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
定价:38.00元
作者: 克里斯·格拉顿,伊恩·琼斯,花勇民,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64418441
字数: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学习体育相关学科的学生,包括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体育营销学、体育旅游、体育教育、娱乐管理和其他类似学位的学生。但《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并不针对那些从事体育科学中的自然科学研究,或兴趣在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研究者。《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的目标读者还包括体育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其中有的岗位需要进行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
《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内容丰富、易于理解,并且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科书,旨在为体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基础。从研究项目的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到报告研究结果,《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就研究过程对读者进行逐步的指导,并利用世界各地丰富的、与体育相关的案例对其进行详实的阐述。与版相比,全面修订的新版书包括以下重要专题:选择恰当的研究设计文献综述重要研究技术:问卷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和民族志研究数据分析,包括SPsS软件介绍,以及描述性和推论性统计撰写研究报告体育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的编写旨在成为一本完整、独立,并且可以作为任何研究方法课程补充读物的图书,具有丰富而有价值的写作特征,包括突出重要术语的定义、修订问题、实用的研究练习,以及相关网络链接、多选问题、幻灯片和其他学习资源。《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对所有正在撰写学位论文或进行研究项目的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章 什么是研究?
引言
什么是研究
研究的特点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
不同的研究类型
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初步研究与次级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对于研究的错误概念
理解体育研究
延伸阅读
第二章 研究过程
引言
研究过程
延伸阅读
第三章 研究传统
引言
知识的本质
实证主义
后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体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壮大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量化和质性数据的混合
演绎研究与归纳研究
两种主要的研究传统
我的研究适合什么方法
第四章 研究问题、目的和目标
引言
研究论题的提出
聚焦研究问题
撰写研究提案
研究提案的缺陷
第五章 文献综述
引言
文献综述的目的
文献来源
查找文献
体育研究的相关数据库
聚焦文献检索
评估文献
评估网站
如何提及参考文献作者
……
第六章 理论、概念和变量
第七章 体育学研究设计
第八章 数据收集(一):问卷调查
第九章 数据收集(二):研究访谈
第十章 数据收集(三):非介入性方法——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
第十一章 数据收集(四):体育中的民族志研究
第十二章 数据分析(一):量化数据分析
第十三章 数据分析(二):质性数据分析
第十四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十五章 实际问题
中英文对照
作者介绍
克里斯·格拉顿(Chris Gratton),是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体育经济学教授,并担任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伊恩·琼斯(IaJones),是英国伯恩茅斯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并担任大型活动和体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摘
序言
我对书中关于问卷设计与访谈技巧那一章感到非常失望。它仿佛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研究方法论水平。关于李克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仅仅停留在计算Cronbach's Alpha系数这个基础层面,对于更高级的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在问卷验证中的应用只字未提。更别说现在流行的在线调查工具的使用规范和数据伦理问题,这本书里完全是空白。访谈技巧部分,除了“保持中立”、“积极倾听”这些老生常谈的废话之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实用的访谈提纲构建指南,或者如何应对被访者回避问题的策略。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本科大一的入门课,对于一个需要进行硕士、博士级别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实在太简陋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保守和僵化,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没有经过任何调味的干面包。全篇充斥着大量的学术术语堆砌,但缺乏有效的连接词和解释性的阐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中断和困惑。很多句子结构冗长复杂,一个长难句就可以拆分成好几个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的从句。例如,作者在解释“三角测量法”时,用了近百字的一句话来描述其必要性,但这种表达方式反而削弱了信息的冲击力。如果目标读者是需要快速掌握方法并投入实践的研究者,这种低效的文本表达方式无疑是巨大的时间消耗。它更像是一份给同行审阅的内部报告,而不是面向广大读者的学习指导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光是目录那一块就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每章节的标题和子标题层级混乱,很多关键概念的跳转毫无逻辑可言。我翻阅了好几页,发现作者似乎对信息结构的梳理完全没有概念,导致我在查找特定研究设计方法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无序的文本中摸索。特别是统计分析那一部分,公式的呈现方式极其潦草,很多符号的上下标和变量的含义解释得含糊不清,仿佛是匆忙赶工的草稿。如果一个初学者拿着这本书,估计还没入门就已经被这种晦涩难懂的呈现方式劝退了。阅读体验极差,完全无法让人集中精力去理解那些原本就比较复杂的学术内容。我希望出版社在再版时,至少能请专业的编辑重新梳理一下整体的逻辑框架和视觉呈现,否则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的“前沿探索”方面几乎是完全缺失的。在当前大数据、可穿戴设备、运动神经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本研究方法论的书籍如果不能触及这些新兴领域,就显得落伍了。我期待能看到关于如何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如何利用生物反馈数据进行因果推断的章节,或者至少是对现有研究工具的软件操作进行概述。但这本书似乎完全聚焦于传统的文献回顾、观察法和问卷调查。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的更新间隔是不是太长了,以至于它错过了近十年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巨大飞跃。对于追求最新研究范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考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历史资料而非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操指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它在宏观层面谈论了各种研究范式,从定性到定量,介绍得像是在罗列清单,缺乏对这些范式在具体体育场景下如何应用和取舍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谈到实验法时,只是简单提及了控制组、实验组的概念,却完全没有深入讲解如何处理生态效度的问题,这对于想在真实运动环境中开展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隔靴搔痒。我真正期待的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哪怕是简短的“某某课题如何设计”的流程图或思维导图,但这本书里几乎都是干巴巴的定义。感觉作者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搬了过来,却忘了体育学研究的特殊性,它需要更贴近场馆、更关注运动员个体差异的视角,而这本书显然没有捕捉到这些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