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执行)、陶东风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1 辑2017年冬)》重点推出了与当代中国社会密切相关 的四个议题,即:专题一“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 从中西生态美学的异同,生态女性主义的性别政治和 生态伦理,城市有机共同体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 宠物文学中的不可靠叙事与人类中心主义批判,黑人 文学的生态重读与环境种族主义的社会根源等视角, 回应了在“逆**化”语境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
专题二“景观政治”,反思了景观“再造”的“异托 邦的观念”,批判了景观政治编码的资本化逻辑。专 题三“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身体”,从医学、疾 病、健康等层面对身体的社会与文化属性给予多维度 地整体性考察与展示,以期*为全面地认知、理解、 对待与管理身体。专题四“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文 化的重塑”,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聚焦了城市工业遗 产改造与文化空间再生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从不同 视角探讨了工业遗产改造中的种种局限及其空间治理 的对策。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2015)、《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2014)、《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专题一 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
主持人语 程相占
试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学科定位——从中西生态美学比较的角度 周维山
环境与性别: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生态文化与女性成长 陈静
有机共同体、跨肉身性与城市文化的重建——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反思 王晓华
不可靠的宠物叙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美学反思 李家銮 韦清琦
白色的城市,黑色的丛林——《土生子》的生态重释 胡志红 胡湉湉
专题二 景观政治
主持人语 周志强
藏漂与风景的“位置错觉”——西藏风景政治的另一种阐释 贾晓楠
作为景观的伦敦东区——19世纪朱英国的贫民窟旅游 刘洁莹
从输液的树到乐高的城:关于现代生活的寓言 高宇
街头景观的文化政治札记 周志强
专题三 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身体
主持人语 闵凡祥
五行五脏身体观的建构、应用及其文化诠释 郑洪
《和平的保卫者》中的医学与有机体论 赵卓然
从“生命灵气”到“血液循环”:近代身体话语的科学转型 王广坤
被医学分割的身体:“躯体化”概念的问题和启示 陈子晨
近视为疾——20世纪有关近视的中西医认知与**话语 陈勇
专题四 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文化重塑
主持人语 钟雅琴
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与文化空间 钟雅琴
城市*新的“文化转向”——以深圳工业遗产的空间改造为例 李丹舟 王青
都市生活中的当代艺术与社会介入——关于广东时代美术馆的文化空间考察 袁瑾
学者访谈
文化研究的西方资源与中国实践 刘康 李松
其他来稿
启蒙话语的当代困境与重构可能 宋红岭
拱廊街闲逛者与都市浪荡子——本雅明笔下的现代人形象及其隐喻 杨向荣 蔡炜伦
政治表征与城市记忆:南京长江大桥的文化解析 史修永 王兵
游荡:城市行走的艺术、空间体验和认知的方法论 杨智慧 刘利刚
苏珊·桑塔格的超现实主义摄影美学思想研究 陈星君
作为欲望的“梦想”:从SNH48谈中国偶像经济症候 罗雅琳
孤独的身体:身体现代性研究 张新科
宋代戏曲与运河论略 赵豫云
【评价三】 这本《文化研究》(2017年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主题的鲜活性和研究视角的广阔性。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将所有文章都细读一遍,但仅从目录和封面设计所传递出的信息,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气息。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可能涉及“日常生活”与“微观权力”的研究。在很多宏大的文化叙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渗透在我们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中的细微之处,而正是这些微观层面,才最能体现文化对个体塑造的深度和广度。 我设想,其中会有作者深入分析家庭内部的文化传承、职场中的潜规则、或者学校教育所营造的无形规范。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是如何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悄无声息地建构起我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微观权力”又如何在这些看似平等的关系中发挥作用,影响着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对“无形”的关注,无疑会让我们对身处的文化环境产生全新的警觉。 另外,我注意到这本辑子可能包含了对“图像”和“视觉文化”的研究。在当今这个被视觉信息淹没的时代,图像的力量不容忽视。我好奇作者们将如何解读广告、影视、社交媒体上的图像,分析它们是如何传递信息、塑造情感、影响消费行为,甚至构建社会共识的。这会是一次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深入探讨,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如何被图像所塑造,又如何运用图像来表达自己。 我更关注的是,这本辑子是否会探讨“身份”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转型期。个体身份的构建,从来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家庭、教育、职业、地域、媒介,甚至消费选择,都在不断地塑造和重塑我们的身份认知。我猜测,其中会有作者深入分析不同身份认同的交织与冲突,以及个体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寻找和确立自己的位置。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文化研究》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它不仅仅是对文化现象的描绘,更是对文化背后逻辑的揭示。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文化习俗,如何理解权力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这个复杂的文化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和主体性。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评价五】 这本《文化研究》(2017年冬)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严谨又不失前沿的气息。尽管我还没有机会细读,但从其散发的学术品味,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尤其对那些可能涉及“性别”与“权力”交叉研究的章节充满期待。 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性别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权力、身份、阶层、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我设想,这本辑子中会有作者深入分析女性在文学、艺术、媒体等领域的形象塑造,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对性别的认知。同时,也可能探讨男性身份的建构,以及在父权制结构下,性别权力分配的动态变化。 我很好奇,作者们将如何利用新颖的理论视角,例如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或者更具操作性的性别研究方法,来剖析这些议题。他们是否会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性别身份,以及这些群体如何通过文化实践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挑战主流叙事?这种对性别权力动态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和性别平等的积极作用。 此外,我注意到,这本辑子可能还会涉及“表演性”与“身份认同”的研究。在许多文化现象中,“表演”并非仅仅是舞台上的行为,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个体表达身份、寻求认同的重要方式。我设想,会有作者探讨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及这些“表演”如何影响着真实的身份认同。 我更期待的是,这本《文化研究》能够呈现出一种“跨界”的智慧。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能够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融会贯通,从而提供对文化现象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这种跨界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到文化研究的无限可能,以及它在解析复杂社会现象时的强大解释力。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辑子能带给我一种“启迪性”的阅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拓展,能够帮助我以一种更加敏锐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充满多元和复杂性的文化世界。
评分【评价四】 这本《文化研究》(2017年冬)所散发出的学术气息,以及它所触及的议题的深度,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有逐字逐句地研读,但单从书名和大致的范围,我就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梳理,更是一场深刻的理论对话。我尤其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后殖民语境”和“全球化下的文化抵抗”的探讨深感兴趣。 在当今世界,殖民的历史遗产依然深刻地影响着许多文化的发展轨迹。我设想,这本辑子中会有作者深入分析殖民主义如何在语言、思想、艺术等多个层面留下印记,以及后殖民时代的文化主体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重塑和表达自己的身份。同时,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文化强势输出与在地文化的碰撞和张力,也必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好奇作者们将如何解析那些在表面上看似“被同化”的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抵抗”的策略和形式。或许是对本土语言的坚守,或许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又或许是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边缘社群。这种对文化“韧性”和“能动性”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批判力量。 此外,我注意到,可能有些章节会涉及到“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我设想,会有作者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文化创作、审美体验,乃至社会交往模式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这会是一次关于“人”与“机器”在文化领域如何共存和演变的深刻思考。 我更期待的是,这本《文化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地方性”与“全球性”如何相互作用的 nuanced analysis。全球化并非简单的文化同质化,而是在不同地方性文化语境下,全球性元素被重新解读、转化和本土化的过程。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更多关于这种“在地化”的全球化研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复杂文化世界。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辑子能够为我带来一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激发思考,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引导我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
评分【评价一】 这本《文化研究》着实是一次思想的盛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地细读,但翻阅目录和部分章节,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和前沿思考。首先,从整体的编排和选题上看,就透着一股严谨学术的气息,又不乏对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的敏锐捕捉。我特别留意到其中有几篇关于新媒体与身份构建的探讨,这正是我近期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想象一下,作者们如何剖析那些在虚拟空间中层层叠加的身份认同,如何在算法的洪流中寻找个体的声音,又如何审视数字时代下社会交往模式的变迁,这些都足够让人浮想联翩,充满期待。 更吸引我的是,这本辑子似乎并未拘泥于单一的理论视角,而是汇集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立场。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城市空间与文化记忆的论述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从历史、社会、地理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城市空间的演变,并试图揭示个体经验与宏大叙事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这让我联想到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它承载着多少被遗忘的故事,又孕育着多少新的文化符号?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生命力,理解它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另外,我对于其中涉及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也充满了好奇。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与冲突,变得尤为重要。我猜测,这本辑子中定然有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或许会涉及到流行文化、艺术表达、社会习俗等多个层面。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不仅能拓宽视野,更能反思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从而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的多元。 我注意到,在很多学术刊物中,关于“身体”的研究往往是独立成篇,但在这本《文化研究》中,我感觉“身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被巧妙地嵌入到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比如,关于“消费文化”的分析,很可能就涉及身体的改造、欲望的生产以及身体在符号系统中的意义。又或者,在探讨“数字文化”时,作者们会不会将身体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游离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感官体验的变异,作为重要的切入点?这种多维度的交叉研究,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对文化现象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最后,我期待这本《文化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反思性”的思考。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我们如何在纷繁的文化现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去辨别真伪,区分主流与边缘,理解权力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辑子能够提供一些批判性的工具和视角,帮助读者培养更强的文化敏感度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世界,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评分【评价二】 这本《文化研究》(2017年冬)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但仅从其题目和作者的背景来看,我就能预感到一场关于文化肌理的深度挖掘。我尤其对那些关注“地方性”和“社群”的文章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当下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我们常常会看到宏大叙事的遮蔽,但那些植根于具体地域、维系着特定社群的文化形态,往往蕴藏着最鲜活的生命力。 我设想,其中会有关于某个特定社区的文化实践的细致描摹,或许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又或者是某个地方性节日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结。作者们是如何通过田野调查,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察觉的文化密码?他们又如何将这些微观的个体经验,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这种从“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揭示文化的韧性和变异性。 而且,我注意到这本辑子可能涉及到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的研究,比如关于“粉丝文化”或者“网络亚文化”的探讨。这些都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们以其独特的组织方式、价值体系和表达形式,挑战着传统的文化定义。我很好奇,作者们将如何分析这些群体在信息时代所展现出的集体创造力、身份认同的构建以及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张力?这无疑会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生态提供新的维度。 从另一角度来看,我对那些可能探讨“记忆”与“遗忘”的章节也充满期待。文化并非静止不变,它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对过往的不断重塑。我猜测,这本辑子中会有作者深入研究特定历史事件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解读,或者某种被遗忘的文化符号如何重新被发现和赋予意义。这种对于文化时间性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回应历史,又如何塑造未来。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文化研究》能够呈现出一种“在地化”的智慧,它不只是对西方理论的搬用,更是基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深入反思。我希望能够在其中看到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现象的独特洞察,以及作者们在理论建构上的创新尝试。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希望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