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清)何梦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495596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何梦瑶《赓和录》是一本关于音律、乐学之书,可视作其当时所在书院的教材。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音律情况,更反映了当时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
何梦瑶的《赓和录》作于其任越华书院山长之时,这时何梦瑶已经71岁了。《赓和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蔡元定《律吕新书》进行训释,二是对康熙御制《律吕正义》进行述要,三是摘录曹廷栋《琴学》纂要。其中对《律吕新书》的训释,是在越华书院教授门人的讲义。何梦瑶在《赓和录》中虽然创见不多,但是何氏通音律、乐学,并将之教授书院弟子,这是一般山长做不到的。此外,何梦瑶“恭录”御定之书,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工、凡、六、乙、上等工尺谱之声调相配,使古乐与今乐相对应、理论与管弦相一致,使“下学上达”得以贯通。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赓和录》的重大价值所在。
评介 一
赓和录(粤雅堂刻本)书影 一一
福增格序 一三
何梦瑶自序 一五
卷上 目录 一七
卷上 律吕正义述要上 一九
卷下 目录 一五○
卷下 律吕正义述要下 一五八
卷下 律吕新书训释 二二二
卷下 琴学纂要 二六二
何淙跋 三二六
伍崇曜跋 三二八
何梦瑶(1693—1764),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号砚农。清广东南海县云津堡大沙村(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崇北村下坊自然村)人。早年启蒙于宗族私塾,13岁求学于佛山心性书院。成人后以教书、行医为业。29岁入惠士奇门下学习六载,成为“惠门八子”之一。38岁成进士,遂宦游广西、辽阳近20年,历任知县、知州,恪尽职守,仕途平淡,但精于医学,悬壶济世。58岁辞官回乡,历任广东三大书院山长。他一生广泛,弟子众多,著述涵盖医学、诗词、算学、易学、音律等多领域,是清代广东学术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的沉淀感,让我联想到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以及那些被精心打捞出来的珍贵记忆。《赓和录》——“赓”有继续、接续之意,“和”或许包含和谐、应和,而“录”则是记录。合起来,仿佛是对西樵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的一种清晰而有序的收录与整理。虽然我尚未开始阅读,但仅凭这份书名,我便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它或许像一部立体织锦,将西樵从古至今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到风俗人情,从地理变迁到文化艺术,都一一铺陈开来。它可能收录了那些零散的史料、不为人知的传说、地方官员的奏疏、商贾的账簿,甚至是一些民间歌谣和碑文拓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赓和录》中被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更为完整而生动的西樵历史画卷。我尤其对那些能够反映普通人生计的细节感兴趣,因为历史不仅仅是由帝王将相书写,更是由千千万万的平凡人共同创造的。这份文献,我期待它能为我们展现一个更为鲜活、更为立体的西樵。
评分初见《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脑海中便浮现出许多与西樵相关的画面。我曾数次在春日里漫步于西樵山,感受那份宁静与灵气,想象着古时在此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名,让我感觉它像是对西樵过去无数年间发生的一切,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记录,而且“赓和录”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传承的意味,仿佛是前人故事的延续,又或是对过往的回响。虽然我没有时间细细研读,但我能感受到,编纂这套丛书的作者们,一定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可能翻阅了无数尘封的档案,走访了许多熟悉地方历史的老人,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份“赓和录”,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它更可能承载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展现着一代代西樵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我特别期待,它能收录一些关于西樵山独特地质形成、动植物分布的古老记载,亦或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的民俗风情。这份文献,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追溯与守护,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价值。
评分拿到《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触碰到它的封面,便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一直认为,历史文献就像是时间的胶囊,里面封存着一个地方过往的点点滴滴,而“赓和录”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更是传递了一种“延续”与“应和”的意境。我设想,这本书可能收录了许多关于西樵地区自古以来的人文发展、社会变迁、经济活动、风俗习惯,甚至是地方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记录等等。它或许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将零散的历史碎片整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为完整、更为生动的西樵历史画卷。“赓”这个字,让我联想到一种不绝的历史传承,仿佛是前人故事的延续,又或者是对过往的一种回响。“和”则可能暗含着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审视,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方面的相互联系与融洽。“录”字,则更是直观地表明了其记录的性质。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西樵山独特地质构造的古老记载,或是那些伴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模糊的民间传说与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珍藏与传承,让我对其充满了敬意与期待。
评分《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这个书名,总是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曾与几个对地方史志颇有研究的朋友谈论过,他们都对这种类型的文献赞不绝口,认为它们是了解一个地区最直接、最真实的途径。我虽非专业研究者,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故土情怀的向往,而西樵,便是那片对我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的土地。《赓和录》这三个字,在我看来,有着非常深的意蕴。“赓”字,如同老一辈人讲故事时,会说“接着说、继续”,它代表着一种延续,一种不间断的生命力。“和”字,则可能意味着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以及不同方面、不同时期的相互关联与映照。“录”,自然是记录。我无法想象里面具体的内容,但凭借这个名字,我便能勾勒出它大概的轮廓——它必定是一部关于西樵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与传承之作。它可能包含了那些不曾被主流历史所记载的琐碎细节,那些构成了普通人生活肌理的点点滴滴,亦或是那些关于西樵山独特自然风貌的古老传说。我期待,这本《赓和录》能像一本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西樵这片土地的厚重与魅力。
评分翻开这本《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置身于那段古老而又充满故事的岁月。虽然我并未深入研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从其书名和装帧上,我已能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与这份文献的厚重。我曾几何时也对地方志、史料汇编等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个地方的灵魂与脉络。西樵,这座我曾多次驻足的地方,它的山、它的水、它的人文,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好奇,在这《赓和录》中,是否能找到关于西樵山那传说中的“云端寺”,是否能探寻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篇与足迹,是否能看见古时集市的喧嚣,或是那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这份“赓和录”,我理解为是对过往的一种延续与传承,或许它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与考证。即便不深究细节,单是这份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珍视,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我期待,这套丛书能够像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更多人能够走进西樵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