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弦”是一套专为儿童设计、以孩子为中心 、运用多种感官将音乐理论可视化的小提琴教材,以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概念为基本原则,适用于4-10岁 儿童的小提琴个体、集体教学。它以系统丰富的教材 培养学生的听觉、读写和视唱等基础音乐能力。
“彩色弦”教学法以加强基本技巧的观念而发展 ,建立一个优质且能让孩子有积极学习动力的音乐教 学体系。学习音乐如同语言,听到音乐能直觉快速将 所学习到的必要性乐器技巧表达出来,这是“彩色弦 ”教学法的*主要目标。
本书为《小提琴ABC(4)/彩色弦系列丛书》, 由盖茨·西尔维编。
盖茨·西尔维,1943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曾在巴托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后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教学,1966年毕业。他还在布达佩斯ELTE大学攻读法律和政治科学专业,并于1970年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起,他在东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从事小提琴教学工作;1978年起,同时执教于西贝柳斯音乐学院。1984年,他被任命为东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院长。1972年,盖蒗西尔维和大提琴家乔鲍·西尔维创办**的赫尔辛基少年弦乐团(赫尔辛基弦乐团的前身),并担任该团指挥。西尔维两兄弟在弦乐教学、乐队指挥、青少年弦乐团培训等方面获得了**音乐界同仁的赞誉。鉴于其在青少年文化方面的贡献,予1981年荣获芬兰狮子骑士勋章,1983年荣获芬兰文化奖章,1990年荣获匈牙利政府文化活动奖章,1995年荣获赫尔辛基文化奖章,1999年荣获音乐奖章。 通过西尔维两兄弟的发震,“彩色弦”教学法获得了**性的赞誉,并在**广泛运用。许多欧洲**开设了“彩色弦”教育机构——学校、培洲中心和社团,以便*好地普及、推广此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十二章
新手形、低2指手形
大调和小调五音音列
第十三章
连弓换弦
混合手形
大调和小调六音音列
第十四章
自然大、小调旋律
新节奏型后附点
八分休止符
十六分音符
二分休止符
全休止符
□和□
第十五章
琶音与和弦
读和写
附录
作为一位已经有十多年琴龄的业余演奏者,我买这本书其实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没想到它居然能让我对一些自以为“掌握了”的技巧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弓法控制的那几章,描述得极为精准和微观。它深入探讨了弓毛与琴弦接触点的压力分布,用到了物理学的原理,比如“最佳切入角度”的概念。我过去拉奏连弓时,常常会出现声音忽强忽弱的问题,一直归咎于手腕僵硬。但这本书通过高清晰度的慢动作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连弓过程中,通过手肘的微小“支撑点”变化来维持稳定的压力。我尝试后,发现只需微调手肘的位置,弓的运动轨迹就能保持完美的直线,声音的连贯性和均匀度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这已经超出了普通初级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面向进阶演奏者的“技法圣经”。对于那些已经拉了好几年,但感觉自己停滞不前的中级学习者,这本书绝对能帮你找到突破瓶颈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好几本小提琴教材,很多都厚得像砖头,内容排版密密麻麻的,看着就让人望而生畏,学了没两天就想束之高阁了。但这套《彩色弦系列丛书》的其中这本《小提琴ABC(4)》,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设计!色彩的运用简直绝了,每一页的配色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当天的练习主题。比如练习高把位换把的时候,那一页用了很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指位图,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进入了那种专注而高远的境界。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音乐性”的培养不遗余力。很多教材只管把音符给你,怎么拉才好听,完全不提。但这本里专门辟了一个“情感解读”的小栏目,用非常哲学的语言引导你思考,比如“G大调为什么常常让人感到光明和希望?”这种思考层次的提升,让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拉弦的机器”,而是开始真正地去“表达”音乐。我发现自从开始关注这些细节后,我拉出来的曲子,即便是简单的练习曲,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味道”和情感张力。这才是学习乐器真正的乐趣所在吧。
评分我是一名陪读家长,给孩子找教材是件头疼的事,因为我完全不懂小提琴,只能凭感觉和网上的推荐来挑。选择《小提琴ABC(4)/彩色弦系列丛书》纯属偶然,但现在看来,简直是捡到了宝。最棒的一点是它的“自我纠错”机制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错了”,而是通过设置一些陷阱式的练习,让你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例如,有一段练习故意设置了两个相隔很近的换把点,如果你不提前预备,手指就会打架。我孩子一开始总是在那里卡住,但书上没有直接画出“预备手位”的标记,而是提供了一个需要快速移动的例句,孩子在反复尝试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提前规划指位。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比死记硬背规则有效得多。而且,这本书的练习曲目选择非常用心,它们都选自一些相对不那么常见但旋律性极强的欧洲民间小调,听起来新鲜,孩子也不容易听腻。这对于保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小提琴ABC(4)/彩色弦系列丛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学琴的过程中,乐理知识和手指的配合总是像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枯燥地堆砌音阶和练习曲,而是将基础概念融入到非常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插图中。比如,讲解揉弦技巧的那一章,作者用了一个“小兔子跳格子”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那个需要均匀弹性的动作具体化了。我过去一直用蛮力去压弦,声音总是发紧,但看了这一段的图文解析后,我开始尝试用“呼吸”的感觉去带动手指,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它对音准的训练也非常细致入微,不仅仅是告诉你哪里是正确的音高,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用耳朵去“听”出那种微小的偏差。配套的音频练习质量很高,不像有些教材的录音听起来冷冰冰的,这个录音的情感表达非常到位,让我更有动力去模仿。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对音乐的全新理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初级到中级过渡阶段感到迷茫的朋友们,它绝对能帮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组练习开始前,都会放置一段关于该技巧在历史上是如何被发现或发展的简短介绍。比如在介绍双吐技巧时,它追溯到了巴洛克时期一些快速跑动的乐句对演奏者提出的挑战,这立刻赋予了练习枯燥的技术动作以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使命感。这使得每一次的练习都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与历史上的大师进行一种无声的对话。此外,它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也极具匠心,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我过去总觉得小提琴学习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但翻阅这本书时,那种被精心引导、被尊重的感觉油然而生。它成功地将严谨的科学训练和浪漫的人文关怀融合在了一起,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我准备把这套丛书的所有册都收藏起来,因为它不仅是一套教材,更是一部小提琴学习者的成长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