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典藏版)
定价:18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6815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头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本书重点讲述了苏军的三个方面军在天王星行动中如何击败、消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并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半数部队。《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与重点描述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灾难的框架
第二章 苏军的战略策划:“天王星”计划之起源
第三章 集结部队:苏军作战序列和“天王星”计划
第四章 11月18日的双方兵力对比
第五章 突破,11月19日-20日
第六章 包围圈封闭,11月21日-23日
第七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构设合围对外正面,11月24日-27日
第八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合围对外正面和“土星”计划,11月28日-30日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照文献和考证工作无疑是业界标杆级别的。我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虽然无法逐一核对那些引用的德文、俄文原始资料,但其行文的逻辑自洽性和对不同来源史料的交叉比对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态度,让人由衷信服。它并不惧怕展现历史的模糊性,而是坦然指出某些关键时刻的信息缺失或相互矛盾之处,并基于证据链给出最合理的推测。这与那些试图提供一个“最终答案”的历史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史料的诚实处理,恰恰是高质量历史研究的标志。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们在试图还原真相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他们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侦探工作,力求还原事件最真实的样貌。
评分我特别欣赏格兰茨和豪在处理人物刻画上的细腻处理,这使得冰冷的战争机器似乎有了血肉和温度。他们没有将苏德双方的指挥官简单地脸谱化为“英雄”或“恶棍”。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缺陷和挣扎的个体,面对着来自上级的不可理喻的命令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现实。那些关于具体连队如何被投入消耗战的描述,那种对基层士兵精神状态的洞察,真是令人动容。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混杂着硝烟、血腥和潮湿泥土的气味。这种深入人心的描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沉浸体验,而非简单的知识获取。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简化了的战争叙事,揭示了胜利背后隐藏的巨大代价和无数次“差点就输了”的边缘状态。这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的关注,让这部作品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史范畴,上升到了对人性极限的探讨。
评分卷一的这个阶段,作者对于整个战役的战略背景铺陈得非常到位,简直是一堂精彩的宏观战略课。他们没有急于冲入城市巷战的泥潭,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去分析了闪电战后期,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于“占领资源重地”这一目标的战略优先级调整,以及由此导致后勤资源如何被过度拉伸和分散。理解了战略意图的演变,再去审视后续的战术失误,便能发现许多“必然性”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对兵力调配、油料消耗和天气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分析,逻辑严密,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后勤决定一切”这一战争箴言的深度阐释,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具体的数字、路线图和时间表被具象化了。这让读者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到了与其内容相匹配的庄重感。典藏版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对这段历史的尊重。虽然内容极其厚重,但字体选择和段落间距处理得当,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相对友好。更值得称赞的是,地图和示意图的质量极高,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录,而是理解战局的关键工具。在复杂的包围圈形成、部队穿插和反击过程中,没有一张准确的地图,阅读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本书中的地图布局巧妙,往往在关键的战略转折点精确地配合文本进行展示,极大地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三维的战场空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作品,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给你的,是对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巨著的磅礴气势,单是捧起它的时候就能真切感受到。我一直对二战东线战场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斯大林格勒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城市争夺战,更是两种意识形态和人类意志力的终极较量。虽然我手头的这本是“终局”的卷一,但从作者的叙事布局上,就能窥见他们对整个战役全景的宏大构思。最吸引我的是那种近乎临床手术刀般精准的史料挖掘能力,那些尘封在苏俄和西方档案中的细节,被他们抽丝剥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是那种轻描淡写的历史概述,而是将我们直接拽入到战壕的泥泞、冬日的严寒和绝望的呐喊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信息量太大,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关于兵力部署、后勤补给线脆弱性,以及高层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它让人明白,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是由无数个微小、却又致命的决定编织而成的。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