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稻属植物分蘖控制基因同源区比较研究
定价:68.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张胜利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30454645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B5
商品重量:0.4kg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序言
《稻属植物分蘖控制基因同源区比较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就勾起了我对植物分子遗传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强烈好奇。分蘖,作为水稻等重要粮食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生物学性状,其背后的遗传调控机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而本书以“同源区比较研究”为切入点,将研究范围定位在整个稻属,这种宏观而又微观的研究策略,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我个人十分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对相关基因家族的全面梳理,例如那些在分蘖启动、抑制以及形态建成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基因。通过对不同稻属物种间这些基因同源区域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书有望揭示分蘖调控基因的演化历史,发现那些在不同物种中保守的、关键的调控元件,以及那些导致分蘖性状差异的关键突变。这种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能深化我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分子育种,特别是旨在提高作物产量和适应性的育种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基因靶点。
评分这本《稻属植物分蘖控制基因同源区比较研究》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科技感,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入探索生物奥秘的决心。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前沿的读者,我对其研究方向感到由衷的好奇。分蘖,作为水稻等重要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环节,其调控机制的精细化一直是育种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而“基因同源区比较研究”则暗示了本书将从基因层面入手,通过跨物种的比对,揭示分蘖控制的普遍性和特异性。我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稻属植物在分蘖调控基因上的相似与差异,可能涉及哪些关键的基因家族,它们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受到环境信号的影响。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无疑能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基础提供坚实依据,并且有望为定向改良作物产量和抗逆性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严谨的科学推理过程,以及基于实验数据的扎实论证,让我能从中学到前沿的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体会到科学家们在解开生命密码过程中的智慧与努力。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宏大而精微的视角,聚焦于稻属植物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生理现象——分蘖的控制。书名《稻属植物分蘖控制基因同源区比较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性,因为它不仅要求对某一物种进行深入研究,更要将目光投向整个稻属,进行跨物种的比较分析。这需要研究者拥有扎实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功底,才能够驾驭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课题。我猜测,书中一定详细介绍了分蘖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并通过比较不同稻属成员(例如水稻、野生稻等)的基因组信息,找出那些在分蘖调控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同源基因。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揭示分蘖控制的演化规律,也可能发现一些保守的调控元件,为育种提供新的潜力基因。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精彩的基因家族进化分析,以及不同物种在基因结构、表达调控上的微妙差异,从而解释为何它们的分蘖模式会有所不同。
评分对于任何对植物科学,特别是对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稻属植物分蘖控制基因同源区比较研究》无疑是一本极具吸引力的读物。书名本身就点出了其研究的核心——聚焦于稻属植物,深入挖掘分蘖控制基因的同源区域,并进行比较分析。这背后所蕴含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不言而喻,它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知识。我个人非常关注这类研究,因为分蘖数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而理解其背后的遗传机制,是实现高产稳产育种的关键。我期望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稻属植物中已知或推测的分蘖调控基因,并重点关注这些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同源性及变异情况。通过比较基因序列、表达模式以及调控元件的差异,本书有望揭示分蘖控制进化的规律,甚至可能发现一些新的、未被充分认识的关键基因或调控网络。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稻属植物分蘖控制基因同源区比较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作物育种和基因科学的想象。分蘖,这个看似简单却决定产量的重要生物学过程,背后一定隐藏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遗传调控机制。而本书将目光投向整个稻属,并进行“同源区比较研究”,这无疑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研究视角。我猜想,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不同稻属物种是如何通过演化来调控分蘖的数量和模式的。或许书中会详细介绍一些在分蘖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基因家族,例如与激素响应、细胞分裂周期、环境信号感知相关的基因。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稻属成员中的同源区域,研究者们或许能够发现一些保守的调控元件,也可能揭示出导致分蘖性状差异的突变位点。这种跨物种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可能为新一代高产、抗逆作物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宝贵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