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目擊者文化指南——攝影藝術
定價: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英)安,徐鳳
齣版社:旅遊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637199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558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眾所周知,攝影就是“用光寫作”。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描述隻是對攝影的輕描淡寫,就像說文學隻是“用筆寫作”一樣。其實,攝影遠不止於此。想想攝影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影響,不禁令人敬畏。
本書將帶你走進攝影藝術,揭開攝影的神秘麵紗!
目錄
引言
章 攝影師薈萃
引言
國際具影響的攝
影師
第二章 攝影往事
引言
攝影的起源(1820—1860)
對攝影傳媒的呼喚(1860—1890)
開闊視野(1890—1920)
覺醒與遠見(1920—1950)
革新與反叛(1950—1970)
分流(1970—1990)
傳播和數字前景(1990— )
第三章 攝影工具
引言
膠片相機
膠片及其規格
搭建暗房
加工黑白膠片
衝印黑白相片
數碼相機
相機鏡頭
相機附件
第四章 數碼攝影
引言
搭建數碼攝影工作室
傳輸和存儲數碼影像
從膠片到數碼的轉換
圖像處理軟件
調節影像的大小、形狀和亮度
調節色彩
調整清晰度
濾鏡效應
選取與遮罩
分層與混閤
打印機
製作完美照片
第五章 攝影原理
引言
構圖藝術
運用色彩
黑白攝影
光綫的運用
控製曝光
鏡頭的使用
濾鏡和相機內部效果
第六章 成功拍攝作品
引言
人像攝影
動物攝影
事件攝影
紀實攝影
兒童攝影
旅行攝影
風景攝影
植物攝影
建築攝影
藝術攝影
第七章 提升攝影水平
引言
攝影的專業化
商業攝影
創建攝影作品集
展齣攝影作品
診斷問題
術語錶
通信錄
緻謝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視覺的洗禮,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司空見慣的影像,現在都變得生動起來,訴說著它們背後的故事。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將抽象的理論概念,用生動具體的案例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觀看的權力”的討論,它讓我明白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我們被允許看到的,而攝影師,就是那個手握“觀看之權”的人。這種意識的覺醒,讓我對自己每天接觸到的海量信息,有瞭更深的警惕。再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開始主動地去分析,去辨彆。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攝影實踐的對比分析,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我從未想過,同一種攝影手法,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會産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意義。這讓我更加體會到,理解攝影,不僅僅是理解技術,更是理解文化、曆史和人性。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去發現圖像的深層含義,去品味藝術的無窮魅力。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眼見不一定為實”,以及攝影師如何通過鏡頭語言,解構、重塑我們所見的現實。它不單單是關於攝影技巧的堆砌,更像是哲學思辨與藝術創作的交織。我之前一直以為攝影就是記錄,是真實,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按下快門的瞬間,都蘊含著攝影師的選擇、立場,甚至是潛在的意圖。那些看似平淡的畫麵,經過作者的解讀,竟然能揭示齣人性的復雜、社會的隱秘,甚至曆史的變遷。比如,書中對於某個年代某個事件的影像分析,我反復看瞭好幾遍,纔恍然大悟,原來那個被廣泛流傳的“事實”,背後隱藏著如此多的信息空白和視角缺失。它鼓勵我去質疑,去追問,去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圖像。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讓我對攝影藝術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畏感。我開始主動去尋找那些“目擊者”的視角,去感受攝影師的“看見”與“被看見”之間的張力。這本書無疑打開瞭我探索攝影世界的全新維度。
評分對於攝影的理解,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破冰之作”。我之前對攝影的認知,停留在“美”與“記錄”這兩個層麵,總覺得攝影師就是用鏡頭捕捉生活的美好,或者記錄下重要時刻。但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攝影世界。它讓我明白,攝影不僅僅是“拍”,更是“看”和“思考”。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揭示瞭攝影中隱藏的權力關係,以及圖像如何在構建和顛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書中對幾位著名攝影師作品的深度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教學,讓我看到瞭大師們是如何通過構圖、光影、甚至主題的選擇,來傳達他們獨特的思想和情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被拍攝者”的權益和尊嚴的討論,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享受攝影帶來的視覺盛宴的同時,是否也忽略瞭那些成為“觀看對象”的人?這本書讓我對攝影師這個職業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們不僅僅是技術的掌握者,更是思想的傳播者,甚至是社會議題的引導者。
評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一本關於攝影的書,可以寫得如此充滿人文關懷和批判精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技術指南,也不是流於錶麵的藝術評論,而是深入到攝影藝術的核心,去探討它與社會、曆史、以及人類心靈的復雜聯係。書中對“目擊者”這一角色的多重解讀,讓我對攝影師的身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們既是事件的見證者,也是信息的篩選者,更是意義的建構者。這種多重身份的交織,使得攝影作品本身充滿瞭張力與解讀空間。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攝影的道德睏境”的討論所打動,這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攝影師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都在進行著一場無聲的抉擇,而這些抉擇,往往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觀看者,變成瞭一個更主動、更具批判性的思考者。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沉浸在一場精心策劃的視覺展覽中,隻不過,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是一位學識淵博、見解獨到的思想傢。我之前以為攝影隻是純粹的藝術,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媒介的力量。作者用大量鮮活的案例,展示瞭攝影是如何塑造公眾輿論,如何影響曆史敘事的,甚至是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觀看陷阱”的警示,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被屏幕轟炸的信息,很多時候是經過精心包裝和選擇的,而攝影,尤其是那些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攝影作品,更是如此。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閱讀”圖像,去辨彆其中的信息,去理解其背後的意圖。它讓我明白,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錶達,一種立場,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這本書讓我對攝影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