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治菊著的《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以弗雷泽 的承认政治理论为分析框架,遵循政治哲学层面—公 共管理制度层面—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思路,紧扣身 份、等级、权利等差等正义核心概念,对差等正义的 理论溯源、概念建构、现实类型、形成机理、矫正策 略进行了多维建构与系统分析,提出了法治与德治、 民主与参与、再分配与共享、包容与承认是矫正差等 正义的有效路径,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是**差等正 义的必然选择,良善的制度安排是建构平等正义的关 键。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及思路
第一节 研究缘起:背景与价值
第二节 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假设
第二章 正义为何、何为正义与正义何在
第一节 正义为何:正义的历程
第二节 何为正义:正义的内容
第三节 正义何在:正义的范围
第三章 差等正义理论谱系及嬗变
第一节 中国差等正义思想递嬗:等级与身份的循环
第二节 西方差等正义思想衍化:差等与平等的博弈
第三节 中西方差等正义思想嬗变:理性启示与反思
第四章 差等正义概念建构及诠释
第一节 差别、等级与差等辨析
第二节 差等正义概念建构
第三节 差等正义的维度及危害
第四节 差等正义的实质与根源
第五章 差等正义形成机理及反思
第一节 差等正义的孕育:等级思想与等级制度
第二节 差等正义的发生:政策排斥与政策歧视
第三节 差等正义的强化:官僚制等级及其异化
第四节 差等正义的扩散:公权力异化及其支配性
第五节 差等正义的传递:经济不平等及其渗透性
第六章 差等正义类型考察及批判
第一节 政治失语型差等正义:代表权不足
第二节 经济歧视型差等正义:利益分配失衡
第三节 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身份认同危机
第七章 差等正义矫正方式及路径
第一节 他山之石:西方**遏制差等正义的方式与经验
第二节 法治与德治:治理差等正义的价值选择
第三节 民主与参与:治理差等正义的政治场域
第四节 再分配与共享:治理差等正义的经济维度
第五节 包容与承认:治理差等正义的文化向路
第八章 差等正义的**:走向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
第一节 承认差异:平等正义的理性诉求
第二节 承认政治: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之理论基础
第三节 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少数民族教育权的差别对待
第四节 **差等正义:良善的制度对平等正义的建构
结语 在祛魅与返魅之间:从差等正义到平等正义
参考文献
致谢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角力,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自我反思能力。每当他似乎要下一个明确的判断时,总会立刻引入一个强有力的反例,或者引用一个对立学派的尖锐批评来制衡自己的论点。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写作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异常稳健,但也对读者的专注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翻回前几页,仔细对照图表和脚注,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并非一本可以让人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书籍,它需要一个安静、沉浸的环境,以及随时准备好进行深度思考的心态。它探讨的议题并非停留在抽象的理想层面,而是时常触及现实社会运作中的结构性矛盾,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学术勇气,是支撑我读下去的重要动力。读完其中一个章节后,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并非源于接受了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因为你对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与烫金的字体搭配在一起,立刻就能感受到一股严肃、学术的气息。我最初翻开它,是抱着对“正义”这个宏大议题的好奇心。坦白说,这类理论著作往往让人望而生畏,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克制的激情。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颠覆性的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着前置的哲学基础,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理论迷宫的入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观点时,展现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从古典哲学到当代思潮,信手拈来,却又绝不流于简单的罗列。特别是在对某些核心概念的界定时,那种字斟句酌、力求精准的专业态度,让人对作者的治学功力深感佩服。它不像某些畅销的社科读物那样试图用最快的速度将概念灌输给你,而是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论断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思想张力。这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你需要在作者构建的严密框架内,自己去发现那些微妙的、常常被主流话语所忽略的灰色地带。那种求知若渴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舒适度,反而带来了一种扎实的充实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采用线性推进的方式,而是更像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研究路径。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复探讨一个核心概念,但随着深入,对该概念的理解层次总是在不断加深和拓宽,仿佛作者在带领我们进行一场多维度的、不断深化的探索。我发现作者在引用西方经典的同时,也常常会引入一些东方哲学或非西方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对照和反思,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姿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正义”模型,其实只是人类智慧长河中的一个分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不确定性”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态度。他并不试图消除所有的模糊地带,反而承认并接纳了理论边界的固有模糊性,这在追求确定性的学术界中,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态度。这种对灰色区域的肯定,让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与活力,而不是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完全消化的“硬核”作品。初读时,我主要被其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构建所吸引,感觉像是在阅读一份极其详尽的智力地图。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留意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怀。他所有的理论建构,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的人类命题: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实中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缺失?作者似乎并不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他的贡献更多在于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诊断”问题所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塑”。它教会我的,不是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应该如何去质疑现有的所有标准答案。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有一种被责任感充盈的感觉,仿佛被赋予了更清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周围世界的运作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仿佛作者在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节奏来解构复杂的社会学理论。它不完全是那种冷峻的学术论文格式,在严谨的逻辑链条中间,偶尔会穿插一些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和极具穿透力的设问,这些瞬间为原本可能过于干燥的文本注入了一股鲜活的人文关怀。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涉及价值判断的部分时,采取了一种近乎“外科手术式”的精准解剖,抽丝剥茧,毫不留情地暴露了潜在的逻辑谬误或历史局限性。这种冷静的剖析,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术批判并非是愤怒的声讨,而是一种深沉的、基于清晰认知的清理工作。读到关于权力分配那几章时,我常常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仿佛透过文字,看到了那些经典思想家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内心的挣扎与思索。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你能够以一种更具历史感和理论深度的视角,去重新校准我们对“公平”二字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