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高血压防治历史
定价:198.00元
作者:余振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302640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4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老一辈医学专家多次深入专访,认真查阅近百年来的医学文献、年鉴、会议纪要,各大学、研究所、医院、学术团体及专家收藏的传记和文集,以简史和传记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整理了为中国高血压防治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资料。本书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以及涉及的人物进行了反复核实,对我国高血压防治重大史实进行了补充和佐证。本书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各专家的特点,具有可靠、准确和完整的史料价值;再现了老一辈医学家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精神,是启迪后辈、开创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书从专家个人回忆结合史料的角度来撰写,使得内容更具体、更细腻,更能直观地反映历史;同时配以总论和各编概论,让读者有层次地了解高血压学科60年来的发展历程。
本书可供高血压学科相关研究人员、内科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原本对医学史没什么兴趣,更偏爱那种节奏紧凑、充满冲突和戏剧性的叙事。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中国高血压防治历史》后,我发现自己被一种深沉、内敛的力量所吸引。它不追求高潮迭起,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你得沉下心来才能领略其水下的广阔与深邃。书中的笔触在宏观政策制定与微观个体体验之间切换得异常自然。举个例子,书中有一部分专门探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巨变,高血压发病率随之攀升的那个关键转折点。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富裕病”,而是深入分析了工业化进程、食品加工业的兴起以及宣传教育的滞后性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病理学模型。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回想我父母辈的生活习惯,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非常强烈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没有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科学真理的尊重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它更像是一份详实的社会档案,而非一本教科书,让人读完后,不仅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也多了几分理解。
评分阅读这本《中国高血压防治历史》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但这种代入感不是对某个具体病人的感同身受,而是对“一代又一代人集体努力”的深刻共鸣。作者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微小瞬间。比如,书中提到某个边远山区,第一批血压计是从省城通过人力运送进去的,仪器上还沾着运输途中的泥土。这种细节,将宏大的国家防治战略,瞬间拉回到具体的人和物上,让人感受到那种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对提升国民健康的共同使命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沉稳而富有历史感的,它避免了现代医学科普中常见的浮躁感,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对高血压知之甚少的国家,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防治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疾病的历史,更是对中国近几十年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体验。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无名者的默默奉献和持续不懈的探索。
评分我是一位比较注重“可操作性”和“数据佐证”的读者,那些空泛的口号和缺乏支撑的论断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讲故事”,它更是“在用证据说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重大干预项目时,所采用的近乎科研论文的严谨性。比如,在回顾“国家高血压干预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下降了多少百分点,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区域干预措施的差异化效果,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惯和行政执行力的影响。书中嵌入的大量图表和原始统计数据,虽然初看略显密集,但一旦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会发现这才是历史最坚实的地基。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研究中国慢性病管理史的一个重要基准文本。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冷冰冰的医学课题,转化成了一部关于社会工程学、资源调配和国家意志力的精彩记录。
评分这本《中国高血压防治历史》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和数字打交道、对宏观叙事有天生亲切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为这种“历史”题材的书籍无非是罗列一些时间节点和医学专家的名字,枯燥乏味,但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编年史,而是巧妙地将高血压这一慢性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了解剖。比如,书中对建国初期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基层医务工作者如何用最原始的手段进行初步筛查的描述,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坚韧与智慧。我尤其喜欢他引用了一些早期的内部工作报告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这些“边角料”信息,非但没有打断流畅的阅读体验,反而像拼图一样,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期“防治”工作是如何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建立起来的。读到某一章节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老专家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了推广一个简单的“低盐饮食”概念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那种对个体生命质量的关怀,穿越时空,依然能深深触动人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我高血压的最新治疗方案,而在于它让我理解了“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的认同感和敬畏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处理“争议性”议题的专业与审慎态度。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难免会触及到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路线之争,高血压防治领域自然也不例外。我原本以为,面对那些充满火药味的学术辩论,作者会采取某一方的立场进行辩护,或者干脆回避。出乎意料的是,他采取了一种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视角,将不同历史时期主流防治理念的更迭,视为一种社会共识的逐步形成过程。比如,书中对“筛查的过度与不足”这一矛盾点的探讨,非常到位。它细致地还原了专家们在设定筛查标准时,如何在成本效益、资源分配和潜在的医疗资源挤占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这种展示“决策的困境”而非“简单的对错”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深度。我看到的不只是医学知识的演进,更是知识生产、传播和最终被社会接纳的完整链条。对于一个关注公共政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说明科学真理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博弈中,最终找到其立足之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