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2版)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鸟丸知子 | 译者:蒋玉秋 | 开本: 12开 |
| 定价: 168.00 | 页数: | 印次: 2 |
| ISBN号:978751804673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2 |
《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2版)》是应广大读者强烈要求修订而成。《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1版于2011年12月正式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民族服饰研究人员及服饰手工艺爱好者的热爱与追捧,出版一年后即售罄,广大读者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图书,强烈呼吁出版社重印或再版。为满足广大读者的强烈需求,中国纺织出版社经与作者鸟丸知子博士和译者蒋玉秋老师多次沟通,在《一针一线》第1版的基础之上,修正书中少量不妥之处,重新出版《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2版,以飨读者。
苗族人没有文字,但却懂得靠图腾、刺绣来传承历史文化。她们灵活地从大自然取材,常心存感恩而祈祷;母亲一针一线、锲而不舍地为子女和家人缝制服装服饰,如此精致的手工刺绣,除了艺术价值外,更洋溢着浓浓的爱与人情味。来自日本的独立学者鸟丸知子,受母亲的精诚所感染,被苗族人民的创造精神所触动,二人翻山越岭,走遍中国贵州各大小苗寨,记录苗族民间服饰手工艺近三十年,著成《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2版)》不仅画出了苗族人色彩斑斓的生活故事,展现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由表及里地完美呈现了苗族人民出神入化的传统技艺,希望借此能为中国古老的织布、蜡染、刺绣、挑花等民间手工艺的代代相传和进一步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封面那种带着古朴气息的靛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进了贵州深山中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而厚重,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那些关于苗族传统纹样的彩色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细微的针脚和最复杂的刺绣图案,都能清晰可见,让人赞叹不已。尤其是那些全景式的服饰展示图,布满了丰富的细节和层次感,看得出摄影师和编辑在搜集资料和布排版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的文物鉴赏,那种对文化传承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文化体验的预演。
评分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文化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穿戴”的资料汇编,更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史诗。通过对服饰细节的剖析,我仿佛触摸到了苗族人民数百年来的迁徙、坚守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那些关于银饰与服饰搭配的章节尤其触动人心,银饰叮当作响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我脑海中回响。它让我深思,在日益同质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珍视并保护这些耗费了无数代人智慧与心血的独特文化标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人们对本土文化深层价值的敬畏与责任感,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唤醒和回归。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希望系统学习苗族服饰文化的人群。从基础的材料选取、染色工艺,到复杂的剪裁、刺绣、盘扣技术,再到最后的服饰功能与佩戴场合的划分,整个知识体系搭建得非常稳固。特别是关于传统工具和制作流程的图解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实操指南的缩影,即便是对于没有手工基础的人来说,也能大致勾勒出整个制作过程的艰辛与巧妙。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保证了读者在接收知识时不会感到碎片化,而是像攀登一座结构完善的知识高山,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最终到达对整体面貌的清晰认知。
评分这本书对于色彩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很多时候,我们看苗族服饰,只会被其华丽的外表所吸引,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隐藏在那些斑斓色彩背后的密码系统。比如,对于红色、黑色、以及特定植物染料所代表的婚嫁、祭祀或身份等级的详尽阐述,让人对“服饰即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特定色块和几何图案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变化的描述,这种细腻的观察力,无疑是建立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阅读”一件衣服,而不仅仅是“观看”。这种知识的赋予,极大地提升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的层次,让我对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作为一名对手工艺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它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的说教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讲故事的笔触来解构复杂的文化现象,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是什么”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的历史脉络与生活哲学。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不同支系苗族服饰间细微差异的对比分析,那种层层剥茧、深入肌理的写作风格,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其中蕴含的地域特色与家族标识。它成功的将那些看似冰冷的服饰符号,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能想象出穿着这些服饰的族人在特定节日里的欢声笑语和生活场景。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温度的表达,是我在众多相关书籍中少有见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