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九辑 | 作者 | 佚名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43975224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一套丛书能够持续出版到“续编Ⅱ·第九辑”,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背后是巨大的组织协调和无数研究者的心血。我很好奇这次的编辑团队是如何在浩瀚的档案海洋中进行取舍的。时间跨度、地理范围,还是主题聚焦?例如,是集中于某一个月的战斗,还是侧重于对某一特定兵种(如炮兵或工兵)的记录?我更偏爱那些能提供新视角或新材料的辑录。如果只是对已知史料的重复汇编,那对资深研究者来说价值有限。我更期待看到那种“灯下黑”的地方——那些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被边缘化或者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手稿、信件的重新整理和公布。这类一手资料,往往能一语道破当时决策者的真实考量,或者揭示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好的史料丛书应该像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石,虽然需要我们自己去打磨,但其内含的光芒是毋庸置疑的,它能激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被粉饰过的结论。
评分拿到一本关于淞沪抗战的资料集,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记忆的赓续和对先烈的告慰。我总是想知道,在那个技术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年代,信息是如何被记录、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是靠着油墨印的报纸,还是用铅笔在泛黄纸张上仓促写下的笔记?这次的第九辑,如果能附带一份关于这些史料收集过程的简短说明,那就太棒了。比如,哪些材料是首次公开的?它们是从哪个档案馆、哪个私人收藏家手中获得的?这种对“物证”的追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的真实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那就是去实地走访那些战场遗址,将书本上的文字与现实的地理环境相对照。只有当文字和空间发生连接,那段历史才算真正鲜活起来,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脚下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悲壮故事。我期待它能成为我重新认识那段历史的起点。
评分这本集子,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厚重感和沧桑劲儿,一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重量。我一直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心存敬意,尤其是淞沪战场,那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篇章之一。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谈不上多么华丽,却有一种朴素的、直面历史的严肃感,让人一翻开就自动收敛了散漫的心思。我特别关注那些原始资料的呈现方式,是影印件还是重新录入的文字?如果是后者,排版上的细微处理,比如对原件模糊之处的标注,都体现了编者的用心良苦。我期待看到那些尘封已久的电报稿、战地日记或者口述回忆的片段,因为那些才是真正能触摸到历史脉搏的东西,不是后世评论家能轻易描摹出来的。如果能有一些珍贵的地图和照片佐证,那就更好了,毕竟“一图胜千言”,尤其是在解读复杂的战场部署和地形优势时,视觉材料的冲击力是无可替代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窗口,我渴望从中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可能忽略的细节和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每一次捧读这样的丛书,心中都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学习历史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则是对先辈牺牲的深深敬畏。这套书的“续编”二字,暗示着前几辑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这一辑的重点和突破点在哪里?我个人对战争中普通士兵和地方民众的视角尤为关注。史书往往聚焦于将领的决策,但真正支撑起那场血肉磨坊的,是无数个平凡却伟大的个体。如果能找到一些来自基层单位的战斗记录,哪怕是语焉不详的片段,那种从最前线传来的硝烟和恐惧,远比官方的战报来得震撼人心。我希望作者们没有回避那些关于后勤补给的困境、官僚体系的掣肘,甚至是战略失误导致的惨重代价。历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歌颂胜利,更在于深刻反思教训。只有正视所有的痛苦和错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那场胜利是如何来之不易的。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提供足够丰富和多维度的材料,来重建那个饱受煎熬的时代场景。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类学术性较强的历史丛书,最看重的就是其史料的翔实性和考证的严谨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这个品牌,在专业文献的出版上,至少在我过去的经验里,还是有着一定的口碑的。我特别好奇这次“续编Ⅱ·第九辑”具体涵盖了哪些时间段和侧重点。淞沪抗战牵涉的面太广,从军事部署到民间支援,从外交斡旋到后勤保障,每一个环节都有值得深挖的角度。我希望看到的是对某一特定战役(比如罗店拉锯战或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某个侧面)的微观剖析,而不是宏观的泛泛而谈。如果能收录一些当时在上海租界内活动的国际友人或记者的观察记录,那会为这份史料增添一层独特的、‘他者’视角的审视,这种跨文化对比的视角,往往能揭示出我们自己叙事中可能存在的盲区。此外,对于史料的注释和来源标注,我持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只有清晰可溯的源头,才能支撑起历史结论的可靠性。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上可以随时抽检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