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学发展观与金融业改革
定价: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上海市金融学会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807304852
字数:260000
页码:3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必须深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密切关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增加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也较快,同时还有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即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
在金融工作中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围绕主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注重协调。本书试图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宏观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四个方面探讨金融业改革和创新问题,希望能为我国金融业的科学发展项献一点微薄之力。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主题大概是探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书里面应该讲了很多关于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处理冲突的实用方法。我记得作者可能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或者案例分析,来解释人类在互动中的一些常见心理现象,比如防御机制、投射心理、依恋模式等等。书中或许会强调同理心和积极沟通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关系。作者的语言风格可能比较亲切、易懂,会用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让读者觉得很有启发性,并且能够立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本书可能特别适合那些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惑,或者希望提升自己情绪管理能力的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给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书,题目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讲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些政策和理念,里面肯定涉及到了很多经济学名词,比如供给侧改革、需求管理、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等。我记得作者在书中应该详细阐述了某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并试图通过分析历史上的经济案例来论证其有效性。书中可能还探讨了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应对策略,也许会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路径,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验教训。读起来会感觉知识点很密集,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逻辑可能比较严谨,层层递进地剖析问题,并且会引用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总的来说,这本书应该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适合那些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如果我只是想了解一些基础的经济常识,这本书可能就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了。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书,讲述的是某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我记得书中详细描写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商人等,以及他们各自的诉求和行动。作者很可能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和生动的细节,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书中或许还会深入分析导致这场变革的深层原因,比如政治体制的僵化、经济的停滞、思想的解放等等,并探讨了这场变革对当时社会以及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的写作风格可能比较文学化,注重叙事性和画面感,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洪流。他也许会运用多种史料,包括文献、口述史、文物等,来构建其论述的依据,力求呈现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图景。对于喜欢历史故事,特别是对社会变迁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应该会提供很多有价值的阅读体验,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科技发展的介绍性读物,重点可能放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两个领域。我印象中,作者对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历程、核心原理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书中可能会解释什么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作者可能还会讨论大数据在商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者的写作风格可能比较客观、严谨,会引用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数据,但同时又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他也许会提出一些关于科技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思考,比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问题,引导读者对科技的未来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适合那些对科技感兴趣,想了解当下最热门技术的发展趋势的读者。
评分我读过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书,主题可能是关于某个特定艺术流派或者某位艺术家的研究。这本书里应该有大量的艺术作品的图片,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作者可能从历史背景、创作手法、艺术理念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书中或许会探讨该艺术流派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其与其他流派的关系,以及它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对于具体的艺术家,作者可能还会对其生平经历、个人风格、思想情感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力求呈现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艺术形象。作者的写作风格可能比较细腻、感性,善于用优美的文字来描绘艺术的美感,并引发读者的共鸣。他也许还会引用一些评论家的观点或者当时的文献资料,来佐证自己的分析。对于热爱艺术,特别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或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