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马克弟 中央编译出版社

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马克弟 中央编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弟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帝国主义
  • 二战史
  • 亚洲历史
  • 殖民主义
  • 文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
  • 历史学
  • 战争史
  • 社会史
  • 中央编译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845
商品编码:2973000706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定价:58.00元

作者:马克弟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17318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理解20世纪帝国主义和20世纪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转化的重要著作,它不仅明确阐述了日本帝国计划的特殊性,也为现代东亚资本政权的出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谱系视野。开创性的视野和颇具挑衅的观点。首先,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研究中,本书重点关注权力中心外围的生命和劳动,发掘了新的研究对象:抽的闯关东苦力、日本慰安妇、商品化社会下的现代男女、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施虐与受虐等等。另一方面,本书跳脱了盎格鲁—印度的主流研究范式,将后殖民研究放置在一段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一个不同的帝国结构中。 本书是一本真正的跨学科著作,涉及历史、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旁征博引,可读性极强。

内容提要


本书描述的是日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跃升为世界强国的,但与主流理论不同,马克弟注意到的是生命与劳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将视线集中于权力中心的外围——中国苦力、日本皮条客、被拐卖的日本女性以及穷困的朝鲜佃农,这些身体为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能量和劳动剩余价值。他区分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捕获、征用生命与劳动的形式:生命政治,神经政治,死亡政治。

书中,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和现象被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抽的闯关东苦力、日本慰安妇、商品化社会下的现代男女、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施虐与受虐……其中出现的劳动的身体、欲望的身体、上瘾的身体和死去的身体,都是资本主义运作过程中的牺牲品。

目录


目录

序言

致谢

导论

部分 生命政治

章 苦力日本

第二章 边缘地区的皮条客

第三章 歇斯底里的帝国

第四章 顽固的农民和奇异化的朝鲜

附录 1 朝鲜人挨打 ;我,日本殖民者,挨打。

第二部分 神经政治

第五章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现代男女了

第六章 革命与快感的衰退

附录 2 赤手空拳的劳力与活死人帝国

第三部分 死亡政治

第七章 中国人民的

第八章 日本的课业

结论

主要资料来源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马克弟(Mark Driscoll),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日本与国际研究系副教授。译有《佳楠与火之档案:两本日本殖民小说》(Kannani and Document of Flames: Two Japanese Colonial Novels);并曾在《社会文本》(Social Text),《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que),《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等刊物发表文化研究和后殖民主义领域的论文。

译者简介:朱新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现供职于观察者网,译作另有《人生的意义》《智慧治理》等。

文摘


序言



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作者:马克弟 中央编译出版社 《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是一部深刻剖析日本帝国主义兴衰历程的史学巨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视角,深入探究了驱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内在动力,以及这一进程中孕育的“欲望”与“奇异”之处。作者马克弟凭借扎实的史料研究与精湛的叙事技巧,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画卷,揭示了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岛国崛起为区域霸主,直至最终走向覆灭的复杂而充满矛盾的轨迹。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欲望”的深入挖掘。这种“欲望”并非单一的经济掠夺或领土扩张,而是涵盖了民族复兴的野心、摆脱西方列强控制的焦虑、追求国家现代化与强大的渴望,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精神层面的迷失与畸变。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多层次、多面向的“欲望”,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日本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走向了帝国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文明的“全盘吸收”到甲午战争后迅速崛起的自信,再到对亚洲大陆的野心勃勃,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折射出日本民族内心深处澎湃的“欲望”之潮。 而“奇异”则体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矛盾与反常之处。一方面,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学习、模仿并超越西方,在军事、工业、政治制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出一种高度的理性与效率。然而,另一方面,在其扩张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思维模式,以及对被征服民族的压迫与剥削。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进步与野蛮的并存,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独特“奇异”景观。例如,日本军队在现代战争中展现出的纪律性和战术素养,以及同时期在占领区内推行的所谓“现代化”措施,往往伴随着残酷的镇压和对本土文化的摧残,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人深思。 本书的研究时间跨度从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开始,这是日本迈向帝国主义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它开始在东亚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标志着这段历史的终结。这一时期,恰恰是日本近代史中最具戏剧性和转折意义的阶段。作者将这一时期按照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细致地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深入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与“欲望”和“奇异”的关联。 第一部分:孕育与崛起(1895-1918) 在本书的开篇,马克弟详细梳理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迅速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这一时期的日本,充满了对西方技术的渴望,对国家强大的追求,以及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民族主义情绪。甲午战争的胜利,不仅为日本带来了丰厚的战争赔款和割让的领土,更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其“欲望”开始从防御转向扩张。作者通过对当时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思想是如何在精英阶层中生根发芽,并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 朝鲜半岛的殖民化,台湾的割让,以及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欧洲强国,这些事件进一步巩固了日本的区域地位,也让其“欲望”变得更加膨胀。作者指出,此时的日本,在“脱亚入欧”的口号下,一方面吸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技术,另一方面又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试图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这种模式的“奇异”之处在于,它既借鉴了西方的现代性,又带有浓厚的传统等级观念和排他性。 第二部分:扩张与危机(1919-193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本提供了进一步扩张的机会。在战后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的租借地,其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然而,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西方国家也开始警惕日本的崛起。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日本国内政治的动荡,财阀的兴盛,以及军部势力的增长。 作者强调,尽管表面上日本在走向民主化,但潜藏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从未消失。经济上的不景气,社会矛盾的激化,都成为滋生极端情绪的温床。日本国内的“欲望”开始变得更加激进和不计后果。例如,对中国东北资源的觊觎,以及“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都体现了日本在经济和战略上的野心。本书对“满洲事变”的发生及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揭示了日本军部如何一步步突破政府的控制,将国家推向战争的边缘。 第三部分:战争与毁灭(1930年代末-1945)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高潮,马克弟详细描述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以及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作者认为,日本的战争行为,既是其长期以来“欲望”膨胀的必然结果,也充满了“奇异”的盲目与狂热。在战争的泥潭中,日本的经济和军事机器被高度压榨,社会也进入了高度的战时体制。 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战争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战争的细节,以及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作者通过史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日本军队在占领区的暴行,以及日本国内民众在战争宣传下的狂热。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日本社会内部对战争的疑虑和抵抗,尽管这些声音在当时显得微弱。 最终,在美军的原子弹袭击下,日本帝国主义走向了毁灭。本书对战败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既有外部的军事压力,也有内部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僵化。作者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是其过度膨胀的“欲望”与脱离现实的“奇异”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论点与史学价值 《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并非一本简单的战争史或政治史。马克弟通过其独特的分析框架,将日本帝国主义的兴衰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进行考察。 “欲望”的驱动力: 作者认为,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多层次的,包括经济驱动、政治野心、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对自身地位的焦虑。这种“欲望”的分析,为我们理解日本行为的深层动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奇异”的矛盾性: 日本帝国主义并非简单的侵略扩张,其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反常。一方面,日本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迅速完成了现代化;另一方面,其扩张行为又伴随着非理性的狂热和对人性的漠视。这种“奇异”的特质,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的道路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有所不同,也更具警示意义。 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 作者在描绘宏大的历史进程的同时,也注重从细节处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件、人物和史料的分析,使得历史变得生动而真实。这种结合,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对当代的启示: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中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思潮以及国家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通过剖析日本帝国主义的兴衰,作者为我们理解当前世界格局中的诸多现象,以及警惕历史重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结语 《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的史学著作。马克弟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背后复杂的“欲望”驱动和“奇异”的矛盾特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细致梳理和独到分析,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近代史的全面理解,更对理解人类社会中权力、野心、现代化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以及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潜在危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本书,将是一次穿越历史迷雾,探索人性深处,以及反思国家发展道路的有益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关于“张力”与“悖论”的学术气息。历史的魅力往往就在于它的矛盾性,而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相互拉扯的力量。这本书显然没有回避这些核心的矛盾点,反而似乎将其作为分析的支点。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那些看似水火不容的元素——比如极端的现代化追求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比如对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与封闭的民族主义心态之间的冲突。这种内在的撕裂感,恰恰是理解一个帝国走向衰亡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描绘出这种持续不断的、内部的能量消耗,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它将升华为对人类组织形态及其内在缺陷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看到这种复杂性的论述是如何被摊开在我的面前,而不是被简化处理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触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平装本,而是有着恰到好处的重量感和坚实的装订,这暗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和严谨。我翻阅目录时,那种结构上的清晰感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显然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叙事框架,这使得即便是面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主题,读者也不容易迷失方向。对我而言,阅读历史书最怕的就是叙事线索的混乱,而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论点推进,似乎都透露出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掌控力。那种从细微处入手,逐步构建起宏观图景的写作手法,让人感到非常信服。我猜想,作者在选择材料和组织论证时,一定秉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完美,力求让每一个论点都有其坚实的证据支撑,这对于一个想要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略显斑驳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我拿起它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尘埃拂过指尖。内容本身虽然尚未深入细读,但从那些触目惊心的标题和引言片段中,已经能窥见作者驾驭复杂史料的功力。它不像那种堆砌史料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宏大画卷,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精神光谱的极端和微妙之处。我尤其期待它对“欲望”这一核心主题的剖析,这不仅仅是政治或军事的角力,更深层地触及了民族心理的深渊。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往往比单纯的事件叙述更具穿透力,让人不禁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究竟是何种强烈的、近乎本能的渴望,塑造了整个帝国的走向。这本书似乎不满足于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力求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中的幽暗面,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所在。我已经被它成功地拉入了一个充满张力与反思的阅读旅程的开端。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从我快速浏览的几个章节来看,似乎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引进的外国严肃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稍有不慎就会让原有的学术精髓大打折扣。这部作品的译者显然对原文的学术语境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拗口的理论表达,在这里读起来也显得流畅且精准。阅读体验的顺畅性,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长时间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一个好的译本,能让人忘记“这是翻译作品”,而只专注于“这是历史本身”。我感觉自己正在和原作者进行一场跨越语言和时空的、高质量的学术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享受。这表明出版社在选择译者和审校环节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专业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知识接触点。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解构一个已经被无数次书写过的历史时期。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论述往往聚焦于宏大的战争机器和冷酷的政治博弈,但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挖掘隐藏在权力结构之下的那些更私人化、更具情感色彩的驱动因素。这种“去宏大叙事化”的尝试,往往能带来更具启发性的洞察。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化现象、社会思潮,乃至个体的心理活动,巧妙地编织进帝国兴衰的主线之中。这不仅仅是史学的进步,更是对历史观的一种拓宽。阅读这样的作品,就像是拿到了一把特殊的钥匙,可以开启通往历史深层结构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人性关怀的目光去审视那些昔日的决策者与被决策者。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远比简单复述事实要来得深刻和耐人寻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