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三部:終局 捲一(典藏版)
定價:189.80元
作者: 戴維M.格蘭茨, 喬納森M.豪斯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681500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方位多視角介紹斯大林格勒戰役,參考瞭過去從未見過或被忽略的資料,將取代過去關於此戰的曆史記述。
內容提要
《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三部(捲一):終局》一書延續瞭戴維·格蘭茨、喬納森·豪斯對東綫這場極具代錶性的戰役和希特勒頭次重大戰略挫敗的全新的齣色描述。作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三部麯》的第三部(捲),本書重點講述瞭蘇軍的三個方麵軍在天王星行動中如何擊敗、消滅瞭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並包圍瞭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半數部隊。《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三部(捲一):終局》以一部宏大戰爭著作的敘事力寫就,與重點描述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城內作戰的《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二部:決戰》一同構成瞭《斯大林格勒戰役三部麯》的核心。
目錄
“東綫文庫”總序
前言
章 災難的框架
第二章 蘇軍的戰略策劃:“天王星”計劃之起源
第三章 集結部隊:蘇軍作戰序列和“天王星”計劃
第四章 11月18日的雙方兵力對比
第五章 突破,11月19日-20日
第六章 包圍圈封閉,11月21日-23日
第七章 消滅斯大林格勒包圍圈,構設閤圍對外正麵,11月24日-27日
第八章 消滅斯大林格勒包圍圈、閤圍對外正麵和“土星”計劃,11月28日-30日
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戴維·M. 格蘭茨撰寫過多部著作,包括《列寜格勒戰役,1941—1944年》《硃可夫*大的敗仗:1942年,紅軍“火星”戰役的慘敗》《蹣跚巨人:大戰前夕的蘇聯紅軍》《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紅軍》《巴爾乾的紅色風暴:蘇軍進攻羅馬尼亞的失敗》。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軍事學院擔任馬剋?W. 剋拉剋客座曆史教授。
喬納森·M. 豪斯撰寫過《20世紀的主兵種閤成作戰》,這位前職業軍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政治-軍事分析員現在是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軍事史教授。格蘭茨和豪斯的閤著還包括《巨人的碰撞:紅軍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庫爾斯剋戰役》。
小小冰人,二戰迷、著作者、翻譯者,現聚焦於二戰曆史的研究與翻譯。翻譯的二戰類書籍有:《東綫狙擊手——艾勒伯格迴憶錄》《*後的勝利——曼施坦因哈爾科夫反擊戰》《之門——切爾卡瑟戰役》《雪白血紅》《士兵》《東進》《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我特彆欣賞格蘭茨和豪在處理人物刻畫上的細膩處理,這使得冰冷的戰爭機器似乎有瞭血肉和溫度。他們沒有將蘇德雙方的指揮官簡單地臉譜化為“英雄”或“惡棍”。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缺陷和掙紮的個體,麵對著來自上級的不可理喻的命令和戰場上瞬息萬變的現實。那些關於具體連隊如何被投入消耗戰的描述,那種對基層士兵精神狀態的洞察,真是令人動容。我仿佛能聞到那種混雜著硝煙、血腥和潮濕泥土的氣味。這種深入人心的描寫,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情感上的沉浸體驗,而非簡單的知識獲取。它挑戰瞭許多既有的、簡化瞭的戰爭敘事,揭示瞭勝利背後隱藏的巨大代價和無數次“差點就輸瞭”的邊緣狀態。這種對“人”在曆史洪流中的地位的關注,讓這部作品超越瞭純粹的軍事史範疇,上升到瞭對人性極限的探討。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做到瞭與其內容相匹配的莊重感。典藏版的質感本身就是一種對這段曆史的尊重。雖然內容極其厚重,但字體選擇和段落間距處理得當,使得長時間的閱讀也相對友好。更值得稱贊的是,地圖和示意圖的質量極高,它們不是可有可無的附錄,而是理解戰局的關鍵工具。在復雜的包圍圈形成、部隊穿插和反擊過程中,沒有一張準確的地圖,閱讀效率會大打摺扣。這本書中的地圖布局巧妙,往往在關鍵的戰略轉摺點精確地配閤文本進行展示,極大地幫助讀者在腦海中構建起三維的戰場空間。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嚴肅的曆史作品,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但迴報給你的,是對人類曆史上最殘酷、最關鍵的轉摺點之一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本巨著的磅礴氣勢,單是捧起它的時候就能真切感受到。我一直對二戰東綫戰場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斯大林格勒這場決定性的戰役,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一個城市爭奪戰,更是兩種意識形態和人類意誌力的終極較量。雖然我手頭的這本是“終局”的捲一,但從作者的敘事布局上,就能窺見他們對整個戰役全景的宏大構思。最吸引我的是那種近乎臨床手術刀般精準的史料挖掘能力,那些塵封在蘇俄和西方檔案中的細節,被他們抽絲剝繭地呈現在我們麵前。它不是那種輕描淡寫的曆史概述,而是將我們直接拽入到戰壕的泥濘、鼕日的嚴寒和絕望的呐喊之中。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文字晦澀,而是信息量太大,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關於兵力部署、後勤補給綫脆弱性,以及高層決策失誤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它讓人明白,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是由無數個微小、卻又緻命的決定編織而成的。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人類在極端壓力下如何運作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評分從學術嚴謹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照文獻和考證工作無疑是業界標杆級彆的。我作為一個業餘曆史愛好者,雖然無法逐一核對那些引用的德文、俄文原始資料,但其行文的邏輯自洽性和對不同來源史料的交叉比對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態度,讓人由衷信服。它並不懼怕展現曆史的模糊性,而是坦然指齣某些關鍵時刻的信息缺失或相互矛盾之處,並基於證據鏈給齣最閤理的推測。這與那些試圖提供一個“最終答案”的曆史書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史料的誠實處理,恰恰是高質量曆史研究的標誌。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作者們在試圖還原真相的道路上所付齣的巨大心力,他們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偵探工作,力求還原事件最真實的樣貌。
評分捲一的這個階段,作者對於整個戰役的戰略背景鋪陳得非常到位,簡直是一堂精彩的宏觀戰略課。他們沒有急於衝入城市巷戰的泥潭,而是花瞭大量筆墨去分析瞭閃電戰後期,德軍最高統帥部對於“占領資源重地”這一目標的戰略優先級調整,以及由此導緻後勤資源如何被過度拉伸和分散。理解瞭戰略意圖的演變,再去審視後續的戰術失誤,便能發現許多“必然性”的邏輯鏈條。尤其是對兵力調配、油料消耗和天氣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分析,邏輯嚴密,令人拍案叫絕。我尤其欣賞他們對“後勤決定一切”這一戰爭箴言的深度闡釋,它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通過具體的數字、路綫圖和時間錶被具象化瞭。這讓讀者不僅知道“發生瞭什麼”,更明白瞭“為什麼會發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