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典藏版)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典藏版)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
  • 二战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苏联
  • 德国
  • 格兰茨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5007
商品编码:2974073302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典藏版)

定价:18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6815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头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本书重点讲述了苏军的三个方面军在天王星行动中如何击败、消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并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半数部队。《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与重点描述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灾难的框架
第二章 苏军的战略策划:“天王星”计划之起源
第三章 集结部队:苏军作战序列和“天王星”计划
第四章 11月18日的双方兵力对比
第五章 突破,11月19日-20日
第六章 包围圈封闭,11月21日-23日
第七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构设合围对外正面,11月24日-27日
第八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合围对外正面和“土星”计划,11月28日-30日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钢铁洪流:冷战前夜的欧洲格局重塑 作者: 沃尔夫冈·施瓦茨,历史学博士(牛津大学) 出版社: 蓝盾人文社 页数: 788页 装帧: 精装,附赠二战后欧洲地图集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具体的战役或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冲突,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欧洲大陆从废墟中艰难重建,并迅速滑向美苏两大阵营对峙这一复杂而关键的历史阶段。我们试图揭示的,是塑造了现代欧洲面貌的深层结构性力量,以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政治决策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了“铁幕”的两端。 第一部分:战后清算与权力真空(1945-1948) 二战的结束并非和平的开始,而是另一场更为隐晦的、基于意识形态的长期斗争的序幕。本部分详尽考察了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遗产,并着重分析了盟军(尤其是苏美英三国)在占领区初期所采取的差异化政策如何迅速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我们首先探讨了德国问题的复杂性。柏林的四分区管理,不仅仅是军事占领的需要,更是未来东西欧关系的微缩模型。通过对盟军驻地档案的细致梳理,我们揭示了美方在推动建立西德经济共同体时所面临的来自法兰西的抵触情绪,以及苏联如何利用东德的社会改革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这种“共同管理”下的互相猜忌,远比公开的军事对峙更具破坏性。 同时,本卷对东欧地区的“解放”与“改造”进行了深度剖析。我们超越了传统上将东欧视为苏联附庸的简单论断,转而研究了各国本土共产党势力的成长路径——他们是如何在战后的社会动荡和资源短缺中,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和对旧政权的厌恶,一步步瓦解自由选举的承诺,最终建立起受莫斯科遥控的政权的。例如,对波兰政治精英内部关于“独立社会主义”路线的争论,提供了鲜明的案例。 第二部分:马歇尔计划与经济壁垒的形成(1948-1953) 如果说政治上的分歧是意识形态的冲突,那么经济上的分野则是“铁幕”物质化的关键。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对“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的全景式考察。我们不仅仅关注了美国投入的巨额资金,更着重分析了该计划对西欧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施瓦茨博士认为,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援助,更是一种结构性的嵌入。它要求受援国进行经济自由化、稳定货币并限制国有化范围。这种经济上的“西方化”,在客观上为西欧的资本主义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也为华沙的决策者提供了将其经济体系隔离于西方体系之外的“正当理由”。 在对比分析中,本书详细描绘了苏维埃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的运作模式。与马歇尔计划的开放性不同,COMECON的建立初衷在于确保资源配置服务于苏联的战略需求。我们通过对比研究东德的工业生产与西德的“经济奇迹”,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以及这种经济鸿沟如何固化了政治上的两极分化。 第三部分:北约、华约与军事化的欧洲(1949-1961) 欧洲的军事化进程是冷战前夜最令人不安的现象。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两个关键军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的创建、宗旨与早期军事部署。 北约的建立,不仅仅是对苏联潜在威胁的回应,更是美国对欧洲大陆进行长期安全承诺的体现。本书深入研究了北约内部关于“是否应将法国在北约指挥体系中的地位提升至与美英同等水平”的激烈辩论,并分析了戴高乐主义思想的萌芽,即对过度依赖美国军事保护的警惕。 与之对应,华约的组建则被置于苏联维护其东部缓冲区战略的背景下考察。我们的研究发现,华约的军事一体化程度远低于北约,更多地承担了政治控制和确保成员国政治忠诚度的功能。特别是在匈牙利事件(1956年)中,华约的行动清晰地界定了苏联维护其集团内部统一的底线,这一事件对欧洲其他中立国家(如奥地利和芬兰)的后世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文化冲突与“非军事区”的形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军事分析,聚焦于冷战在欧洲社会文化层面上的渗透。我们探讨了广播、电影和教育系统如何被用作意识形态的武器。例如,西方通过自由之声等电台向铁幕后播撒信息,而东方则以“反帝国主义”的宣传来巩固其统治。 此外,对柏林墙的修建(1961年)这一标志性事件的深入分析,被视为欧洲长达四十余年分裂状态的物理性定格。我们不仅记录了修建的工程细节,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东西德人民的日常生活、家庭结构以及对“统一”这一概念的心理预期。柏林墙的竖立,标志着欧洲战后重建阶段的结束,冷战僵局的全面确立。 结论: 《钢铁洪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二战后的欧洲为何会走向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它强调,冷战的根源并非突发事件,而是战后权力真空下,美苏两大意识形态驱动下的结构性选择和相互误判的必然结果。本书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多维度的考察,重塑了我们对“铁幕”背后复杂历史图景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照文献和考证工作无疑是业界标杆级别的。我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虽然无法逐一核对那些引用的德文、俄文原始资料,但其行文的逻辑自洽性和对不同来源史料的交叉比对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态度,让人由衷信服。它并不惧怕展现历史的模糊性,而是坦然指出某些关键时刻的信息缺失或相互矛盾之处,并基于证据链给出最合理的推测。这与那些试图提供一个“最终答案”的历史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史料的诚实处理,恰恰是高质量历史研究的标志。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们在试图还原真相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他们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侦探工作,力求还原事件最真实的样貌。

评分

我特别欣赏格兰茨和豪在处理人物刻画上的细腻处理,这使得冰冷的战争机器似乎有了血肉和温度。他们没有将苏德双方的指挥官简单地脸谱化为“英雄”或“恶棍”。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缺陷和挣扎的个体,面对着来自上级的不可理喻的命令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现实。那些关于具体连队如何被投入消耗战的描述,那种对基层士兵精神状态的洞察,真是令人动容。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混杂着硝烟、血腥和潮湿泥土的气味。这种深入人心的描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沉浸体验,而非简单的知识获取。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简化了的战争叙事,揭示了胜利背后隐藏的巨大代价和无数次“差点就输了”的边缘状态。这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的关注,让这部作品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史范畴,上升到了对人性极限的探讨。

评分

卷一的这个阶段,作者对于整个战役的战略背景铺陈得非常到位,简直是一堂精彩的宏观战略课。他们没有急于冲入城市巷战的泥潭,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去分析了闪电战后期,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于“占领资源重地”这一目标的战略优先级调整,以及由此导致后勤资源如何被过度拉伸和分散。理解了战略意图的演变,再去审视后续的战术失误,便能发现许多“必然性”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对兵力调配、油料消耗和天气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分析,逻辑严密,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后勤决定一切”这一战争箴言的深度阐释,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具体的数字、路线图和时间表被具象化了。这让读者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到了与其内容相匹配的庄重感。典藏版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对这段历史的尊重。虽然内容极其厚重,但字体选择和段落间距处理得当,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相对友好。更值得称赞的是,地图和示意图的质量极高,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录,而是理解战局的关键工具。在复杂的包围圈形成、部队穿插和反击过程中,没有一张准确的地图,阅读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本书中的地图布局巧妙,往往在关键的战略转折点精确地配合文本进行展示,极大地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三维的战场空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作品,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给你的,是对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巨著的磅礴气势,单是捧起它的时候就能真切感受到。我一直对二战东线战场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斯大林格勒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城市争夺战,更是两种意识形态和人类意志力的终极较量。虽然我手头的这本是“终局”的卷一,但从作者的叙事布局上,就能窥见他们对整个战役全景的宏大构思。最吸引我的是那种近乎临床手术刀般精准的史料挖掘能力,那些尘封在苏俄和西方档案中的细节,被他们抽丝剥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是那种轻描淡写的历史概述,而是将我们直接拽入到战壕的泥泞、冬日的严寒和绝望的呐喊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信息量太大,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关于兵力部署、后勤补给线脆弱性,以及高层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它让人明白,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是由无数个微小、却又致命的决定编织而成的。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