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3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5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化学武器的横空出世,迎来了一场施毒与防毒的较量!细数一战早期毒气战中的施毒、防毒装备与相关战术。
日俄战争中,俄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看英日联手,如何吊打沙俄!
从广州失陷,到三次大沽口之战,再到火烧圆明园,详述近代中国如何被一步步打落深渊。
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之际,军事文官——卢象升挺身而出!回顾其为挽救明末危局而展开的种种军事行动。
内容提要
一战期间,化学武器横空出世,成为比枪炮更令人畏惧的存在,由此展开了一场施毒与防毒的较量!作为一种大面积杀伤性武器,毒气如魔鬼般肆意收割生命,甚至不分敌我!
日俄战争前,举步维艰的朝鲜和妄想“驱虎吞狼”的清,皆无力抵抗帝国主义国家,只能任其以本国领土为战场展开厮杀。而战争期间,稳操胜券的俄国,竟然输给了刚崛起的日本!战事是如何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
第二次战争爆发后,清廷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不是绥抚,就是避战;即使接仗,也是因为威胁到北京和皇帝!详述第二次战争始末,分析近代中国是怎么被一步步打落深渊的。
明末社稷垂危,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不断。风雨飘摇之际,卢象升挺身而出,为大明朝出谋划策、积极奋战,“虽千万人吾往矣”,*终在与清军交手时战死沙场!
目录
前言
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战早期毒气战的装备和战术(1914—1916)
钳制巨熊的英日联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远东惨败
荡然无存的“”颜面——第二次战争始末
大厦将倾,独臂难支——明末军事危局与卢象升传略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刘萌: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信息管理双学士学位,对航空史和兵器战术史有浓厚的兴趣,译有《现代空中武力》一书,并发表多篇军事历史类文章。
明忆:军事历史爱好者,平日对各种历史类外文书刊略有涉及,致力于欧美近代历史题材文章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曹变蛟:爱好研究明末袁毛公案、农民军史和部分南明史相关,以及太平天国史和第二次战争相关史。
佑陵:九零后历史爱好者,居于巴山蜀水间,热衷于明史与古代战争史的学习研究,喜欢挖掘历史中少有人留意的细节,对汉、明两朝历史有较多涉猎。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事典”类的书籍有些抗拒,总担心会变成一本冷冰冰的资料汇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战争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记得其中有几处描写,聚焦于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那种对生存的渴望、对战友的依赖,写得极其细腻和真实,让人读来潸然泪下。作者似乎拥有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当时的参与者意味着什么”。这种人文关怀,让冰冷的战争史突然有了温度。书中的地图绘制得也非常精良,细节丰富,标注清晰,对于理解复杂的战术部署至关睹。当我对照着地图去阅读文字描述时,整个战场的空间感和运动轨迹立刻就清晰起来了,阅读体验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危机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深度教材。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回味其中的某些决策点,思考如果是我在那个位置,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作者擅长剖析领导者在巨大压力下的决策心理,那种“无人可以商量,必须一锤定音”的孤独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或任何需要承担重大责任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展示了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依据有限的线索做出最优判断的艺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紧凑如炮火连绵,时而舒缓如战后反思,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太快翻过那些精妙的段落。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佩服的是其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作者在处理复杂多变的战事时,总能构建出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使得原本可能让人眼花缭乱的战役脉络变得井井有条。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史实的准确性,而是做到了两者兼顾的完美平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会明确指出不同史源之间的矛盾点,并给出他倾向于采纳的理由,这显示出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库,去检验和深化我过去对军事思想的理解。它教会了我,任何战略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无数精心计算、风险评估和对人性洞察的累积结果。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看待问题也更加立体和全面了。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对书籍的排版和注释有较高的要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字体选择得当,行距和字距都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注释系统,那些关键术语、人名和地名的注解都放在了页脚,既不打断主要的阅读流程,需要时又唾手可得,这种设计非常人性化。我感觉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偏执的程度,每一个侧面的描述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比如,书中对不同军种之间协同作战的描述,那种跨部门沟通的障碍和解决机制,写得生动而深刻,这在以往的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它让我明白,现代战争的复杂性远超出了单兵作战或单纯的兵力对比,更考验的是组织管理和信息传递的效率。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训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整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古朴的字体和略带沧桑感的底纹,让人一下子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沉稳又不失激情的笔触。他不像有些历史作者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数字,而是总能抓住那些关键的战役背后的人性挣扎与决策的艰难。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高层战略会议,既能感受到硝烟弥漫的紧张感,又能体会到沙盘推演时的冷静与理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典战役的复盘,作者总能提出一些非常独到的见解,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也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比如,他对后勤补给线在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的强调,就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后勤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令人称赞,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军事史和战略思维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