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定价:79.80元
作者:李湖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火器这种颇具威力的武器在明王朝开国时便大显身手,为明朝开疆拓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为明朝永宣强盛之世的到来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而在明代中后期抵御外敌时,火器在军中更是厥功至伟。但自古以来兵器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旦被明王朝的敌人所掌握,必定会带来不测的后果,火器从另一角度上也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火器与明朝的盛衰息息相关,从中可以对风云激荡的明代军事史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
本书角度新颖,明代战争同样可以出现类似现代战争那样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场面。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明帝国的建立与存续都始终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军力强盛的明帝国在史上数次北伐蒙古,南平云南、安南之地,于东南沿海荡平抗倭,后又于山海关外抗击女真,其中誓死捍卫国家兴亡的北京保卫战、万历三大征、明清战争更是波澜壮阔。而在这些后人耳熟能详的战役中,火器为首的新技术开始在战争中显现出应有的威力,明帝国依靠火器所赋予的强大威力,结合日益更新的作战技术数次平定内忧外患,做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即使是在明清朝代更替以后,火器的影响也并没有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而是仍旧在清朝、郑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斗中发光。可以说火器在明帝国的内外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起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作用。
本书通过讲述火器在明朝历次重大内外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发挥的应有作用,以及中西方关于火器、攻城守备技术的碰撞、交流等,从明朝火器的诞生及运用、改良、对战争形势乃至整个帝国走向的影响等方面,以一个个生动的战争故事描绘出大明帝国军事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历史画卷。
目录
引子 利器
章 建功立业
一 连续射击
二 北方阵营
三 神机铳炮
四 塞上风云
五 南疆烽火
第二章 盛极而衰
六 土木之变
七 保卫首都
八 鞑靼叩关
九 新式火器
第三章 保境安民
十 沿海倭患
十一 兵强将勇
十二 除恶务尽
十三 整顿军备
第四章 万历武功
十四 宁夏平叛
十五 抗日援朝
十六 时移势易
十七 攻坚硬仗
十八 水上奇兵
十九 平定播州
第五章 关外硝烟
二十 后金崛起
二十一 战守之争
二十二 军事科技
二十三 精良器械
二十四 能力
二十五 红衣大炮
二十六 后来居上
第六章 改朝换代
二十七 逐鹿中原
二十八 天下兴亡
二十九 海外孤忠
三十 曲折发展
参考书目
附录:古代与世界接轨的筑城体系——明末雏形棱堡初探
后记
作者介绍
湖光,自由撰稿人,笔名“大好河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研究与写作,已出版《霸者逐鹿?明蒙战争》等多部专著,发表字数过百万。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排布也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品味。开本适中,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那些精心挑选并嵌入正文的插图和地图,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对文本叙述的有力补充和可视化引导。特别是关于战略部署的地图,标注精准,让原本复杂难懂的战役布局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除了内容引人入胜,载体本身也应该是一种享受,而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美的、充满知识含量的仪式。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梳理技术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却有着如此惊人的戏剧张力。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对于当时各个派系的技术路线分歧、资源争夺,描摹得极其清晰。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采取“技术决定论”的简单视角,而是将技术视为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也可能是引发更大混乱的导火索。书中对一些关键性发明背后的政治博弈和利益集团的暗中较量,着墨颇多,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演进过程变得扣人心弦。读完之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爆炸时代,历史的幽灵似乎从未远去,那些关于创新、控制与风险的讨论,依然掷地有声。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特别是对战争场面描绘的细腻程度,着实令人惊叹。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能嗅到火药味,听到金戈铁马的碰撞声。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冲突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变革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人物内心冲突的方式,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的个体,他们的犹豫、决断,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拍案叫绝。尽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叙事技巧,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既有古典史诗的庄严,又不失当代小说的流畅与张力。我甚至觉得,有些章节的文笔已经达到了文学作品的顶尖水准,那种对权力、对变革、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
评分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历史题材很容易沦为“注水”或“过度浪漫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技术革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气氛,而是依靠严密的逻辑链条和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构建论点。读到一些关于技术垄断如何扼杀民间创新的段落时,我感到一阵寒意,因为这似乎是对当下某些行业发展困境的精准预言。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创新、权力与衰亡的哲学思辨录,其思想的穿透力极强,值得反复咀嚼和深思。
评分从一个军事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考据工作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档案、奏折、私人信函都进行了交叉比对,确保了每一个战术细节的真实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后勤保障那一部分的描述,那往往是许多历史作品避而不谈的“硬骨头”,但这本书却将其作为核心要素之一来分析,展示了技术优势如何被供应链的脆弱性所抵消。这种不避讳谈论“不光彩”或“繁琐”环节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它让我明白,任何辉煌的胜利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的物资调配、工程建设和基层士兵的默默付出,技术和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宏大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