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
定价: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53305943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将1910年至1948年问南京与奥林匹克那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史实系统呈现,勾勒出城市奥林匹克文化史的传承脉络,凸显了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奥林匹克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追溯百年,梦回南京。在奥林匹克之光又一次照耀南京的时候,让我们穿梭时空,把目光聚焦在梦开始的地方,再次沿着史料的经纬,重新触摸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的那段百年渊源。
绪论
部分 发轫:奥运梦开始的地方
1910:蕴含奥运梦的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办
一、原始史料中的首届全运会
二、首届全运会与中国人的奥运梦想
三、首届全运会举办时成立了早全国性体育组织
四、举办首届全运会的历史场地
1924: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成立
一、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见证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
三、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原址寻踪
第二部分 启航:与奥运结缘的六朝古都
1928:“中国出席奥运人”宋如海与南京的渊源
一、从南京金陵大学走出的现代体育先驱
二、回到南京参与组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三、中国体育界正式出席奥运人
1932-1395:“中国奥运参赛人”刘长春与南京
一、首位登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
二、刘长春在南京打破全国纪录
三、刘长春在南京的生活和训练
1936:中国奥运代表团从南京出发奔赴柏林
一、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南京谒陵和授旗
二、武术表演队员在南京集训
第三部分 传承:奥运之路再次延伸
1947: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迁回诞生地南京
一、迁回南京之前的曲折历程
二、在南京建设固定会址
三、“南京”出现在国际奥委会公报上
1948:中国奥运代表团从南京出发奔赴伦敦
一、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南京组建
二、参加伦敦奥运会的部分运动员在南京集中训练
三、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授旗典礼在南京举行
后记
一、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见证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20世纪20年代,中国体育组织的管理权力、大型运动会的会务工作多被在华外国人士把持,几乎都不掌握在国人手上。中国的体育界急需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来组织全国的体育事务和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但是,来自国内不同区域的体育界人士,在众多问题上分歧严重,使得筹建会议一直陷入各仲争论之中,多次创建的努力均未告成功。
与此同时,国人对于组建“全国合法的体育机关”和国家奥委会的期盼之情也与曰俱增。后来长期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秘书长的沈嗣良,曾回忆这一时期:“各区体育都有了相当的基础,独无全国高行政机关……热心人士乃盛倡国人自主,亟应组织全国合法的体育机关,以主持全国体育。”(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著:《抗战前十年之中国》,龙田出版社,1948年版,第611页)
而1923年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上,还曾表决通过了一个提案,提出“由本社联络各机关发起组织万国运动会委员会(即国家奥委会,万国运动会为当时国人对于奥运会的通称)”。(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6辑: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可见,至工923年实际上仍没有国人承认的国家奥委会组织。次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也确实是借中华教育改进社南京年会提供的机会成立的。
1924年5月,第3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来自国内5个地区(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的体育代表们倡议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全国体育组织。
这一时期虽有在华外国人士把持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已于工922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说法,但是从1924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期间的历史记录来看,当时的体育界人士并不认为中国已有资格参加奥运会。1924年5月31日,全国工4个体育团体发起了第3届全国运动会选手慰劳会。慰劳会的开会词即明确指出:“刻下中国虽无加入万国运动会之资格,然能积极提倡体育,则亦不难达到。”(《全国运动会选手慰劳会纪》,《申报》1924年6月1日,第十四版)
上述史料的记载充分显示,至1924年5月为止,中国体育界还在努力争取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
就在这一次选手慰劳会上,体育界人士也再次强调了全国性体育组织(此时暂定名“中华体育协会”)“已推定张伯苓、卢炜昌二君,为委员长,定七月三日在南京开成立会”的计划。这个计划是在借1924年5月份第3届全国运动会之机,在武昌成立全国体育组织的努力宣告失败后,由体育界人士重新提出的。
……
读完《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书中对南京近代百年间,从一个古老帝都转型为现代化都市的过程,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发展、乃至影响的交织,有着令人惊叹的细腻描绘。我尤其被那些湮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所打动。比如,那位早期将奥林匹克理念带入南京的教育家,他如何在重重阻力下,坚持着对体育精神和公平竞争的信念?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他的事迹,而是通过一些细枝末节,比如他与学生们在简陋场地上的训练场景,他收到国际奥委会信件时激动又忐忑的心情,以及他对于南京青年精神面貌改变的殷切期盼,将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这种“微观”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力量的闪光,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如何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并与这片土地的人文情怀发生碰撞与融合。这本书并非单纯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城市史诗,用情怀串联起南京的百年变迁与奥林匹克梦想的轨迹。
评分读完《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南京这座城市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跨越百年的情感纽带。我尤其被书中对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奥林匹克运动的态度变迁的刻画所打动。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后来的积极探索、乃至充满激情的拥抱,每一步都充满了时代印记和人文情感。我喜欢书中对于那些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早期建设中的普通人的故事的描写,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的汗水、热情和执着,共同塑造了南京与奥林匹克情感连接的基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运动,是如何在中国一个具体的城市中,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民的情感产生深刻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城市精神的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城市,就不能仅仅关注它的地标建筑或经济发展,而要深入其肌理,去感受它的人文脉络。《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外来的概念来讲述,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南京近现代历史的潮起潮落之中。我惊叹于作者的史料搜集能力,从泛黄的老照片,到尘封的档案,再到口述历史的碎片,都被他信手拈来,编织成一张细密而富有生命力的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南京作为潜在奥运申办城市的那些章节,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讨论、市民的热情参与、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初步规划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希望与激情的年代。那种“虽败犹荣”的浪漫,那种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的姿态,至今仍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南京这座城市在新时代来临之际,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与勇于追逐梦想的精神特质,也让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多元化解读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阅读《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空之门。书中对南京近代历史与奥林匹克运动交汇点的梳理,并非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充满着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宏观历史背景下,对于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的挖掘。比如,在描述南京早期体育设施的演变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学校操场、公共运动场所的改造,以及当时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景描绘,展现了奥林匹克理念如何一点点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关于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章节,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体育参与无疑是一项具有突破意义的社会进步,作者对此的细致描写,不仅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平等性,也折射出南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变革。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并非来自于事件的多少,而是来自于对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深情关注,它让我看到了南京这座城市在拥抱奥林匹克文明的同时,所焕发出的独特活力与人文光辉。
评分《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一项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惊叹于作者是如何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之间,找到如此多而深刻的联系。书中对于南京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梳理,与奥林匹克运动在华的早期发展阶段,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南京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被赋予“东方奥林匹克之都”的设想所吸引。虽然这一设想最终未能实现,但作者通过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社会思潮、以及南京城市发展潜力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在追求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所蕴含的巨大梦想与能量。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南京与奥林匹克的“缘分”,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自我超越,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精神上的激励,远比单纯的历史陈述更为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