能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比如,书中是否会讲解如何打破“僵劲”,如何做到“身法圆活”,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意念先行”?这些都是内家拳修炼中的难点和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自己多年练功的心得体会,包括在遇到瓶颈时是如何突破的,以及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内家拳桩功、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并且对其要领进行详细的阐释,那么对于那些希望系统学习内家拳的人来说,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封面,配以龙腾虎跃的图案,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传统武术的好奇心。虽然我并非内家拳的资深习练者,但从小就对中国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也零星地接触过一些武术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但总感觉隔靴搔痒,难以窥得其精髓。直到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入探索、刨根问底的决心,这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武术普及读物截然不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内家拳的“内”字有所阐释,是仅仅指身体内部的运转,还是更深层次的意识、精神层面的修炼?而“家”字,又蕴含着怎样的传承与家族秘学?“武术”二字更是无需多言,期待能看到对具体拳法、招式、劲力、呼吸、意念等方面的详细讲解,而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等待开启的大门,门后是深邃的武学殿堂,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去一探究竟。
评分作为一个对武术历史和流派发展脉络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特别希望《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内家拳历史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流派之间联系和区别的深度分析。内家拳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流派众多,各自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侧重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梳理清楚这些脉络,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框架。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经典内家拳种的早期发展情况?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又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成了内家拳与外家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历史文献的考证,或者引述一些古谱的记载,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将大大提升。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了解内家拳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翻开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内容详实,但并非枯燥乏味。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将内家拳的神秘面纱一层层地揭开。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内家拳核心理论的探讨。比如,它是如何解释“气”在武术中的作用的?是纯粹的生理学解释,还是融入了道家的养生理念?书中对“劲”的理解,是否也与其他拳种有所区别?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练习方法和图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武术表演令人惊叹,但自己尝试却不得其法,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理论的晦涩难懂,以及实践指导的缺失。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那么它对于广大武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期待它能够教会我如何去感知身体的变化,如何去运用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外在的招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