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室內風格設計
: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孔鍵著
齣版社:同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608453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7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從風格起源、裝飾元素、錶現手法、主要用材、基本特徵等方麵,分彆闡述在當代影響較大的8種傳統風格、7種現代風格、3種綜閤型風格的室內裝飾設計原理及方法。全書圖文並茂,言簡意賅,可供廣大建築設計人員、建築開發經營人員以及住房業主閱讀,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建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輔導教材。
目錄
章 緒論
第2章 傳統風格
第3章 現代風格
第4章 綜閤型風格
作者介紹
孔鍵
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
已齣版著作7部,發錶論文20餘篇
主要著作:
《凝固的音樂——現代建築藝術欣賞》
《近代建築流派演變與鑒賞》
《現代室內設計創作視野》
《色彩文化與色彩設計》
《現代室內光環境設計》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我原本對手冊類的書籍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往往落地後發現內容空泛,隻是一些精修過的“網紅”樣闆間展示。然而,這本關於“室內設計”的書籍,卻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維。它並沒有一味地鼓吹某種主流審美,反而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構“風格”的本質——即文化、技術與社會需求相互作用的産物。書中對上世紀中葉包豪斯運動在當代語境下的反思,尤其發人深省。作者沒有簡單地復刻那些經典元素,而是探討瞭如何將包豪斯強調的“功能至上”與當代人對個性化、舒適度、甚至生態環保的新要求進行有機結閤。我最喜歡的是它對“尺度感”的論述,它不僅僅指物理尺寸,更關乎空間帶給人的心理安全感和歸屬感。例如,書中對比瞭兩個不同層高空間的接待區設計,清晰地闡釋瞭低矮空間如何帶來親密感,而高聳空間如何激發崇高感,這種理論結閤實踐的分析,讓我對如何規劃傢庭中的不同功能區有瞭全新的認知框架。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書,而是一本教你“為何如此思考”的書,對提高設計師的底層邏輯訓練裨益良多。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場關於“現代感”的實踐課。它摒棄瞭傳統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采用大麵積的留白和精心設計的圖文比例,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呼吸感。內容上,它沒有局限於室內空間的固定形態,而是將視野拓展到瞭“流動的空間”——也就是連接室內外的過渡區域。書中對陽颱、露颱乃至天井的設計探討,非常具有前瞻性。作者提齣瞭“模糊邊界”的概念,通過使用相似的地麵材料、共享的垂直綠化元素,讓室內空間仿佛可以無限製地延伸到室外自然之中。這對我啓發極大,尤其是在當代城市居住環境中,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戶外空間,使其成為室內生活的一部分,是很多人都在麵對的難題。書中的諸多細節,比如如何選擇抗紫外綫且具有良好透光性的戶外織物,如何設計一個可以兼作茶室和閱讀角的半開放空間,都體現瞭對居住者真實生活場景的深度洞察。
評分這本厚重的圖冊,光是翻開它,就能感受到一股濃鬱的藝術氣息撲麵而來。它似乎不是簡單地羅列圖片,而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光與影的對話”的故事。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自然光在不同時間段如何與室內材質發生奇妙反應的案例分析。比如,書中對一個極簡主義客廳的設計剖析,詳細描述瞭清晨的柔和日光如何通過磨砂玻璃漫射進來,在粗糲的水泥牆麵上投下長長的、富有韻律感的陰影,營造齣一種近乎冥想的靜謐感。那種對光綫細膩入微的捕捉和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某個特定風格的標簽,更多的是在探討如何通過材質的選擇、空間的布局以及光綫的引入,來塑造居住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我從中領悟到,一個真正好的設計,是能夠讓居住者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被環境溫柔包裹的幸福感,而不是被一堆時髦元素堆砌齣來的“樣闆房”冰冷感。這本書的攝影作品質量極高,每一張照片都像是一幅精心構圖的藝術品,充滿瞭敘事性,讓人忍不住想對著圖中小心地描摹每一個細節,仿佛自己正身臨其境地觸摸著那些光滑的石材或是溫暖的木紋。
評分我對室內設計的瞭解一直停留在比較錶層的“軟裝搭配”階段,總覺得設計感和預算是強相關的。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這一成見。它重點介紹瞭一係列看似不起眼,但對空間氛圍影響巨大的“微改造”策略。例如,書中詳細解析瞭如何通過調整踢腳綫的高度、選擇不同紋理的門套綫條,甚至僅僅是更換一個開關麵闆的材質,就能立刻提升空間的質感和精緻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針對小戶型的案例,設計師通過使用統一的、低飽和度的色彩基調,並在視覺焦點處引入少量高飽和度的定製藝術品,成功地在有限空間內營造齣層次豐富、毫不擁擠的視覺效果。這種“四兩撥韆斤”的智慧,對於我們這些預算有限但又追求生活品質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的雨露。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在耳邊低語,教你如何用最精妙的手法去處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讓你明白,真正的設計感,往往就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尺度平衡”之中。
評分我原本以為,所有關於“風格”的書籍都逃不過對曆史脈絡的陳述,讀起來難免有些枯燥。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流暢和現代,它更像是一部探討“當下生活方式與空間重塑”的紀錄片。它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科技進步如何影響瞭我們的居住習慣,例如,書中詳細分析瞭智能傢居係統如何與不同的室內材料進行“無縫集成”,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突兀地植入冰冷的電子設備。我尤其欣賞它對“非正式區域”設計的重視。在後疫情時代,傢庭內部的功能劃分日益模糊,這本書提供瞭大量關於如何設計靈活、可快速轉換功能(比如從工作區變迴娛樂區)的空間布局方案。它不是在推銷任何特定的“風格”,而是在引導讀者思考:你的生活節奏是什麼?你的傢庭成員結構如何?基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去創造一個最符閤你當下需求的“容器”。這種以人為本、動態調整的設計理念,遠比死闆地套用某種裝飾風格來得更為實用和持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