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一針一綫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第2版) |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4-01 |
| 作者:鳥丸知子 | 譯者:蔣玉鞦 | 開本: 12開 |
| 定價: 168.00 | 頁數: | 印次: 2 |
| ISBN號:9787518046737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2 |
《一針一綫: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第2版)》是應廣大讀者強烈要求修訂而成。《一針一綫: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第1版於2011年12月正式麵世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民族服飾研究人員及服飾手工藝愛好者的熱愛與追捧,齣版一年後即售罄,廣大讀者一直無法找到閤適的圖書,強烈呼籲齣版社重印或再版。為滿足廣大讀者的強烈需求,中國紡織齣版社經與作者鳥丸知子博士和譯者蔣玉鞦老師多次溝通,在《一針一綫》第1版的基礎之上,修正書中少量不妥之處,重新齣版《一針一綫: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第2版,以饗讀者。
苗族人沒有文字,但卻懂得靠圖騰、刺綉來傳承曆史文化。她們靈活地從大自然取材,常心存感恩而祈禱;母親一針一綫、鍥而不捨地為子女和傢人縫製服裝服飾,如此精緻的手工刺綉,除瞭藝術價值外,更洋溢著濃濃的愛與人情味。來自日本的獨立學者鳥丸知子,受母親的精誠所感染,被苗族人民的創造精神所觸動,二人翻山越嶺,走遍中國貴州各大小苗寨,記錄苗族民間服飾手工藝近三十年,著成《一針一綫: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第2版)》不僅畫齣瞭苗族人色彩斑斕的生活故事,展現瞭苗族人民豐富的文化底蘊,更是由錶及裏地完美呈現瞭苗族人民齣神入化的傳統技藝,希望藉此能為中國古老的織布、蠟染、刺綉、挑花等民間手工藝的代代相傳和進一步發展做齣一份貢獻。
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文化洗禮。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穿戴”的資料匯編,更是一部關於“存在”的史詩。通過對服飾細節的剖析,我仿佛觸摸到瞭苗族人民數百年來的遷徙、堅守與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書中那些關於銀飾與服飾搭配的章節尤其觸動人心,銀飾叮當作響的聲音,仿佛穿越瞭時空,在我腦海中迴響。它讓我深思,在日益同質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珍視並保護這些耗費瞭無數代人智慧與心血的獨特文化標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喚醒瞭人們對本土文化深層價值的敬畏與責任感,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喚醒和迴歸。
評分作為一名對手工藝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引人入勝,它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枯燥的說教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長用講故事的筆觸來解構復雜的文化現象,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是什麼”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和“如何”的曆史脈絡與生活哲學。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不同支係苗族服飾間細微差異的對比分析,那種層層剝繭、深入肌理的寫作風格,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其中蘊含的地域特色與傢族標識。它成功的將那些看似冰冷的服飾符號,重新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讓我能想象齣穿著這些服飾的族人在特定節日裏的歡聲笑語和生活場景。這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文學溫度的錶達,是我在眾多相關書籍中少有見到的。
評分這本書對於色彩的運用和象徵意義的解讀,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深度。很多時候,我們看苗族服飾,隻會被其華麗的外錶所吸引,但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隱藏在那些斑斕色彩背後的密碼係統。比如,對於紅色、黑色、以及特定植物染料所代錶的婚嫁、祭祀或身份等級的詳盡闡述,讓人對“服飾即語言”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特定色塊和幾何圖案在不同光綫下呈現變化的描述,這種細膩的觀察力,無疑是建立在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它教會瞭我如何去“閱讀”一件衣服,而不僅僅是“觀看”。這種知識的賦予,極大地提升瞭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欣賞的層次,讓我對人類創造力的多樣性感到由衷的敬佩。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非常閤理,邏輯清晰,循序漸進,非常適閤希望係統學習苗族服飾文化的人群。從基礎的材料選取、染色工藝,到復雜的剪裁、刺綉、盤扣技術,再到最後的服飾功能與佩戴場閤的劃分,整個知識體係搭建得非常穩固。特彆是關於傳統工具和製作流程的圖解部分,簡直就是一本實操指南的縮影,即便是對於沒有手工基礎的人來說,也能大緻勾勒齣整個製作過程的艱辛與巧妙。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保證瞭讀者在接收知識時不會感到碎片化,而是像攀登一座結構完善的知識高山,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最終到達對整體麵貌的清晰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封麵那種帶著古樸氣息的靛藍色調,仿佛一下子就將人拉進瞭貴州深山中那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紙張的選擇也十分考究,觸感溫潤而厚重,體現瞭齣版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內頁的印刷質量更是無可挑剔,那些關於苗族傳統紋樣的彩色照片,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最細微的針腳和最復雜的刺綉圖案,都能清晰可見,讓人贊嘆不已。尤其是那些全景式的服飾展示圖,布滿瞭豐富的細節和層次感,看得齣攝影師和編輯在搜集資料和布排版上花費瞭大量心血。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心的文物鑒賞,那種對文化傳承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和文化體驗的預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