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陆军 9787503483851

民国陆军 97875034838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耀忠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民国史
  • 陆军
  • 军事人物
  • 战争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军事文化
  • 回忆录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3851
商品编码:2973312589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民国陆军 作者 胡耀忠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83851 出版日期 2017-02-01
字数 页码 27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民国陆军生于战争,长于战争,终也死于战争。《民国陆军》以民国陆军的诞生、发展到终告别历史舞台为主线,以其历史功能的变迁为辅线,把这支军队置于20世纪前期中国大变乱、大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下,从军事现代化和军队国家化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民国陆军的前世今生,讲述了它的辉煌与罪恶,同时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恢宏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胡耀忠,男,江苏沭阳人。空军上校,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现就职于空军某院校,淮海战役研究会理事。军史、战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军史、战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2项。空军及江苏省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

   目录
章 乱世催生的拼盘武装
1.民国陆军的前身
2.民军的诞生与辛亥革命
3.为共和而战
4.派系和内讧
5.一所不该被淡忘的军校

第二章 黄埔铸魂
1.黄埔军校
2.国民革命军的诞生
3.打倒列强除军阀
4.的崛起

第三章 遇上新对手——红军
1.向右转
2.捣毁鄂豫皖苏区
3.把红二军团赶出湘鄂西苏区
4.“围剿”中央苏区
5.跟随红军长征

第四章 血沃中华
1.为抗敌御侮而国家化
2.初上抗日战场
3.浴血淞沪
4.南京的十万
5.李宗仁、王铭章 与韩复榘
6.保卫大武汉

第五章 远征海外
1.戴安澜同古悲歌
2.孙立人一战成名
3.兵败野人山
4.反攻缅北
5.松山雪耻

第六章 收拾旧山河
1.三战长沙
2.杜聿明痛歼板垣师团
3.七十四军的上高杰作
4.完胜雪峰山
5.受降的日子

第七章 走进历史的泥沼
1.扼杀战后和平
2.得不偿失的全面进攻
3.张灵甫魂丧孟良崮
4.王耀武梦断济南

第八章 末日与新生
1.廖耀湘兵败被俘
2.十八军折戟沉沙
3.傅作义弃暗投明
4.马家军覆灭
5.浴火重生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烽火年代的军魂与挽歌:中国近代军队的影像志 一卷史诗,定格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的军事著作或个人传记,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宏大、多维的近代中国军队图景。它以影像为载体,辅以翔实的史料考证,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展现自清末新政至民国鼎盛时期,中国陆军从旧制向新式军队转型的艰难历程,以及在内忧外患中浴血奋战的群像。 第一编:旧制的瓦解与新军的萌芽(1895-1911) 本卷将深入探讨甲午战败后,清廷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导下,进行的军事现代化尝试。我们将详细梳理北洋新军的创建过程,从德制、日制训练模式的引入,到军官选拔、兵员招募的具体细节。通过大量罕见的练兵照片、装备图谱,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最后一次重大投入。 重点分析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在清末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新军建立的参照系和阻力。我们不会止步于简单的军事改革叙事,而是探究这些军事变革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图与地方实力派的博弈。例如,袁世凯如何利用北洋系在天津小站建立起一支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精锐部队,以及这种“兵随将走”的模式对未来军阀割据埋下的伏笔。 第二编:共和的试炼与北洋的鼎盛(1912-1920)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覆灭,中国军队的政治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卷聚焦于中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集团的崛起及其军事力量的重塑。这里呈现的“陆军”是多元且分裂的,既有形式上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各路建制,也有地方实力派不断膨胀的私兵体系。 通过详尽的军服演变图谱,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时期、不同派系军队的标识。从初期的模仿欧美制式,到后来因物资匮乏而出现的“万国牌”装备,每一件制服、每一件武器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窘迫与挣扎。特别关注在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中,各路军阀为争夺“正统”地位而进行的军事部署和战役细节。我们力求展现的,是这些军队在“打倒袁世凯”和“维护共和”的旗帜下,实际执行的权力更迭的残酷真相。 第三编:派系林立与军阀的画廊(1920-1928) 随着北洋中央权威的彻底瓦解,中国军阀进入了群雄逐鹿的阶段。本编是本书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部分,它描绘了直系、奉系、皖系等主要军事集团的形象。 装备的侧写: 奉系军队对俄国和日本装备的吸收,直系对美式装备的偏爱,以及他们各自的后勤补给体系。书中将配有大量关于不同派系军官的肖像照,通过他们的眼神和服饰细节,解读其权力基础和地域背景。 “土匪化”与现代化并存: 探讨军阀统治下军队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飞机、重炮等现代化武器;另一方面,基层部队的募兵和管理模式又常常退化为近乎土匪的掠夺行径。我们通过对驻扎在特定区域的部队的个案分析,揭示这种矛盾的共存状态。 黄埔的兴起: 详细介绍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教学理念以及早期的军官群体。这批人,是后来国民革命军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训练和思想转变,是理解国民政府军事力量崛起的关键。 第四编:军人的日常与时代的背影 本卷将视角从宏大的战役和政治斗争转向军队的日常生活层面,力求呈现一个更“人”的军队形象。 兵营生活: 收集整理了描绘士兵操练、伙食、休整的珍贵照片。从泥泞的训练场到简陋的营房,这些细节勾勒出那个时代基层士兵的艰辛。他们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工具,却往往也是被政治消耗的牺牲品。 军乐与礼仪: 探讨近代中国军队在学习西方制度时,对仪仗、军礼、军歌等符号系统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这些形式上的革新,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显得既庄严又荒诞。 女性的角色: 简要介绍在革命年代和军阀时期,女性在军队中的辅助角色,如看护、文职,以及作为军官家属的生活状态,为这份军史增添必要的维度。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影像和文本的细致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近代中国陆军复杂性、悲剧性和求索精神的窗口。它是一部关于权力、军事技术、民族危亡与军人命运的深刻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开始阅读的,毕竟民国史料的解读空间太大了,各种立场和叙事陷阱无处不在。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角度却出乎意料的平衡与克制。它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泥潭,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全然的“高大全”或“罄竹难书”。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将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构建过程,像解剖一个复杂的机器那样,细致地呈现出来。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军阀在整合部队时所采取的人才甄选标准的对比分析,就非常精彩。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军事才能,还有派系背景、个人忠诚度,甚至还有文化素养。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当时报刊上的评论和私人信件的摘录,使得原本可能冰冷的制度描述,瞬间被鲜活的人声所填充。这让我明白,那个时期的陆军,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军事实体,不如说是一团由无数利益和理想交织而成的、随时可能散架的松散联盟。这种深层次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是它对“边缘人物”命运的关注。在宏大的战争史诗中,我们习惯了关注那些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但真正构成战争肌体的,却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士兵、军医、甚至伙夫。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基层军官的生活困境——薪饷的拖欠、家乡的牵挂、以及在军阀更迭中身份的飘零。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位湘军的小排长,他唯一的“财富”是一把祖传的宝剑,这把剑在他数次易帜后,从“荣耀的象征”变成了“必须隐藏的证据”。这种细节的捕捉,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它剥离了“军人”这个标签所附带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脆弱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置身于那个灰蒙蒙的军营之中,能感受到那股子因营养不良而带来的持续饥饿感,以及对下一次不明所以的“会操”的厌倦。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文学质感与史料考证的完美融合。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也不像纯粹的小说那样任由想象力驰骋。作者似乎精通如何使用比喻和排比来增强历史场景的冲击力,但所有的修辞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例如,书中描述某支部队在冬季行军时的景象,文字的寒意几乎要穿透纸面,你甚至能“听见”雪地里沉重的脚步声和干咳声。然而,紧接着,作者又会引用一份关于该部队军费开支的档案记录,用冰冷的数字来佐证这种困境并非文学夸张,而是残酷的现实。这种文笔和史实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既有情感上的代入,又有理性上的审视。对于那些对细节有执着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可信又引人入胜的民国军事画卷。

评分

这部作品,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子陈年的黄土味儿,仿佛能透过封面闻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和尘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到让人打瞌睡的军事史料汇编,毕竟“民国陆军”这个标签听起来就意味着冗长的人名、番号和兵力部署的枯燥记录。可谁知,翻开书页,迎接我的却是活生生的故事。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是像一个亲历者,用一种近乎口述的语感,描摹出那个时代军人复杂的心路历程。比如,对一个小小的连队在某次遭遇战中的描写,那种从接到命令到执行任务,再到伤亡统计的全过程,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军服、武器装备的考据,那些关于德式步枪的保养细节,或是不同派系军官礼服上的细微差别,都被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感觉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那些粗糙的帆布和冰冷的金属。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军队的建制,更在于它挖掘出了在那个动荡时代,军人这个身份背后所承载的家国、忠诚与无奈。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它更像是一张巨大的、交织着时间线和地域图谱的挂毯。有时候,作者会突然从某个大型会战的描述中抽离,转而探讨某个特定军校的教学大纲与其实际执行效果之间的巨大鸿沟。起初,这种跳跃感让我有些不适应,需要时不时地翻回去确认时间点。但慢慢地,我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他想呈现的不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失败或成功是如何在不同层面上累积起来的。比如,他对军械采购流程的剖析,揭示了从高层贪腐到基层技术人员能力不足的层层递进的系统性缺陷。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整部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通史著作。读完后,你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才是优秀历史作品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