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放開孩子的手:管那麼多乾嗎?孩子總要學會自己長大 | 作者 | 黃全愈 |
| 定價 | 36.00元 | 齣版社 | 長江文藝齣版社 |
| ISBN | 9787535496362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怎樣讓孩子學會生存之道? 作者通過長期觀察,深入研究美國傢庭和學校的生存教育,用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把研究結果和許多真實的案例呈現在讀者麵前。作者把生存教育分為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孩子的法製觀念、教會孩子理財、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作者嚮讀者展示瞭非常清晰的生存教育的內涵和實施方嚮,並且提齣瞭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
| 作者簡介 | |
| 黃全愈,旅美教育學傢。先後擔任美國邁阿密大學亞洲、亞—美學科部主任,孔子學院院長,中山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大學老教授協會基教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被邁阿密大學授予“(學術)重大影響奬”,並被提名為傑齣教授。 黃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較專傢,他長期緻力於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榮登《紐約時報》《齣版傢周刊》推薦書單。所著中美教育比較係列,在中國教育界不斷引起強烈反響,其中,《素質教育在美國》被譽為“20世紀中國的《愛彌兒》”。 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作者嚮讀者展示瞭非常清晰的生存教育的內涵和實施方嚮,並且提齣瞭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
| 目錄 | |
| 章是生存本能,還是生存技能001 |
臭鼠的這一招004
人的生存能力在退化嗎007
誰動瞭我的奶酪009
你是誰?哼哼,還是唧唧014
翻著英語詞典吵架016
不能再吐1次019
天價裏皮來適應中國足球?023
第二章“學會生存”,還是“學會做人”027
不吃“”的飢餓者029
生存教育的中國特色040
誰是後的幸存者042
第三章就是這種“狗刨式”049
狼——初級探索者051
傢長也參加“童子軍”?055
四十九個生存教育必修課058
一盒餅乾的價值071
礦礦的“歪論”081
美國高中的“桃園三結義”085
怎麼與周圍的人共處093
共患難“共”什麼097
發現心裏的“新大陸”105
當一迴狐狸媽媽112
氣壓計的故事123
孩子天上學,您交代什麼131
愚蠢的“該齣手時就齣手”132
如果韓信問: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嗎140
總統也可能是個流氓151
無辜的罪人158
不給熊道歉168
第八章要個富爸爸,還是當個“富”孩子
《富爸爸窮爸爸》批判181
錢,一個復雜的命題187
關於“錢”的教育189
武器能殺敵人,也能傷自己192
該不該讓孩子打理錢財195
我的睏惑201
第九章“性”,為什麼會成洪水猛獸
奇怪的玩具209
罪惡的腳指頭211
老虎不能關在籠裏215
吃人的老虎226
紙老虎229
第十章我們也有生存的權利嗎239
中國的“差生”與美國的“問題孩子”241
阿巴拉契亞山民247
生存教育——“一個也不能少”251
美國“問題孩子”的後一片綠洲258
美國社會教育給予我們的啓示265
一個中國男孩的故事268
在“差生”的背後272
後記277
參考資料285
| 編輯推薦 | |
| “素質教育在美國”全新修訂版l中美教育的震撼對比與剖 給父母和孩子的成長課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我一直以來都背負著沉重的育兒壓力,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沒有被“好好培養”。但這本書卻像一股春風,吹散瞭我心中的陰霾。它沒有給我任何“必須”的育兒指令,而是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孩子成長背後蘊含的巨大潛能。書中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孩子自己嘗試做一頓簡單的晚餐,或者自己規劃一次短暫的探險。這些場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我們輕易地“代勞”瞭,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己來”的經曆,纔真正賦予瞭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信任”的章節。我們常常因為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而過度的介入他們的生活,殊不知,這種介入恰恰扼殺瞭孩子的自信心。當我們選擇放手,給予孩子信任,他們反而會爆發齣驚人的能量,去完成那些我們曾經認為他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究竟是在“養育”孩子,還是在“控製”孩子?這種反思讓我感到一絲羞愧,但也更加堅定瞭我改變的決心。我開始學著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理解他們的需求,而不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們。這本書不是要我們放棄責任,而是要我們用一種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方式去承擔這份責任。它教我們如何成為孩子成長的“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被一股清流所滌蕩。它沒有給我灌輸什麼高深的育兒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許多我曾經經曆過,也正在經曆著的育兒場景。書中對孩子天性的描繪,讓我感到無比熟悉和親切。它深刻地揭示瞭,我們作為傢長,有時候因為過度擔心,而剝奪瞭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寶貴機會。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孩子搭積木的例子,傢長在一旁不斷地指導,告訴他應該怎麼放,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拘謹,甚至失去瞭興趣。讀到這裏,我忍不住笑瞭,因為這不就是我曾經的寫照嗎?我總是想把事情做得“最好”,卻忽略瞭孩子自己探索和創造的樂趣。這本書鼓勵我們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允許他們犯錯誤,甚至鼓勵他們去嘗試那些我們認為“危險”的事情(當然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它讓我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並非一條平坦的直綫,而是充滿瞭彎路和麯摺。正是這些彎路,讓他們學會瞭堅持,學會瞭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好奇心”的論述。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他們學習和探索世界最強大的驅動力。然而,我們卻常常因為各種各“怕”——怕髒,怕危險,怕麻煩——而壓製瞭這份寶貴的好奇心。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育兒路上的迷茫。它不是要我變成一個“撒手掌櫃”,而是要我成為一個更智慧、更懂得放手的引路人。我開始嘗試著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去錶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過程中也會有忐忑,但看到孩子眼中閃爍的光芒,那種滿足感是無法言喻的。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瞭我育兒路上乾涸的心田。我一直以來都為孩子的未來操碎瞭心,恨不得把所有可能遇到的睏難都替他們掃清。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截然不同的視角。它告訴我,過度的保護和乾預,反而會剝奪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描繪瞭孩子在被“放手”後,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獨立思考”的論述。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替孩子做決定,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是讓孩子變得依賴,缺乏主見。這本書鼓勵我們,要相信孩子內在的智慧,給他們空間去獨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觀點。讀這本書,我仿佛重新認識瞭我的孩子,也重新認識瞭作為傢長的自己。我開始明白,我們不應該用自己的“經驗”去框定孩子的未來,而應該鼓勵他們去探索屬於自己的可能性。這本書不是要我們成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要我們成為孩子成長的“支持者”。它教我們如何用一種更智慧、更尊重的方式,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我開始嘗試著,不再時時刻刻地盯著孩子,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雖然過程中也會有不確定,但看到孩子眼中閃爍著的光芒,那種滿足感是無法言喻的。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具力量的方式,挑戰瞭我一直以來堅守的育兒觀念。我承認,在很多時候,我都是那個“過度焦慮”的傢長,總是擔心孩子會因為某個決定而“走彎路”,所以就忍不住插手,替他們鋪平道路。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正是這些“彎路”,纔構成瞭孩子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書中並沒有給我提供一套“萬能的育兒公式”,而是引導我從更深層次去理解孩子,理解他們的天性,理解他們對自主和探索的渴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挫摺教育”的論述。我們總想把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害怕他們受到任何傷害,但恰恰是這些“保護”,讓他們變得脆弱,無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本書鼓勵我們,要允許孩子去經曆失敗,去感受挫摺,因為這些經曆,恰恰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我不再需要時時刻刻地緊綳著神經,擔心孩子會犯錯,而是可以更從容地陪伴在他們身邊,做他們堅實的後盾。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愛,不是占有,而是放手;不是控製,而是信任。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收到瞭一份來自智者的贈禮。它沒有給我任何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故事,讓我自己去悟齣道理。我一直以來都陷入瞭一個誤區,認為“教育”就是不斷地給予,不斷地灌輸,殊不知,有時候“放手”比“給予”更重要。書中對孩子“內在驅動力”的闡述,讓我醍醐灌頂。孩子天生就有探索世界的欲望,有學習的動力,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保護並激發這種動力,而不是用外在的壓力去束縛他們。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允許孩子犯錯”的觀點。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因為犯錯而“吃虧”,但恰恰是這些“吃虧”的經曆,教會瞭孩子如何去承擔責任,如何去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究竟是在培養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還是一個聽話的“工具”?這種反思讓我感到一絲羞愧,但也更加堅定瞭我改變的決心。我開始嘗試著,在孩子遇到睏難時,先觀察,再鼓勵,而不是立刻衝上去替他們解決。我開始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找到答案,去剋服睏難。這本書讓我明白,育兒的最高境界,或許就是“無為而治”,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生長。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管教”的理解。我一直以來都認為,作為傢長,我們必須時刻監督孩子,指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然而,這本書卻像一記溫柔的耳光,讓我意識到,我的“過度關懷”,反而剝奪瞭孩子成長的機會。書中用大量篇幅講述瞭孩子在被“放手”後,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孩子自主探索的例子,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比傢長強行灌輸知識,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這本書讓我開始理解,“自由”並非意味著“放任”,而是一種基於信任和尊重的引導。它鼓勵我們,要相信孩子內在的成長規律,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嘗試,去體驗,去犯錯。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耐心”的論述。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過程,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用耐心去陪伴,去等待。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我不再需要時時刻刻地焦慮,而是可以更放鬆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成為他們成長的“旁觀者”和“支持者”。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我一直以來都認為,孩子的人生需要我來規劃,需要我來引導,而這本書卻告訴我,孩子的人生,最終要由他們自己來書寫。它沒有給我任何“應該”的育兒指令,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看到孩子內在的生命力和無限可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允許孩子失敗”的觀點。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因為失敗而氣餒,但恰恰是這些失敗的經曆,教會瞭孩子如何去堅持,如何去從頭再來。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究竟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塑造”孩子?這種反思讓我感到一絲不安,但也更加堅定瞭我改變的決心。我開始嘗試著,在孩子遇到睏難時,先給予鼓勵,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而不是立刻替他們解決。我開始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找到齣路,去剋服睏難。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控製,而是激發;不是塑造,而是引導。
評分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溫度的育兒指南,它沒有給我任何生硬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放手”的意義。我一直以來都陷入瞭一個誤區,認為“愛”就是時時刻刻的陪伴和保護,殊不知,過度的保護反而會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書中對孩子“好奇心”的珍視,讓我感觸頗深。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他們探索世界、學習新知的強大動力,而我們往往因為各種“擔心”,而壓製瞭這份寶貴的天性。這本書鼓勵我們,要勇敢地放開那雙緊握的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去探索,去發現,去犯錯。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信任”的論述。當我們信任孩子,給予他們機會,他們反而會爆發齣驚人的能量,去完成那些我們曾經認為他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豁然。我不再需要時時刻刻地焦慮,而是可以更從容地陪伴在孩子身邊,成為他們成長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愛,是給予,是信任,是放手,是相信。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明亮的色彩和充滿活力的插畫,瞬間就能勾起為人父母的共鳴。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給孩子留齣足夠自由成長的空間。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或者“不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導我們去反思自己固有的育兒觀念。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坐在你身邊,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分享著自己一路走來的感悟。我特彆喜歡書裏提到的一些小細節,比如孩子第一次嘗試自己穿鞋,那種笨拙卻認真的樣子,傢長的一句鼓勵,就能成為孩子自信的源泉。又比如,孩子在玩耍中摔倒瞭,是立刻衝上前去扶起,還是讓他自己爬起來,觀察他的反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管束”和“放手”的邊界,意識到真正的愛,有時候恰恰在於給予孩子試錯的空間,讓他們在跌跌撞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仿佛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期待。它讓我明白,作為傢長,我們最大的責任或許不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放開那雙總是想要抓住一切的手,相信孩子內在的生命力,允許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童年時的畫麵,那些關於自由玩耍、無拘無束的記憶。這本書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孩子純粹的愛,也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我們作為傢長,有時候反而成瞭孩子成長的阻礙。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孩子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如何“放手”的書。書中反復強調瞭一個觀點:孩子總要學會自己長大,而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機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試錯”的解讀。我們總是害怕孩子犯錯誤,但恰恰是錯誤,教會瞭孩子成長。書中列舉瞭許多孩子在嘗試新事物時遇到的睏難,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剋服這些睏難。這讓我明白瞭,每一個微小的成功,都源於一次次勇敢的嘗試。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育兒過程中的許多不足。我常常因為擔心孩子受傷,而剝奪瞭他們探索世界的權利;我常常因為追求效率,而剝奪瞭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究竟是在保護孩子,還是在束縛孩子?這種反思讓我感到一絲不安,但也更加堅定瞭我改變的決心。我開始嘗試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去決定玩什麼,怎麼玩。我不再急於給他們“標準答案”,而是鼓勵他們去探索,去發現。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愛,是給予,是信任,是放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