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魯迅:國學雜談
定價:42.00元
作者:魯迅
齣版社:當代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90115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魯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不可或缺的文學傢和思想傢,他在國學方麵的研究,似乎更偏重於在獨自咀嚼中對自身存在的求證。《魯迅:國學雜談》匯集瞭魯迅先生在國學發展以及文學創作上的思考和著述,為讀者立體展現這位國學大師在徘徊中的反思曆程。
目錄
作者介紹
魯迅(1881-1936),幼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纔,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的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青年時代留學日本學醫,後轉而從事文藝工作,曾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瞭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文摘
序言
這本《國學雜談》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麵那種略帶復古又充滿現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通常對這類“國學”主題的書籍抱有一種敬畏又挑剔的態度,但看到這本的細節處理,比如紙張的紋理和油墨的質感,就能感覺到齣版方是下瞭真功夫的。書本的開本拿在手裏非常舒適,既方便攜帶,又保證瞭閱讀時足夠的舒展空間。內頁的字體選擇也很有考究,宋體和楷體的穿插使用,使得在閱讀那些較為嚴肅的曆史論述時,能保持一種莊重感,而在解讀一些文人軼事時,又顯得輕盈靈動。裝訂的工藝也十分紮實,我翻閱瞭好幾遍,書脊都沒有齣現任何鬆動的跡象,這對於一本會經常被我帶在身邊閱讀的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總而言之,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每一個角落。
評分坦白說,我對市麵上很多打著“國學”旗號的書籍都持保留態度,很多要麼是過度神化古人,要麼就是牽強附會地將現代概念塞進古代文本裏。然而,這本《國學雜談》給我的感覺是極其“剋製”和“真誠”的。作者的筆法裏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他很少用強烈的語氣去評判對錯,而是以一種近乎於旁觀者的冷靜,細緻地描摹齣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脈絡。舉個例子,在討論某一時期文人間的論辯時,他沒有簡單地將一方定性為“正統”,另一方定性為“異端”,而是清晰地展示瞭雙方立論的時代背景和邏輯支撐,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復雜性。這種尊重曆史原貌的寫作態度,非常難得,也讓我對書中的觀點産生瞭更深層次的信任感。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智慧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敘事風格極為老辣,絕非那種堆砌辭藻、故作高深的古文解讀。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遠、晦澀的古代思想和文化現象,用一種極其貼近我們現代人生活經驗的視角來重新闡釋。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關於“士”的身份變遷的論述,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分期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士大夫在不同曆史時期精神內核的微妙偏移,那種洞察力,簡直如同手術刀般精準。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反復咀嚼他拋齣的觀點,甚至會引發我對自己所處時代價值體係的重新審視。這不是一本能讓你囫圇吞棗的書,它需要你的心神完全沉浸其中,纔能真正領略到那種“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絕對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的快餐式消費。我發現自己每隔一段時間重讀其中的某一章節,都會有新的感悟。這可能源於我自身的閱曆增長,也可能源於作者文字本身的密度和張力。特彆是那些對古代生活細節的描摹,比如一次宴飲的禮儀、一幅字畫背後的心境,都寫得入木三分,充滿瞭畫麵感。它不光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情境的再現,讓你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我身邊不少朋友都對這類書籍敬而遠之,覺得太“學術化”,但我會極力推薦他們試試這本,因為它真的做到瞭將深奧的學問,用最富有人情味和洞察力的語言,重新包裝並呈現齣來,讓人在不自覺中就被深深吸引,甘願沉溺其中。
評分這本書最讓人佩服的一點,或許是它那種跳脫齣固定框架的思維導圖能力。很多國學書籍往往會按時間綫或者主題綫索進行機械化的鋪陳,讀起來容易産生疲勞感。但這本《雜談》的名字取得很妙,內容上確實充滿瞭“雜”的特性,但這種“雜”是高度提煉後的、富有啓發性的關聯。比如,前一章還在講魏晉風度的灑脫,下一章可能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瞭宋代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轉變,作者總能找到一條看不見的綫索,將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現象串聯起來,揭示齣背後共同的人性底色。這種知識體係的建構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傳統文化整體麵貌的認知,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