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欲望,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定价:58.00元
作者:马克弟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17318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理解20世纪帝国主义和20世纪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转化的重要著作,它不仅明确阐述了日本帝国计划的特殊性,也为现代东亚资本政权的出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谱系视野。开创性的视野和颇具挑衅的观点。首先,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研究中,本书重点关注权力中心外围的生命和劳动,发掘了新的研究对象:抽的闯关东苦力、日本慰安妇、商品化社会下的现代男女、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施虐与受虐等等。另一方面,本书跳脱了盎格鲁—印度的主流研究范式,将后殖民研究放置在一段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一个不同的帝国结构中。 本书是一本真正的跨学科著作,涉及历史、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旁征博引,可读性极强。
内容提要
本书描述的是日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跃升为世界强国的,但与主流理论不同,马克弟注意到的是生命与劳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将视线集中于权力中心的外围——中国苦力、日本皮条客、被拐卖的日本女性以及穷困的朝鲜佃农,这些身体为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能量和劳动剩余价值。他区分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捕获、征用生命与劳动的形式:生命政治,神经政治,死亡政治。
书中,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和现象被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抽的闯关东苦力、日本慰安妇、商品化社会下的现代男女、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施虐与受虐……其中出现的劳动的身体、欲望的身体、上瘾的身体和死去的身体,都是资本主义运作过程中的牺牲品。
目录
目录
序言
致谢
导论
部分 生命政治
章 苦力日本
第二章 边缘地区的皮条客
第三章 歇斯底里的帝国
第四章 顽固的农民和奇异化的朝鲜
附录 1 朝鲜人挨打 ;我,日本殖民者,挨打。
第二部分 神经政治
第五章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现代男女了
第六章 革命与快感的衰退
附录 2 赤手空拳的劳力与活死人帝国
第三部分 死亡政治
第七章 中国人民的
第八章 日本的课业
结论
主要资料来源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马克弟(Mark Driscoll),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日本与国际研究系副教授。译有《佳楠与火之档案:两本日本殖民小说》(Kannani and Document of Flames: Two Japanese Colonial Novels);并曾在《社会文本》(Social Text),《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que),《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等刊物发表文化研究和后殖民主义领域的论文。
译者简介:朱新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现供职于观察者网,译作另有《人生的意义》《智慧治理》等。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关于“张力”与“悖论”的学术气息。历史的魅力往往就在于它的矛盾性,而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相互拉扯的力量。这本书显然没有回避这些核心的矛盾点,反而似乎将其作为分析的支点。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那些看似水火不容的元素——比如极端的现代化追求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比如对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与封闭的民族主义心态之间的冲突。这种内在的撕裂感,恰恰是理解一个帝国走向衰亡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描绘出这种持续不断的、内部的能量消耗,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它将升华为对人类组织形态及其内在缺陷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看到这种复杂性的论述是如何被摊开在我的面前,而不是被简化处理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触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平装本,而是有着恰到好处的重量感和坚实的装订,这暗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和严谨。我翻阅目录时,那种结构上的清晰感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显然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叙事框架,这使得即便是面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主题,读者也不容易迷失方向。对我而言,阅读历史书最怕的就是叙事线索的混乱,而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论点推进,似乎都透露出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掌控力。那种从细微处入手,逐步构建起宏观图景的写作手法,让人感到非常信服。我猜想,作者在选择材料和组织论证时,一定秉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完美,力求让每一个论点都有其坚实的证据支撑,这对于一个想要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略显斑驳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我拿起它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尘埃拂过指尖。内容本身虽然尚未深入细读,但从那些触目惊心的标题和引言片段中,已经能窥见作者驾驭复杂史料的功力。它不像那种堆砌史料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宏大画卷,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精神光谱的极端和微妙之处。我尤其期待它对“欲望”这一核心主题的剖析,这不仅仅是政治或军事的角力,更深层地触及了民族心理的深渊。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往往比单纯的事件叙述更具穿透力,让人不禁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究竟是何种强烈的、近乎本能的渴望,塑造了整个帝国的走向。这本书似乎不满足于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力求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中的幽暗面,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所在。我已经被它成功地拉入了一个充满张力与反思的阅读旅程的开端。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从我快速浏览的几个章节来看,似乎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引进的外国严肃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稍有不慎就会让原有的学术精髓大打折扣。这部作品的译者显然对原文的学术语境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拗口的理论表达,在这里读起来也显得流畅且精准。阅读体验的顺畅性,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长时间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一个好的译本,能让人忘记“这是翻译作品”,而只专注于“这是历史本身”。我感觉自己正在和原作者进行一场跨越语言和时空的、高质量的学术对话,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享受。这表明出版社在选择译者和审校环节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专业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知识接触点。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解构一个已经被无数次书写过的历史时期。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论述往往聚焦于宏大的战争机器和冷酷的政治博弈,但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挖掘隐藏在权力结构之下的那些更私人化、更具情感色彩的驱动因素。这种“去宏大叙事化”的尝试,往往能带来更具启发性的洞察。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化现象、社会思潮,乃至个体的心理活动,巧妙地编织进帝国兴衰的主线之中。这不仅仅是史学的进步,更是对历史观的一种拓宽。阅读这样的作品,就像是拿到了一把特殊的钥匙,可以开启通往历史深层结构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人性关怀的目光去审视那些昔日的决策者与被决策者。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远比简单复述事实要来得深刻和耐人寻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