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2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44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帝国竟然并未就此灭亡?!
小学老师成了日本骑兵之父,近代日本骑兵的发展与其在日俄战争里的表现。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的一场战争。
一步一步讲解如何还原绘制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唐刀。
内容提要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特拉布宗作为拜占庭帝国的残存势力之一在1453年后又坚持了数年之久。它是何时出现,又是怎样消亡的呢?在日俄战争中*次登场,这个存续时间不长却又经历颇丰的兵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他们在日俄战争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长达68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平定准噶尔之役。唐刀作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其真容如何?且看《战争事典032》。
目录
前言
后的拜占庭帝国——1461年奥斯曼征服特拉布宗始末
争夺辽东的铁蹄——秋山好古与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骑兵部队
龙与狼的后较量——17到18世纪的清朝准噶尔战争简史
唐刀的真容——从复刻绘制窦皦墓出土唐代环首刀说起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写作并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10余本作品;书评《战争》《成吉思汗的崛起》《极简人类史》《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还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优美的战争》等科普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近正在与几个朋友一起做外国历史引进项目推进活动,已完成《德国史稿》《十字军史》等的推荐出版,现正推进兰克史学和牛津史学系列的出版活动。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写作并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10余本作品;书评《战争》《成吉思汗的崛起》《极简人类史》《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还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优美的战争》等科普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近正在与几个朋友一起做外国历史引进项目推进活动,已完成《德国史稿》《十字军史》等的推荐出版,现正推进兰克史学和牛津史学系列的出版活动。
ELYSIA:近现代东亚军事研究爱好者,关注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军事发展与太平洋战争历史探究。
何俊宏:90后历史爱好者。闲暇之余除爱好射箭格斗外,专好阅读古代军事史、中国边疆史以及游牧民族史的相关书籍,主要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及西北边疆史地。遍观中外著作,颇有所得。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啊!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里面的内容详实得让人惊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争的名称和时间,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复杂脉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战争起因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能让人清晰地看到不同政治势力、经济利益乃至文化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冲突的边缘。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战役的描述,简直就像身临其境,那些排兵布阵的谋略、将领们的决策失误与神来之笔,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没有采取那种脸谱化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性的挣扎以及历史进程的偶然性。读完之后,我感觉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知识点,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张力的时代画卷。对于任何想了解战争本质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甚至可以说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在迷宫里穿行,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又总能找到出口的线索。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一种专题式的梳理方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冲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让我不断地去思考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的生存压力时,是如何做出迥异的反应的。作者的文笔极其老辣,那种冷静克制的叙述风格,反而比激昂的口号更有力量。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慎态度来解剖历史,不带太多个人情感色彩,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切。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啃完,主要是因为很多段落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和深层的历史逻辑。这本书无疑提升了我的历史认知水平,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细节处理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尤其是在对后勤和情报体系的描写上,我看得目瞪口呆。很多历史叙事为了追求宏大叙事往往忽略了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补给线是如何成为决定战局的隐形力量。从粮草的运输效率,到医疗物资的分配,再到关键情报的获取与误判,作者将这些细枝末节放在了核心位置进行剖析。我意识到,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军事奇迹或惨败,其根源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繁琐的日常运作之中。这让我的关注点从单纯的“战术”转移到了“系统”的层面。读完后,我对理解任何大型组织的行为模式都有了新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军事史,更是一部关于复杂系统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教材。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务实的历史观,非常值得收藏并时常翻阅。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某一方面的解读,毕竟历史叙事总是充满主观性。但这本书的平衡性做得相当出色。它详尽地呈现了交战双方的视角,尽可能地还原了决策层的心理博弈和底层的民众体验。在描述某次重大的围城战时,作者不仅记录了指挥官的战略部署,还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城内民众的物资短缺、道德困境,以及那些不得不为生存而做出的妥协。这种“俯视”与“仰视”相结合的叙事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战争的理解——它不只是棋盘上的博弈,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与断裂。读起来虽然沉重,但却让人感到一种踏实的真实感。这种对人性的全面关照,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极端压力下生存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内容方面,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战争技术发展与社会结构变革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很多历史著作往往将技术视为被动的工具,但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观点:某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军事思想,乃至最终改变了国家形态的。比如,某种冶金工艺的进步如何催生了全新的兵种,进而打破了原有的贵族军事垄断,为后来的社会阶层流动埋下了伏笔。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原本枯燥的军事史变得充满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张力。我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将平时接触到的经济史、社会史的概念都串联了起来。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历史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框架和大量的实证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