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 9787549559619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 97875495596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何梦瑶 著
图书标签:
  • 西樵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地方志
  • 赓和录
  • 岭南
  • 广东
  • 佛山
  • 族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9619
商品编码:297165865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清)何梦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495596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何梦瑶《赓和录》是一本关于音律、乐学之书,可视作其当时所在书院的教材。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音律情况,更反映了当时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


内容提要

何梦瑶的《赓和录》作于其任越华书院山长之时,这时何梦瑶已经71岁了。《赓和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蔡元定《律吕新书》进行训释,二是对康熙御制《律吕正义》进行述要,三是摘录曹廷栋《琴学》纂要。其中对《律吕新书》的训释,是在越华书院教授门人的讲义。何梦瑶在《赓和录》中虽然创见不多,但是何氏通音律、乐学,并将之教授书院弟子,这是一般山长做不到的。此外,何梦瑶“恭录”御定之书,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工、凡、六、乙、上等工尺谱之声调相配,使古乐与今乐相对应、理论与管弦相一致,使“下学上达”得以贯通。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赓和录》的重大价值所在。


目录

评介 一
赓和录(粤雅堂刻本)书影 一一
福增格序 一三
何梦瑶自序 一五
卷上 目录 一七
卷上 律吕正义述要上 一九
卷下 目录 一五○
卷下 律吕正义述要下 一五八
卷下 律吕新书训释 二二二
卷下 琴学纂要 二六二
何淙跋 三二六
伍崇曜跋 三二八


作者介绍

何梦瑶(1693—1764),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号砚农。清广东南海县云津堡大沙村(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崇北村下坊自然村)人。早年启蒙于宗族私塾,13岁求学于佛山心性书院。成人后以教书、行医为业。29岁入惠士奇门下学习六载,成为“惠门八子”之一。38岁成进士,遂宦游广西、辽阳近20年,历任知县、知州,恪尽职守,仕途平淡,但精于医学,悬壶济世。58岁辞官回乡,历任广东三大书院山长。他一生广泛,弟子众多,著述涵盖医学、诗词、算学、易学、音律等多领域,是清代广东学术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文摘


序言



西樵山:岭南风物的千年回响 西樵山,这座镶嵌在南海大地上的绿色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峻秀的山川、丰饶的物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商贾游人。它不仅仅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峦,更是岭南地区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 孕育传奇的山峦形胜 西樵山,坐落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卓越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拔地而起,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如同一位沉睡千年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其地势之险峻,自然之奇绝,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历史上,西樵山以其“七十二峰”的壮丽景象闻名,虽然如今许多山峰已融入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但其雄浑的气魄依然可见。山中的泉水甘冽,溪流潺潺,滋养着茂密的植被,也成为了古往今来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奇特的岩石地貌,如石壁、岩洞,不仅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常常被赋予神秘的传说,成为人们探寻山体秘密的起点。 历史的厚重:文明的根脉 西樵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繁盛的磨制石器、陶器文化,无声地诉说着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的艰辛与智慧。这些宝贵的遗存,是西樵山文明起源的坚实证据,也勾勒出这片土地早期人类活动的清晰脉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樵山逐渐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节点。秦汉时期,中原文明开始辐射南越,西樵山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和资源地,开始承载更丰富的历史信息。东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樵山因其清幽的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佛家修行和传播的理想之地。观音寺、宝峰寺等古刹的兴建,不仅为西樵山增添了宗教色彩,也成为岭南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宋元明清时期,西樵山更是文人荟萃之地。无数士大夫、名士游历于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碑刻和传说。他们或赞美山水之美,或寄情于山水之间,或借山水抒发胸臆。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成为研究西樵山历史、文化、社会风貌的珍贵史料。他们笔下的西樵山,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人文的璀璨光辉,共同构成了西樵山丰富的历史内涵。 文化的传承:岭南的缩影 西樵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独特而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本土的宗族文化、民间信仰、农耕文明以及外来的思想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地域文化。 宗族文化与乡里习俗: 历史上,西樵山周边地区一直是重要的聚居地,众多姓氏在此落地生根,形成了强大的宗族势力。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乡里秩序,维系了社区稳定,也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节庆、婚丧嫁娶习俗。这些习俗,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有所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核,依然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有所体现。例如,祭祖、祠堂文化、家族联谊等,都是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民间信仰与宗教融合: 除了佛教,西樵山还承载着多种民间信仰。土地公、灶神、财神等传统的神祇,以及观音菩萨等佛教人物,在这里被广泛供奉和崇拜。民间信仰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宗教生态。每逢节日,庙宇香火鼎盛,信众虔诚祈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这些信仰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社区力量,传递着传统的道德伦理。 农耕文明的智慧: 西樵山及其周边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发达的地区。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在山脚下开垦土地,发展灌溉,创造了独特的农耕技术和经验。他们利用山地的特点,发展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如种植水稻、柑橘、茶叶等。农耕文明的痕迹,不仅体现在土地的利用和耕作方式上,也渗透在当地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之中。例如,关于农事节气的谚语、关于农作物丰收的庆祝活动,都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 岭南艺术的摇篮: 西樵山的山水风光,也激发了当地的艺术创作。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民间工艺,都深受西樵山的影响。一些著名的岭南画家,曾以西樵山为创作题材,描绘其秀丽景色,展现其人文气息。当地的民间工艺,如陶瓷、刺绣等,也常常融入西樵山的山水元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 现代的回响:历史的活化与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西樵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努力,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许多古迹、古建筑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窗口。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保护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致力于挖掘和展示其历史文化内涵。博物馆、展览馆的建立,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呈现西樵山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学术研究与文献整理: 对西樵山历史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环节。各种学术机构和研究者,致力于收集、整理、解读与西樵山相关的各类文献,包括古籍、碑刻、史料、传说等。通过深入的研究,发掘西樵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旅游开发与文化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樵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注重融入文化体验元素。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还可以通过参观古迹、参与民俗活动、品尝地方美食等方式,深入体验西樵山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一些景区会定期举办民俗表演、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西樵山的历史文化。 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西樵山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为西樵山文化传播和展示注入新的活力。 西樵山,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山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它不仅仅是岭南风物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生动缩影。它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它的回响,将更加悠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的沉淀感,让我联想到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以及那些被精心打捞出来的珍贵记忆。《赓和录》——“赓”有继续、接续之意,“和”或许包含和谐、应和,而“录”则是记录。合起来,仿佛是对西樵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的一种清晰而有序的收录与整理。虽然我尚未开始阅读,但仅凭这份书名,我便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它或许像一部立体织锦,将西樵从古至今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到风俗人情,从地理变迁到文化艺术,都一一铺陈开来。它可能收录了那些零散的史料、不为人知的传说、地方官员的奏疏、商贾的账簿,甚至是一些民间歌谣和碑文拓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赓和录》中被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更为完整而生动的西樵历史画卷。我尤其对那些能够反映普通人生计的细节感兴趣,因为历史不仅仅是由帝王将相书写,更是由千千万万的平凡人共同创造的。这份文献,我期待它能为我们展现一个更为鲜活、更为立体的西樵。

评分

初见《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脑海中便浮现出许多与西樵相关的画面。我曾数次在春日里漫步于西樵山,感受那份宁静与灵气,想象着古时在此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名,让我感觉它像是对西樵过去无数年间发生的一切,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记录,而且“赓和录”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传承的意味,仿佛是前人故事的延续,又或是对过往的回响。虽然我没有时间细细研读,但我能感受到,编纂这套丛书的作者们,一定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可能翻阅了无数尘封的档案,走访了许多熟悉地方历史的老人,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份“赓和录”,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它更可能承载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展现着一代代西樵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我特别期待,它能收录一些关于西樵山独特地质形成、动植物分布的古老记载,亦或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的民俗风情。这份文献,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追溯与守护,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价值。

评分

拿到《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触碰到它的封面,便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一直认为,历史文献就像是时间的胶囊,里面封存着一个地方过往的点点滴滴,而“赓和录”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更是传递了一种“延续”与“应和”的意境。我设想,这本书可能收录了许多关于西樵地区自古以来的人文发展、社会变迁、经济活动、风俗习惯,甚至是地方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记录等等。它或许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将零散的历史碎片整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为完整、更为生动的西樵历史画卷。“赓”这个字,让我联想到一种不绝的历史传承,仿佛是前人故事的延续,又或者是对过往的一种回响。“和”则可能暗含着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审视,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方面的相互联系与融洽。“录”字,则更是直观地表明了其记录的性质。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西樵山独特地质构造的古老记载,或是那些伴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模糊的民间传说与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珍藏与传承,让我对其充满了敬意与期待。

评分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这个书名,总是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曾与几个对地方史志颇有研究的朋友谈论过,他们都对这种类型的文献赞不绝口,认为它们是了解一个地区最直接、最真实的途径。我虽非专业研究者,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对故土情怀的向往,而西樵,便是那片对我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的土地。《赓和录》这三个字,在我看来,有着非常深的意蕴。“赓”字,如同老一辈人讲故事时,会说“接着说、继续”,它代表着一种延续,一种不间断的生命力。“和”字,则可能意味着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以及不同方面、不同时期的相互关联与映照。“录”,自然是记录。我无法想象里面具体的内容,但凭借这个名字,我便能勾勒出它大概的轮廓——它必定是一部关于西樵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与传承之作。它可能包含了那些不曾被主流历史所记载的琐碎细节,那些构成了普通人生活肌理的点点滴滴,亦或是那些关于西樵山独特自然风貌的古老传说。我期待,这本《赓和录》能像一本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西樵这片土地的厚重与魅力。

评分

翻开这本《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赓和录》,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置身于那段古老而又充满故事的岁月。虽然我并未深入研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从其书名和装帧上,我已能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与这份文献的厚重。我曾几何时也对地方志、史料汇编等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个地方的灵魂与脉络。西樵,这座我曾多次驻足的地方,它的山、它的水、它的人文,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好奇,在这《赓和录》中,是否能找到关于西樵山那传说中的“云端寺”,是否能探寻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篇与足迹,是否能看见古时集市的喧嚣,或是那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这份“赓和录”,我理解为是对过往的一种延续与传承,或许它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与考证。即便不深究细节,单是这份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珍视,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我期待,这套丛书能够像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更多人能够走进西樵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