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体育/运动 书籍 | 
| 作者: | 高嵘 屈国锋 | 
| 定价: | 88.0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51154971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伟大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 
| 目录 | |
|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 
| 编辑 | |
|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国内外学者,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我一直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拥有悠久历史的学府。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我关注的重点并非书中所具体讲述的体育赛事或技术革新,而是它如何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演变。北师大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就像是中国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仿到创新的一个缩影。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学科建设、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论述,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分析历史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这本书让我思考,一个学科的成长,需要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的积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影响学科的发展方向的?书中提及的各种改革和调整,都清晰地反映出社会思潮、政策导向以及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对国内学科建设的影响。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中国体育学科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这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着非凡的意义。
评分我对于学术研究的宏观视野非常感兴趣,而《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窗口。 我并不是去关注书中所记载的具体的体育事件或人物的成就,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个学科是如何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师大体育学科是如何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如何与时俱进地调整其发展方向的。例如,在战争年代,它可能承担着培养军事人才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任;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它则可能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以及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科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术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它如何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书写自己的篇章,又如何为中国的体育事业贡献力量,这其中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正是最令我着迷的部分。
评分怀揣着对体育历史的浓厚兴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尽管这本书的篇幅不算小,但我一页页翻阅下来,就被北师大体育学科那厚重的历史积淀深深吸引。书的开篇,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了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萌芽与发展,而北师大作为其中的弄潮儿,其体育学科的创立和早期探索,无疑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篇章。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国时期体育教育理念的探讨感到着迷,当时的教育家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为体育注入教育的灵魂,又是如何将西方的体育思想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这些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细致的呈现。书中提及的一些早期体育教学的案例和先驱者的故事,更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体育工作者充满了敬意。他们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是以体育为载体,塑造学生的身心品格,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操场上响亮的口号声,看到学生们矫健的身影,感受到那个年代体育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体育”二字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培养,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对于一个热爱观察社会现象和理解教育本质的读者来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我并非直接关注书中的体育活动细节,而是将其视为社会变迁下教育功能演变的一个窗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年代,体育教育承担的责任远超其字面含义。它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塑造,国家认同的构建,乃至国际交往的桥梁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教育如何被赋予不同的社会使命的描述深感 S 触动。例如,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时期,体育教育可能侧重于培养国民的体魄和意志,以应对外部挑战;而在和平发展时期,它则可能更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兴盛。这本书让我思考,教育的功能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拓展的。北师大体育学科百年的历程,正是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的培养需求不断演变的生动写照。它让我看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我对教育理论和历史的兴趣,让我对《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更关注的是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演进,而非具体到某个运动项目或竞赛成绩。书中关于体育教育理念的演变,从最初的“体育救国”到后来的“体育强国”,再到如今的“健康中国”,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反映了时代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特别留意书中对于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整,以及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些都是教育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示了一个学科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吸收新知,反思自身,并做出创新性的变革。我从中看到了教育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实践又如何反哺理论,这种良性循环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和不断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