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史
定价:62.00元
作者:朱姝璇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14205094
字数:327
页码:387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抗日战争时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历史沿革的系统梳理。从分析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各部队建立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叙述各部队的发展沿革、战役战斗、作战指导、作战思想、作战原则、抗日根据地建设及部队建设等,总结并客观评价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再现历史本来面目,使其成为一部信史。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5万余人,不仅配合了全国抗战,也打破了日军变华南为其进行太平洋战争后方基地的妄想,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及东南亚的对日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记述这支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总结和借鉴其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人民解放军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保持人民军队本色,进一步加强部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朱姝璇,二炮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室副团职讲师、军事科学院历史与百科研究部在站博士后。1999年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尤其是在史料的辨析和引证方面,看得出作者是下了苦功夫的。我注意到好几处关键事件的描述,作者都进行了多方交叉验证,甚至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定论提出了审慎的质疑和修正。比如,在考证某次重大挫折的原因时,书中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时期留存下来的电报、会议记录和当事人的回忆录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点,然后给出了一个基于最大可能性的推论,并坦诚地指出了哪些信息点仍存在模糊地带。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写作态度,体现了历史学者的良知与专业精神。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过度浪漫化或脸谱化处理,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图景,即便是光荣的历史,也必然伴随着血泪、失误和巨大的牺牲,这种对复杂的坦诚,是判断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关键标准。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体会到作者在梳理复杂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功力。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构建了“区域视角”与“主题剖析”相结合的叙事框架。比如,在探讨根据地建设时,作者并未停留在宏观的政策介绍,而是深入到具体某个山头的粮食供给链条、通信网络的设置,甚至是游击队员的日常作息和心理建设,这种微观的切入点,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史变得鲜活而有温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的刻画,那些被称作“英雄”的群体,在书中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七情六欲、也会犯错也会犹豫的普通人。书中引用的那些口述史料,虽然简短,却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闪烁着人性深处的光芒。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历史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本身所吸引,跟随着历史的脉络,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考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深沉的墨绿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地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常见的轻飘飘的纸张,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真正经过时间沉淀的文献。字体排版上,设计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正文采用了经典的宋体,清晰易读,但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名处,会适当地加粗或使用小号黑体进行强调,这种细微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节奏感和信息的抓取效率。特别是那些老照片和地图的插页,虽然是黑白印刷,但细节保留得相当到位,那些模糊却坚毅的面孔,那些错综复杂的山脉河流,都通过这张纸张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抗争。装帧的侧边,烫金的字样在灯光下泛着低调却不失庄重的光泽,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收藏品格的作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散发出一种历史的肃穆感,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阅读这本书后的感受,那便是“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脉动”。它成功地将华南地区这一特定战场的波澜壮阔与游击队员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阅读的后劲很足,合上书本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不是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黄昏时分,队员们围着一堆微弱的篝火,低声交流着对家乡的思念,或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书中对艰苦环境下的文化生活侧写,比如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中组织一场露天的小型演出,或者在转移途中利用仅有的纸张抄写诗歌,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抗战”的内涵,使其不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精神韧性的较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触摸到了一群用血肉之躯捍卫家园的普通人的灵魂深度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民间社会动员”过程的细致描摹。这部分内容展现的不是枪林弹雨的正面战场,而是更深层次、更持久的“人民战争”的底色。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给地方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矛盾,例如,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军民之间的物资调配,如何处理与地方士绅阶层的复杂关系,这些都是极其敏感且难以记录的议题。书中通过翔实的档案资料和对比分析,揭示了游击队如何通过“政治感召”和“实际利益重构”来赢得底层民众的真心拥护,这种动员不仅仅是口号式的,而是建立在对基层社会结构深刻理解之上的长期耕耘。读到此处,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场伟大的抗争,其背后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无数次艰难的、充满智慧的社会工程的结果,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人民”的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