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9787516814864

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97875168148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湖光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
  • 军事科技
  • 战争史
  • 冷兵器
  • 火器
  • 技术变革
  • 社会影响
  • 历史研究
  • 明帝国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4864
商品编码:2973308023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定价:79.80元

作者:李湖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火器这种颇具威力的武器在明王朝开国时便大显身手,为明朝开疆拓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为明朝永宣强盛之世的到来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而在明代中后期抵御外敌时,火器在军中更是厥功至伟。但自古以来兵器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旦被明王朝的敌人所掌握,必定会带来不测的后果,火器从另一角度上也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火器与明朝的盛衰息息相关,从中可以对风云激荡的明代军事史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
本书角度新颖,明代战争同样可以出现类似现代战争那样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场面。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明帝国的建立与存续都始终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军力强盛的明帝国在史上数次北伐蒙古,南平云南、安南之地,于东南沿海荡平抗倭,后又于山海关外抗击女真,其中誓死捍卫国家兴亡的北京保卫战、万历三大征、明清战争更是波澜壮阔。而在这些后人耳熟能详的战役中,火器为首的新技术开始在战争中显现出应有的威力,明帝国依靠火器所赋予的强大威力,结合日益更新的作战技术数次平定内忧外患,做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即使是在明清朝代更替以后,火器的影响也并没有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而是仍旧在清朝、郑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斗中发光。可以说火器在明帝国的内外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起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作用。
本书通过讲述火器在明朝历次重大内外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发挥的应有作用,以及中西方关于火器、攻城守备技术的碰撞、交流等,从明朝火器的诞生及运用、改良、对战争形势乃至整个帝国走向的影响等方面,以一个个生动的战争故事描绘出大明帝国军事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历史画卷。

目录


引子 利器
章 建功立业
一 连续射击
二 北方阵营
三 神机铳炮
四 塞上风云
五 南疆烽火
第二章 盛极而衰
六 土木之变
七 保卫首都
八 鞑靼叩关
九 新式火器
第三章 保境安民
十 沿海倭患
十一 兵强将勇
十二 除恶务尽
十三 整顿军备
第四章 万历武功
十四 宁夏平叛
十五 抗日援朝
十六 时移势易
十七 攻坚硬仗
十八 水上奇兵
十九 平定播州
第五章 关外硝烟
二十 后金崛起
二十一 战守之争
二十二 军事科技
二十三 精良器械
二十四 能力
二十五 红衣大炮
二十六 后来居上
第六章 改朝换代
二十七 逐鹿中原
二十八 天下兴亡
二十九 海外孤忠
三十 曲折发展
参考书目
附录:古代与世界接轨的筑城体系——明末雏形棱堡初探
后记

作者介绍


湖光,自由撰稿人,笔名“大好河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研究与写作,已出版《霸者逐鹿?明蒙战争》等多部专著,发表字数过百万。

文摘






序言



《烽烟下的变革:工业革命前夜的军事技术飞跃》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16世纪至18世纪,即工业革命的萌芽与酝酿阶段,全球范围内军事技术的重大演进及其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聚焦于火器、工程学、海军造船术以及早期标准化生产体系的雏形,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描述,着重探讨了技术扩散的路径、国家资源调配的战略选择,以及军事创新如何重塑了战争的形态、帝国的兴衰逻辑与全球贸易的安全性。通过对奥斯曼帝国的炮兵革新、荷兰海上霸权的崛起、瑞典的常备军制度改革以及普鲁士对火炮机动性的追求等案例的细致考察,本书揭示了在蒸汽机与钢铁大潮来临之前,各国如何通过“早期的技术竞赛”来构建其军事优势,并以此为杠杆,撬动了世界体系的权力平衡。 --- 第一章:黑火药的成熟与火炮的“理性化” 16世纪中叶,欧洲的军事重心开始从冷兵器时代转向依赖火药驱动的射击武器。本章首先描绘了铸造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关键性突破。不同于早期粗糙的青铜炮,这一时期的冶金学家和工匠开始掌握更稳定的配方和更精密的浇筑工艺,使得炮管的耐用性和射击精度有了质的飞跃。 重点分析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攻城战和野战炮发展上的不同路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舰船上部署射速更快的轻型加农炮,这使得他们在对抗传统桨帆船时占据了决定性优势。与此同时,中欧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成为了火炮效能的残酷试验场。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在战场上引入了更轻便、更易于快速部署的“皮制轻炮”,这极大地提高了步兵方阵的火力密度和战场机动性,标志着炮兵开始从单纯的攻城武器向野战火力支援转型的开端。 本章还详细考察了弹药的标准化尝试。尽管尚未达到工业时代的精度,但各国军械局已经开始推行“配方控制”,确保不同批次的火药性能尽量一致,这是现代军事后勤管理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工程学的复兴与棱堡体系的崛起 火炮的威力促使防御工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本章将聚焦于意大利式的“棱堡”(Trace Italienne)防御体系如何颠覆了中世纪的城堡概念,并成为未来两百年的防御标准。 详细阐述了棱堡设计的几何学基础——即通过多边形的凸出棱角来消除射击死角,并使任何攻击点都能受到多面交叉火力的覆盖。这不仅是建筑学的进步,更是对火炮弹道学初步理解的军事应用。通过分析萨伏依的欧仁亲王在围城战中对棱堡的成功突破,本书说明了进攻方必须投入的资源与时间呈指数级增长,这使得战争的周期性延长,并对国家财政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本章也探讨了在海上,如何利用工程学知识来改造船体结构,以承受火炮的后座力,并提高抗损能力,为下一章讨论的海军技术奠定基础。 第三章:风帆的帝国:海军造船术的科学化 17世纪被称为“风帆的帝国时代”。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荷兰和英国如何将造船提升为一门精密的、受国家资助的科学领域。 不同于早期依靠经验的工匠模式,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海军建造师”(Naval Constructors)。他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船体的流体力学阻力、桅杆的受力分布以及风帆的升力效率。本书引用了当时的船舶设计图纸和材料配比数据,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龙骨结构和船体形状,来建造出既能搭载重型火炮、又能在远洋航行中保持稳定性的“风暴勇士”。 重点剖析了“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概念的形成过程。战列舰不再是简单的运输船或辅助船只,而是被设计为能够稳定地维持一线纵队(Line of Battle)进行持续火力输出的专业平台。这要求标准化船体尺寸、统一火炮口径以及高效的索具系统,体现了早期国家对军事工业进行宏观规划的努力。 第四章:资源的角力:技术扩散与国家垄断 军事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对稀缺资源的控制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本章探讨了技术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以及各国如何试图建立技术壁垒。 分析了关键原材料的争夺,如高品质的铁矿石、硝石(火药的主要成分)的来源与贸易路线。对于火器制造的秘密,各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例如,法国和英国通过高薪吸引流亡的工匠,或通过间谍活动获取竞争对手的设计图纸。 书中将阐述“军工复合体”的早期形态——即王室兵工厂和皇家学会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机构负责资助基础研究,如弹道学的数学模型构建,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可实操的生产规范。这种自上而下的技术管理模式,是区别于中世纪军事生产的关键特征。 第五章:军事组织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合适的组织结构来发挥效能。本章讨论了军事制度改革如何成功地将新技术嵌入战场实践。 聚焦于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时期对“线列步兵”战术的完善。这不仅仅是训练士兵如何齐射,而是建立了一套极度依赖“同步性”的训练体系。士兵必须像机器的部件一样,精确无误地完成装填、瞄准、齐射、再装填的全过程。这种极端的纪律和同步性,只有在相对标准化的火器和明确的指挥链条下才能实现。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军官教育体系的转变,从侧重贵族传统转向重视工程学、地理测绘和数学计算,以适应新一代战争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结论:通往钢铁时代的序曲 本书的结论总结了这一时期军事技术发展所奠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技术进步,虽然尚未达到蒸汽驱动的爆发性增长,但其核心逻辑——标准化、专业化、国家主导的研发投入、以及对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视——已经明确无误地指向了未来的工业化战争形态。正是这些看似缓慢但基础扎实的技术积累,最终使得随后的工业革命能够迅速转化为决定性的军事力量。通过对这些“早期技术战争”的审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梳理技术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却有着如此惊人的戏剧张力。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对于当时各个派系的技术路线分歧、资源争夺,描摹得极其清晰。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采取“技术决定论”的简单视角,而是将技术视为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也可能是引发更大混乱的导火索。书中对一些关键性发明背后的政治博弈和利益集团的暗中较量,着墨颇多,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演进过程变得扣人心弦。读完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爆炸时代,历史的幽灵似乎从未远去,那些关于创新、控制与风险的讨论,依然掷地有声。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特别是对战争场面描绘的细腻程度,着实令人惊叹。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能嗅到火药味,听到金戈铁马的碰撞声。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冲突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变革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人物内心冲突的方式,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的个体,他们的犹豫、决断,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拍案叫绝。尽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叙事技巧,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既有古典史诗的庄严,又不失当代小说的流畅与张力。我甚至觉得,有些章节的文笔已经达到了文学作品的顶尖水准,那种对权力、对变革、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

评分

从一个军事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考据工作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档案、奏折、私人信函都进行了交叉比对,确保了每一个战术细节的真实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后勤保障那一部分的描述,那往往是许多历史作品避而不谈的“硬骨头”,但这本书却将其作为核心要素之一来分析,展示了技术优势如何被供应链的脆弱性所抵消。这种不避讳谈论“不光彩”或“繁琐”环节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它让我明白,任何辉煌的胜利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的物资调配、工程建设和基层士兵的默默付出,技术和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宏大叙事。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排布也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品味。开本适中,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那些精心挑选并嵌入正文的插图和地图,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对文本叙述的有力补充和可视化引导。特别是关于战略部署的地图,标注精准,让原本复杂难懂的战役布局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除了内容引人入胜,载体本身也应该是一种享受,而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美的、充满知识含量的仪式。

评分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历史题材很容易沦为“注水”或“过度浪漫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技术革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气氛,而是依靠严密的逻辑链条和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构建论点。读到一些关于技术垄断如何扼杀民间创新的段落时,我感到一阵寒意,因为这似乎是对当下某些行业发展困境的精准预言。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创新、权力与衰亡的哲学思辨录,其思想的穿透力极强,值得反复咀嚼和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