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控制工程基础(高等)
: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王晓梅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24635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主要阐述经典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方法、设计校正和工程设计方法,内容包括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稳定性分析、校正与设计等,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为后续课程运用控制理论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书可作为本科或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等工学专业的教材,推荐学时为48~64学时,其中实验6~8学时,也可用作成教、函授学生的教材,还可供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1绪论
1.1概述
1.2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2.1 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
1.2.2 工程控制论的研究任务
1.3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
1.3.1反馈的概念
1.3.2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3.3 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4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4.1 控制系统的分类
1.4.2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习题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系统的微分方程
2.1.1 概述
2.1.2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1.3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
2.1.4 电气系统的微分方程
2.1.5液压系统的微分方程
2.2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
2.2.1 拉氏变换的定义
2.2.2拉氏变换定理
2.2.3 拉氏反变换的数学方法
2.2.4 用拉氏变换解常微分方程
2.3传递函数
2.3.1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3.2 传递函数的零点、极点和放大系数
2.3.3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3.4相似系统
2.4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
……
我对比了手边几本同类的参考书,发现这本书在处理离散时间系统时的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没有将离散化仅仅视为连续系统在计算机上的简单映射,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其自身特性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是对脉冲响应、零阶保持器误差模型以及数字滤波效应的讨论,展示了作者对数字控制实践的深刻理解。此外,书中对模型阶次约简和辨识理论的介绍也十分到位,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数据不完美和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它似乎在不断提醒读者,理论的优雅必须与实际操作的限制相兼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如何设计”,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在现实世界中如何选择和修正设计”,这对于任何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控制专业人士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指导。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其中关于鲁棒控制的部分,其讲解的深入程度远超我预期的“基础”范畴。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 $mathcal{H}_{infty}$ 控制的基本框架,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矩阵不等式(LMI)求解原理,并且对经典IMC(内部模型控制)与先进的预测控制(MPC)进行了细致的横向对比。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级研讨班,作者对前沿研究动态的把握非常精准,能够清晰地指出当前控制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理论上的最新进展。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用”进阶到“理解设计哲学”的工程师而言,这部分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它要求读者具备较强的数学功底,但同时,清晰的推导路径保证了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一定能掌握其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的表面模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兼具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和令人放松的对话感。不像某些经典教材那样,通篇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生硬的定义,这里的文字流动性非常好。例如,在解释非线性系统中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时,作者使用了“能量函数”的概念,将其描述为系统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这种人性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读者的距离。即便是面对复杂的数学证明,作者也会在关键步骤后插入一句总结性的评论,像是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轻声提点。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让长时间的深度阅读不再是一种煎熬,而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探索。它成功地平衡了对精确性的要求和对可读性的追求,做到了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之间的完美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严密得令人赞叹,它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会感到迷茫。开篇对经典控制理论的梳理,稳健而不失深度,迅速将读者带入到系统动态行为分析的核心。随后,它巧妙地引入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状态空间表示法,并且在讲解反馈结构和可控性、可观测性时,使用了非常精妙的比喻和实例,抽象的概念被有效地具象化了。让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跳跃,总是在读者即将感到枯燥时,插入一个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得理论学习的动力得以持续。这种结构上的精心布局,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系统学习控制原理的入门或进阶教材,能够确保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了许多教材常见的知识点碎片化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硬壳封面搭配哑光处理,拿在手里非常有质感,而且厚度适中,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显得专业而沉稳。内页纸张选用了略带米黄色的高质量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也让排版显得格外清晰。我特别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和公式排版都极其考究,图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复杂系统的框图也能一目了然。装订质量也相当出色,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无论是查找某个特定章节还是对照公式推导,都不会有任何不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本身是充满敬意的,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专业体验。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学术工艺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