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21 指文烽火工作室

战争事典021 指文烽火工作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战争
  • 战略
  • 战术
  • 军事文化
  • 战争艺术
  • 烽火工作室
  • 指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0491
商品编码:297378362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21

定价:39.80元

售价:25.5元,便宜14.3元,折扣64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68104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北美的殖民开拓和明争暗斗,华盛顿成为美国国父前经受的坎坷和挫折。
军事艺术到军事科学的转变,一战前德军强大的源头之一,参谋体系在普鲁士的创立与成长。
幽默风趣的文风带大家认识几位在演义里打酱油,而在正史中很给力的非蜀汉大臣。
南齐朝查*,竟然查得朝野内外鸡飞狗跳。

内容提要


《战争事典》是台海出版社和指文图书倾力打造的,有众多历史、战史作家,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的原则,用精美的图文编排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让读者获得好的阅读体验。《战争事典021》收录了《争夺蛮荒——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与七年战争较量》《刘备家的人――蜀汉群臣小传》《艺术到技术——拿破仑、普奥、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总参谋部改革史》《皇权与天下的对抗——南齐朝“检籍”与唐寓之起义》等文章,内容均由相关领域军事、文史爱好者撰写,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了历史的脉络,具有通俗性、可读性等特点。

目录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战争、中外历史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等。
常山日月:专业作者,精通中国古代历史,并致力于日本古代历史,中世纪欧洲历史研究。曾担任凤凰网历史版版主、TOM网渔樵耕读版版主,在《中华遗产》《百家讲坛》《国际展望》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矢锋:研究历史的法律从业者,潜心二十年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倡导以逻辑思辨和律法条理研究历史问题。曾参与《战场决胜者》《战争事典》图书的写作工作。
爱澜: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民间军史爱好者。自2002年起,在《国际展望》《舰船知识》等多家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了《世界重巡洋舰全集》《世界轻巡洋舰全集》等专著。

文摘






序言



烽火连天:世界近现代军事史纲 导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战役的战术推演,亦非单纯的英雄事迹赞歌,而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叙事视角的近现代世界军事力量演变史。它旨在探讨自18世纪末工业革命萌芽至21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爆发这一关键历史阶段,军事思想、技术、组织结构乃至战争形态如何被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所重塑。我们试图揭示,战争的爆发并非单纯的权力倾轧,而是技术驱动、意识形态冲突与国家利益博弈下,历史必然性与人类选择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 第一部分:从拿破仑到克里米亚——军事职业化与民族国家的崛起(约1792-1870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法国大革命催生的“全民皆兵”理念如何颠覆了旧欧洲的雇佣兵体系。拿破仑战争不仅是军事天才的舞台,更是现代国家动员能力的首次大规模检验。我们详细考察了普鲁士在格奈森瑙和沙恩霍斯特领导下的军事改革,这种改革侧重于建立参谋制度和提升军官的专业素养,为日后普鲁士的霸权奠定了基石。 克里米亚战争被视为“最后一场旧式战争”与“第一场现代战争”的交汇点。本章将重点分析电报通信的初步应用、后勤保障的系统性缺失,以及军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比英法俄奥等国的军事准备与执行能力,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仅仅拥有庞大军队已不足以取得胜利,高效的指挥链和先进的医疗救护体系正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一时期火炮技术(如后膛装填炮的出现)对传统步兵方阵和骑兵突击战术带来的致命冲击。 第二部分:钢铁与硝烟的交响——工业化战争的成熟与全球扩张(约1871-1914年) 俾斯麦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战争,是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经典案例。本部分将细致梳理德国总参谋部如何利用铁路网的优势,实现了快速的部队集结与战略机动,最终在色当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进入20世纪,随着钢铁产量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海权理论迎来了黄金时代。本书将引入马汉的“制海权”思想,并着重分析英德两国围绕无畏舰(Dreadnought)展开的军备竞赛。这种竞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国家战略资源分配和工业潜力的终极对决。同时,在殖民地战场,机枪和步枪的普及如何使得“大棒加金元”的帝国主义扩张变得更加血腥和高效,例如苏丹马赫迪起义中的喀土穆保卫战所展现出的技术代差。 第三部分:总体战的阴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动员与技术陷阱(约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定位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总体战”。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僵化的军事计划(如施里芬计划)如何在现代防御火力下彻底失效。我们将深入研究堑壕战的形成机制,这不是战术选择,而是火力密度压倒机动能力的必然结果。 技术创新在这一阶段呈现出矛盾的特性:坦克和飞机的出现本应打破僵局,但其早期应用受制于可靠性和指挥协同的不足,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反,毒气的使用标志着技术伦理的沦丧。此外,本书将侧重于分析后方工业体系对前线作战的支撑作用,例如美国参战对协约国物资补给线的稳定,以及后方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如何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隐形力量。 第四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两次大战之间的军事理论革新与闪电战的诞生(约1919-1941年) 凡尔赛体系的束缚与经济大萧条的背景,催生了军事理论的剧烈反思。本部分将聚焦于“间隙理论”的成熟,特别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在装甲兵学说上的探索。我们将对比法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固守(如马奇诺防线)与德军对运动战和空地协同的激进重构。 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革新,不再仅仅关注兵种配合,而是强调“深度突破”与“快速渗透”的作战概念。苏芬冬季战争和德军入侵波兰的早期战例,是检验这些新理论的残酷实验室。我们详细梳理了“闪电战”(Blitzkrieg)概念的理论基础、组织要求及其对传统师级单位的颠覆性影响。 第五部分:全球冲突的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与科技竞赛(约1941-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工业产能、资源控制和科技投入的终极较量。本书不会简单复述主要战役,而是着眼于战略层面:例如苏德战场上庞大装甲集群的消耗与重建能力;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两栖登陆技术与舰载航空兵运用上的迭代;以及大西洋上反潜战的技术升级。 重点章节将探讨“技术代差”如何影响战局,包括雷达、密码破译(如恩尼格玛系统的破解)对战场态势感知的革命性改变。此外,我们将分析空袭战略从针对工业目标向城市饱和轰炸的演变,以及核武器的诞生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国家间的战略威慑逻辑,为战后冷战格局埋下了伏笔。 第六部分:代理人与核平衡——冷战时期的军事技术与地缘政治(约1945-1991年) 冷战的核心特征是“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核恐怖平衡。本部分将分析美苏双方如何构建起庞大的常备军体系,并围绕代理人战争进行博弈。重点关注喷气式飞机、洲际导弹(ICBM)的研发竞赛,以及由此催生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 越南战争与阿富汗战争,则揭示了高技术国家在面对游击战和非对称冲突时的战略困境。我们探讨了直升机在丛林战中的作用,以及信息真空和政治目标模糊如何侵蚀传统军事力量的效能。此外,我们还将审视华约与北约在欧洲中部的常规力量部署,分析“灵活反应”战略的制定背景。 结语:信息时代的序幕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与信息革命的浪潮,宣告了冷战军事体系的终结。海湾战争(1991)标志着精确制导武器、战场信息共享(网络中心战的雏形)的全面应用,为现代军事行动树立了新的范式。本书最终将回归到对未来趋势的审视:军事力量将如何进一步脱离传统物理空间的束缚,进入网络、太空和认知领域。本书旨在为理解当代冲突的根源,提供一个扎实而全面的历史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抓人眼球的艺术品,那种沉稳中带着力量感的配色,加上中央那几个仿佛被历史尘埃浸染过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老旧书店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吸引住了。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特有的微黄和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瞬间把我带入了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氛围中。作者的笔触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基调,不是那种浮躁的、急于下结论的叙事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慢条斯理地为你铺陈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精妙,即便是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也挖掘出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和人性的挣扎。读完整整一个下午,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耳边是金戈铁马的嘶吼,眼前是风云变幻的谋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历史的镜鉴中反思当下,思考那些永恒的人类课题。

评分

作为一名深度历史爱好者,我见过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历史读物,但真正能让我愿意反复翻阅,并在合上书后依然能在脑海中构建起完整知识体系的,寥寥无几。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和呈现了哪些历史事件,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观察和理解历史进程的分析框架。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不同的侧面获得新的启发,可能第一次关注的是某位将领的战术运用,第二次则可能被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所吸引。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是这本书内容厚度的最佳证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某一阶段的记录,更像是一本关于权力、资源、决策与人性永恒主题的教科书。它提供给我的,是一种可以应用于理解当代乃至未来局势的思维工具,其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独特且令人愉悦的享受。它没有追求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也避开了过于学术化的晦涩术语,而是采用了一种精准、克制而又充满力量感的文风。这种文字就像是上等的铸铁,沉稳厚重,每一个词语的选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不多不少。尤其是在描绘战役的紧张氛围时,作者的笔力陡然增强,节奏感变得急促有力,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战场上弥漫的硝烟和剑拔弩张的压迫感。而当叙事转入对战略家内心世界的刻画时,文字又会变得极其内敛和富有哲思,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波澜壮阔和矛盾冲突。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全书读下来,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乏阅读的流畅性,实在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题材的书籍时,我总是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罗列中,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预设。它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像是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地理环境的分析、社会结构的剖析,还是关键人物的决策链条——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驱动着整个叙事向前推进,却又丝毫没有生硬感。作者在论证观点时,引用的旁征博引令人叹服,他似乎对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无论是古代的军事技术演变,还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略思维差异,都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且论据扎实,绝非泛泛而谈的口号式陈述。特别是其中对于几次重大转折点的分析,逻辑链条之清晰、推理之严密,让我这个平时自诩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忍不住拍案叫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它重塑了,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著作,比较在意的是作者的立场和视角,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可以说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公允和客观。它没有试图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去简单地划分“好人”与“坏蛋”,而是深刻地展现了在特定的历史困境和资源制约下,领导者们所做决策的复杂性和两难之处。书中对一些争议性事件的解读,也展示了多维度的考量,既尊重了既有的史料记载,又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去补充和修正,使得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培养起批判性思维。这种不偏不倚,尊重历史真实性的态度,让这本书极具信服力。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失败的教训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深刻,没有指责,只有对‘为什么会发生’的透彻剖析,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沉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