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代移动通信业务及其技术实现

第3代移动通信业务及其技术实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雄燕,侯玉华,潘海鹏著 著
图书标签:
  • 3G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技术
  • 技术实现
  • 移动网络
  • 通信工程
  • 无线网络
  • 标准规范
  • 通信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57144
商品编码:297417425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第3代移动通信业务及其技术实现

定价:49.00元

作者:唐雄燕,侯玉华,潘海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210571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从3G业务运营的角度来介绍3G业务及其实现技术的专著;内容涵盖了目前实际应用的绝大部分3G业务,从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技术实现等多个方面对3G业务进行了分析;介绍了IMS及其典型业务应用,以及3G业务管理和3G终端中的关键技术。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发展成为电信产业中的亮点,3G业务是3G系统的灵魂。本书从3G业务的视角,分别介绍了3G业务特点、3G价值链的特点、3G业务管理模式以及3G终端运营模式,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技术层面对典型的3G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涵盖具体实现流程、系统架构和接口等技术细节;为了适应3G业务管理不断的提升需求,本书还介绍了3G业务管理中的几种新技术,如数字版权管理(DRM)和终端设备管理(DM)等;从3G终端和USIM卡的角度介绍了终端和USIM的一些业务,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从第3代移动通信(3G)业务运营的角度来全面系统介绍3G业务及其实现技术的专著。首先概述了全球3G发展状况,然后重点分析了短信、WAP、多媒体消息、定位、OTA下载、流媒体、移动支付、视频电话、多媒体个性化回铃、手机搜索、二维码、个人信息管理和手机电视等典型3G业务,以及PoC、即时消息和视频共享等IMS业务,后介绍了终端设备管理、数字版权管理和数字认证等与3G业务管理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与3G业务运营密切相关的3G终端和USIM卡。
本书可供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研究设计机构中从事移动通信业务运营、业务研发与系统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市场策划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3G业务的培训教材,还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章 3G业务概述
1.1 3络部署情况
1.1.1 3络的发展背景
1.1.2 3络的发展历程
1.1.3 3络结构
1.2 全球3G业务发展概况
1.3 标准组织和标准情况
1.3.1 3GPP
1.3.2 3GPP2
l.3.3 OMA
1.4 3G业务价值链
1.4.1 3G业务价值链分析
1.4.2 3G业务价值链合作策略和赢利模式分析
1.5 3G业务管理模式
1.5.1 3G业务管理的新需求
1.5.2 3G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架构和功能
1.6 3G终端运营模式
1.6.1 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6.2 3G终端对业务运营的影响
1.6.3 3G终端定制策略分析
本章小结
第2章 3G基本业务分析
2.1 短信业务
2.1.1 业务概述
2.1.2 业务模型
2.1.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1.4 典型业务流程
2.1.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1.6 业务管理需求
2.2 WAP业务
2.2.1 业务概述
2.2.2 业务模型
2.2.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2.4 典型业务流程
2.2.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3 多媒体消息业务
2.3.1 业务概述
2.3.2 业务模型
2.3.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3.4 典型业务流程
2.3.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4 定位业务
2.4.1 业务概述
2.4.2 典型应用
2.4.3 定位方法及其选择
2.4.4 体系架构和接口
2.4.5 典型业务流程
2.4.6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4.7业务管理需求
2.4.8业务发展趋势
2.5 OTA下载业务
2.5.1 业务概述
2.5.2 业务功能
2.5.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5.4 典型业务流程
2.5.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5.6 业务管理需求
本章小结
第3章 3G新兴业务分析
3.1 流媒体业务
3.1.1 业务概述
3.1.2 业务功能
3.1.3 体系架构和接口
3.1.4 典型业务流程
3.1.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1.6 业务管理需求
3.2 移动支付业务
3.2.1 业务概述
3.2.2 业务分类
3.2.3 业务模型
3.2.4 体系架构和接口
3.2.5 典型业务流程
3.2.6 移动支付安全
3.2.7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2.8业务管理需求
3.3 视频电话及增值业务
3.3.1 业务概述
3.3.2 业务功能
3.3.3 体系架构和接口
3.3.4 典型业务流程
3.3.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4 多媒体个性化回铃业务
3.4.1 业务概述
3.4.2 业务功能
3.4.3 体系架构和接口
3.4.4 典型业务流程
3.4.5 业务管理需求
3.4.6 业务发展趋势
3.5 手机搜索
3.5.1 业务概述
3.5.2 业务特点
3.5.3 业务分类
3.5.4 业务模型
3.5.5 业务功能
3.5.6 赢利模式
3.5.7合作模式
3.6 二维码业务
3.6.1 业务概述
3.6.2 业务分类
3.6.3 典型应用与流程
3.6.4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7个人信息管理业务
3.7.1 业务概述
3.7.2 业务分类
3.7.3 OMASyncML同步方式
3.7.4 PIM业务功能
3.7.5 业务使用流程
3.8手机电视
3.8.1 实现技术介绍
3.8.2 业务标准
3.8.3 运营模式
3.8.4 面临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4章 IMS典型业务分析
4.1 IMS域概述
4.1.1 IMS的产生
4.1.2 IMS标准化概况
4.1.3 IMS域体系结构
4.1.4 功能实体介绍
4.1.5 主要参考点(接口)介绍
4.2 IMS与FMC
4.2.1 FMC的概念
4.2.2 基于IMS的FMC
4.3 IMS与其他网络的关系
4.3.1 IMS与软交换网络的关系
4.3.2 IMS与CS域网络和PSTN网络的互通
4.4 IMS业务概述
4.4.1 IMS业务架构
4.4.2 IMS业务特性
4.5 PoC业务
4.5.1 业务概述
4.5.2 业务功能
4.5.3 体系架构和接口
4.5.4 典型业务流程
4.5.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4.5.6 业务管理需求
4.6 即时消息业务
4.6.1 业务概述
4.6.2 业务模型
4.6.3 体系架构和接口
4.6.4 典型业务流程
4.6.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4.6.6 业务管理需求
4.6.7业务发展趋势
4.7其他IMS新业务
4.7.1 视频共享
4.7.2 IPCentrex业务
本章小结
第5章 3G业务管理的关键技术
5.1 终端设备管理(DM)技术
5.1.1 终端管理技术概述
5.1.2 终端管理技术的国际标准现状
5.1.3 终端管理的技术实现方式
5.1.4 终端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
5.2.1 移动DRM概述
5.2.2 移动DRM的市场价值
5.2.3 移动DRM技术要点
5.2.4 移动DRM的业务应用与技术实现方式
5.3 数字认证(CA)技术
5.3.1 数字认证技术概述
5.3.2 移动数字认证现状和对3G业务的影响
5.3.3 移动数字认证中心建设模式
5.3.4 移动数字证书策略
5.3.5 移动数字认证应用介绍
5.3.6 移动数字认证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6章 3G终端和USlM卡
6.1 3G终端
6.1.1 3G终端概述
6.1.2 3G终端Java技术
6.1.3 双模终端及业务开展
6.1.4 3G终端发展趋势
6.2 USIM卡及卡片增值业务
6.2.1 USIM卡基础知识
6.2.2 USIM卡业务概述
6.2.3 典型业务介绍
6.2.4 USIM卡业务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附录A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跨越时代的网络: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演进之路》 引言: 我们的生活早已被移动通信深深地烙上了印记。从只能进行简单语音通话的时代,到如今高清视频流畅传输、万物互联触手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像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重塑着我们的沟通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代际的移动通信技术,而是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纵览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的旅程,深入剖析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甚至展望第六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脉络,理解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我们今日赖以生存的数字世界。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每一代通信技术的核心理念、关键突破,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代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的初啼 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1G)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摆脱了固定电话的束缚,迎来了真正的“移动”通信时代。尽管其技术基础——模拟信号传输——如今看来略显粗糙,其历史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1G系统,如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和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主要解决了“能否在移动中通话”的问题。它们通过模拟信号在有限的频谱内实现语音数据的传输。然而,模拟信号的固有缺陷,如易受干扰、音质较差、安全性低、以及频谱利用率低下,很快便暴露出来。每一次通话都需要用户在有限的区域内才能接入,且用户容量极小,这些都成为了1G时代的显著局限。尽管如此,1G的出现,如同在沉寂的海洋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人类对无线通信的美好遐想,为后续更先进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它教会了我们,语音信息可以在空中传播,为更复杂的通信需求埋下了伏笔。 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浪潮的席卷与普及 1990年代,第二代移动通信(2G)的到来,是一场彻底的数字革命。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标准,将模拟信号彻底推向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可靠的数字信号。2G技术的核心在于数字编码和解码,这不仅显著提升了通话音质,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数字语音”的概念。用户可以享受更清晰、更稳定的语音通话,同时,2G技术的出现也催生了短信(SMS)和彩信(MMS)等革命性的数据业务。短信的出现,以其简洁、高效的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文字交流。2G在频谱利用效率、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方面都较1G有了质的飞跃,大幅提升了网络容量,使得移动通信得以迅速普及。从商务人士手中的“大哥大”,到普通家庭的手机,2G让移动通信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移动信息网络,开启了移动数据时代的大门,尽管其数据传输速率尚无法满足如今的需求,但它已经点燃了人们对更快速、更丰富数据服务的渴望。 第三代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的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 进入21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诞生,是移动通信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3G网络的核心目标是大幅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使得移动设备能够真正接入互联网,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服务。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2000和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技术标准,让移动数据传输速率从2G时代的几十Kbps提升至几百Kbps甚至数Mbps。这意味着,用户不仅可以进行高清语音通话,更可以流畅地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观看流媒体视频、参与在线游戏,甚至进行视频通话。3G网络的出现,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开端,它打破了固定宽带的垄断,将“无处不在的网络”从概念变成了现实。智能手机的兴起,与3G网络的普及相辅相成,它们共同孕育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应用商店的出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手机的功能,让手机不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集信息、娱乐、社交、工作于一体的个人计算设备。3G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数据世界。 第四代移动通信:极速网络与高清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催生了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出现。4G,以LTE(Long-Term Evolution)为代表,实现了向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的全面演进,其峰值下载速率可达数百Mbps,远超3G。4G网络带来了“移动宽带”的概念,使得高清视频流、在线游戏、云服务等对带宽要求极高的应用得以在移动设备上流畅运行。语音业务也从传统的电路交换转向了分组交换,即VoLTE(Voice over LTE),进一步提升了通话质量和效率。4G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娱乐、工作和社交方式。高清视频的普及,让碎片化的时间充满了丰富的视听体验;移动办公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即时和广泛。4G网络的低延迟特性,也为一些实时互动应用,如远程协作、实时定位服务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我们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的网络连接,4G让我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自由。 第五代移动通信:开启万物互联的新纪元 第五代移动通信(5G),是当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前几代技术仅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不同,5G旨在构建一个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智能世界。5G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eMBB提供比4G更快的下载速度和更高的网络容量,将高清视频、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体验推向新的高度。mMTC能够支持海量设备接入,为物联网(IoT)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应用成为可能。uRLLC则提供极低的延迟(毫秒级)和极高的可靠性,这对于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机器人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至关重要。5G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网络架构重塑,它将驱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互联、高效的未来。 展望:第六代及未来移动通信的无限可能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行业内已经开始对第六代移动通信(6G)进行探索和设想。尽管6G的具体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尚在探索之中,但可以预见,6G将进一步模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界限,实现更加极致的连接性能。可能的技术方向包括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如太赫兹(THz)通信;更智能的网络能力,如人工智能与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实现网络自主优化和资源智能分配;以及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全息通信、感官互联等。未来的移动通信将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输,更可能涉及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交互和控制,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加沉浸、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时代。 结语: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1G的模拟初啼,到2G的数字启蒙,再到3G的数据飞跃,4G的极速普及,以及5G的万物互联,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离不开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和社会形态。本书旨在回顾和梳理这条演进之路,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技术进步,都凝聚着巨大的能量,驱动着人类社会迈向更美好的未来。理解移动通信的过去与现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的未来,洞察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专著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博性和深度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对标准规范的罗列和转述上,而是深入到了底层协议和关键算法的数学原理层面。举个例子,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章节,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介绍OFDM的基本框架,而是详细剖析了循环前缀(CP)的设计考量,以及在不同多径环境中,如何通过精确计算来平衡保护间隔与数据速率之间的矛盾,甚至引用了傅里叶变换在频域处理中的具体应用公式。这种对“为什么”的深究,远超出了很多入门教材的范畴。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在努力平衡理论的深度与工程的可操作性。在讨论切换(Handover)机制时,它不仅解释了软切换和硬切换的原理差异,还探讨了不同接入技术(如基于小区切换和基于接入点切换)在延迟和用户体验上的实际影响,这对于系统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信息。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稳固,读完后,对于理解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切“黑盒”操作,都建立起了一套自洽的认知体系。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在实际项目调试中找到一些理论支撑,而这本书在“实现”层面的细节描述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在描述接口协议栈时,不仅仅是给出了分层的结构图,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数据包在不同层之间封装、解封装过程中,控制信令(Control Signaling)是如何传递关键参数和状态信息的。例如,在讲解资源调度算法时,书中不仅提到了调度器的决策逻辑,还模拟了实际基站如何根据信道质量指示(CQI)来动态调整上传和下载的资源块分配,甚至涉及了时间对齐和同步误差对业务QoS的影响。我曾为一个复杂的故障排查了很久,涉及到数据包丢失和延迟抖动,回头对照书中关于传输控制协议(TCP)在移动信道下的拥塞控制策略的章节,立刻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是底层调度策略的微小变化触发了上层TCP的误判。这种将理论与具体故障场景精准对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故障定位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专业,这让我对作者的学术严谨性深信不疑。它所引用的标准文档和顶尖会议论文,涵盖了该领域过去二三十年的核心贡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来源时非常精准,他常常会指出某个特定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哪一篇奠基性的论文中,这为希望深入钻研特定子领域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路径。更令我赞叹的是,即使在谈论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时,作者依然能够结合最新的学术动态进行补充和拓展,比如对未来边缘计算与移动网络融合的展望,其引用的研究成果都是近两年的顶级会议文章。这表明这本书并非是简单地将旧有资料汇编成册,而是一个动态更新、紧跟科研前沿的知识体系。对于正在进行学位论文研究或者需要撰写技术白皮书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高质量的学术索引和思维框架,极大地节省了资料搜集的时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物有所值。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内容是技术性的,但排版却相当考究,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结构,划分得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深层次的技术细节,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比如,它对早期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描述,没有简单地堆砌术语,而是结合了历史发展的脉络,让人很容易理解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到现在的状态的。作者在图示和表格的运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很多复杂的原理,通过一张精心绘制的流程图就能豁然开朗。我记得有几个章节专门讲解了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通常这些内容是最让人头疼的,但作者的阐述方式非常巧妙,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实际应用案例来辅助说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抓住核心要点。我个人认为,对于希望打下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又注重工程实践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提供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度,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这门学科的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带有一种资深专家的娓娓道来,充满了对技术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技术瓶颈和未来趋势时的那种辩证视角。例如,在探讨网络容量扩展问题时,作者没有一味地推崇某一种单一技术方案,而是将MIMO技术、波束赋形与网络密集化等多种手段并列分析,详细对比了它们各自在功耗、复杂度和部署成本上的权衡。这种成熟的分析角度,让我意识到技术选择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妥协与优化。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研讨会。书中对某些“热门”技术的部分批判性评价也很有价值,它提醒读者要穿透宣传的迷雾,回归到物理层和性能指标的本质上去审视技术方案的优劣,而不是盲目追逐新名词。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在技术浪潮中迷失方向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