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中国

石油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飞腾,林峰 著
图书标签:
  • 石油
  • 中国经济
  • 能源
  • 行业分析
  • 地缘政治
  • 能源安全
  • 中国发展
  • 石油工业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801933560
商品编码:297471621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石油中国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钟飞腾,林峰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8019335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石油是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的血液。同时,对世界上多数国家而言,石油还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缺少了石油,飞机、坦克、舰艇就可能成为废铁,现代国防和国家安全便难以维系。
本书的出版表明中国能源学术研究共同体在日益扩大。本书作者对石油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石油战略的过去与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回顾,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他们就中国未来能源安全的讨论,丰富了我们的视角。当今中国需要更多的能源安全对策讨论。
没有石油,中国将会怎样? 石油——工业帝国之血液,滋养着现代工业文明,却同时也引起现代文明的危机。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个工业大国围绕着如何获得石油、保障石油的运输安全,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争夺、博弈乃至战争。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石油左右龙之命运。成兮?败兮?福兮?祸兮?取决于我们如何解决当前的石油困境。 《石油中国》正是因此而生。

目录


部分 龙之命运
 章 中国石油的边境线
  1. 被卷入工业世界的中国
  2. 能源独立的终结
  3. 谁来供应中国
  4.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能源与海洋
  5. 中国的海外能源利益
  6. 国际经济摩擦周期
  7. 能源时代的体系之争
  8. 国家竞争的优势
  9. 石油交易新原则
  10. 中国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11. 中国能源海国图志
 第二章 石油价格与国内市场: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
  1. 五大现货与三大期货:国际石油价格机制
  2. 中国市场“高油价”背后的黑手:成品油定价体制
  3. 打造石油的中国价格:燃料油期货开启的梦想
  4. 世界工厂的动力:油价波动危及百姓牛活
  5. 高油价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表现
  6. WTO的边界与石油供应  
  7. 中国石油价格与世界市场的思考
  8. 石油业“退烧良方”:战争还是替代
 第三章 中国的能源外交大战略
  1. 朝鲜半岛的纷争:中国的能源供应是否受到威胁
  2. 俄罗斯:是朋友还是敌人
  3. 东南亚与南亚:中国何时进入印度洋
  4. 里海:通往西域的新丝绸之路
  5. 中东平衡:伊朗能否成为新的立足点
  6. 非洲:撒哈拉的希望
  7. 拉丁美洲:第三条道路
 第四章 中国与日本合作的能源契机
  1. 回望1919
  2. 亚洲的能源地缘政治学
  3. 亚洲的日本
  4. 东北亚的石油供应之争:中日双赢还是拼个你死我活
  5. 中日区域合作并非一厢情愿
  6. 反日情绪与对日新思维:中国重新认识日本,日本重新认识中国
第二部分 游龙入海
 第五章 石油跨国公司的新时代
  1. 相互依存是真的吗
  2. 舞好石油经济的双刃剑
  3. 公司撬动地球
  4. 尤科斯的中国战略
  5. 中国三巨头
  6. 中国石油企业被谁“出卖”
  7. 海外扩张:重复还是创新
  8. 经济外交的排头兵:中国石油巨头强化海外战略
  9. 中国石油跨国公司遭遇民族主义
  10. 中心边缘的重构
 第六章 地区组织:并非纸上谈兵
  1. 转型中的石油输出国组织
  2. 八国集团
  3. 上海合作组织
  4. 亚太经合组织
  5. 东亚能源合作组织
 第七章 海峡与海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 “石油海峡”
  2. 油轮延伸到哪里
  3. 环境决定论:一个必须正视的局面
  4. 中缅石油管道还是克拉地峡
  5. 南海,不仅仅是海洋
  6. 东海之争
  7. 新边疆的咽喉
第三部分 大国坐标
 第八章 石油的世界观念
  1. 思想的生产力
  2. 思想库与石油战略形成
  3. 罗马俱乐部:西方还是东方
  4. 国际能源机构:霸权后的合作
  5. 将军与众神:石油的政治生命
  6. 中国的石油人才:沙场秋点兵
 第九章 崛起中的大国
  1. 和而不同:中国是机会
  2. 大国国民心态:和世界合作
  3. 发展的安全哲学:利益所在即安全所在
  4. 探求属于龙的“坐标”
  5. 石油是中国崛起的发动机吗
  6. 敢问路在何方

作者介绍

钟飞腾,浙江富阳人。1979年出生。1998年考入北京工商大学学习工业设计,毕业后曾在《世界知识》做过编辑,后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学(IPE)。为《世界博览》、《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写过文章,现考取北京大学2005届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即将赴日

文摘


序言



《石油中国》:一部关于中国石油工业波澜壮阔的史诗 《石油中国》并非一本描绘油田风光、烃类化学或地质构造的学术专著,也非一部探讨国际石油市场瞬息万变的金融分析报告。它所呈现的是一幅更加宏大、更为深邃的画卷,一曲献给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石油工业的恢宏乐章。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那段充满艰辛、奋斗与辉煌的岁月,去感受一代代石油人如何用汗水、智慧乃至生命,在贫瘠的土地上,在共和国最需要的时候,点燃了中国自己的“黑金”之火。 一、 黎明前的黑暗:从一穷二白到“贫油”之辩 在《石油中国》的开篇,读者将看到的是一个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旧中国。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石油掠夺,使得中国石油资源长期处于被封锁和匮乏的境地。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石油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国内的主流观点甚至一度充斥着“中国贫油”的论调。然而,正是这种绝望的境遇,激发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和担当精神。这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的思想交锋,呈现那些敢于挑战权威、坚持“中国富油”信念的先驱们,是如何凭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为中国石油事业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读者将了解到,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通过艰苦卓绝的野外勘探和室内研究,搜集、分析每一个地质样本,解读每一张模糊的地层图。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一穷二白出发,在“贫油”的阴影下,一步步探寻着石油存在的可能。这段历史,不仅仅是科学探索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挑战不可能的精神写照。 二、 挺进大漠戈壁:寻踪觅迹的拓荒时代 随着“贫油”论的逐渐瓦解,寻找石油的号角正式吹响。这本书将生动描绘新中国石油勘探者们,如何将目光投向广袤而荒凉的边疆大地——那片被认为“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和高原。读者将跟随勘探队员的脚步,深入了解他们所面临的严酷自然环境:刺骨的寒风、灼人的烈日、漫天的黄沙,以及稀缺的水源和食物。 《石油中国》将细致刻画勘探队伍的组织架构、装备水平,以及他们为了找到石油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从最初的步测、地质锤敲击,到后来引进的地震、测井等技术,每一个勘探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书中会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和感人的个体故事,展现勘探队员们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用他们的双脚丈量土地,用他们的眼睛洞察地层,用他们的智慧解读地球的“心跳”。那些在戈壁深处、大漠孤烟中矗立的勘探设备,成为了中国石油人英勇无畏的象征。 三、 “两弹一星”精神的石油回响:从玉门到克拉玛依 当“贫油”的迷雾被一点点驱散,当希望的曙光透过地层显现,《石油中国》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辉煌篇章——玉门油田的“铁人精神”。书中将深入挖掘“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他那种“人拉肩扛,干劲冲天”的实干精神,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石油工人的精神脊梁。读者将感受到,在那场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中,石油工人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不畏艰难,攻坚克难,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产奇迹。 从玉门油田的星星之火,到克拉玛依油田的熊熊烈焰,《石油中国》将全面展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初步崛起。读者将了解,在那个技术落后、资源有限的时代,中国石油人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和运输体系。从第一口油井的喷涌而出,到第一滴国产石油的诞生,再到第一座炼油厂的建成投产,每一个里程碑都凝聚着无数石油人的心血和汗水,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 四、 甩掉“贫油”帽子,走向世界:自主创新与技术突破 《石油中国》不会止步于对早期艰苦奋斗的描绘,它将更深入地展现中国石油工业在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和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在这一时期,中国石油人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是开始追求“吃得好”和“走出去”。书中将重点剖析中国石油科技如何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读者将了解到,在陆相砂岩油气勘探、复杂地质构造油气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如页岩油、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领域,中国石油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勘探者们如何运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发现了大量优质油气资源,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同时,书中还会详细介绍中国石油企业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与并购,积极参与全球石油市场竞争,从一个石油进口国,逐步走向石油出口强国。 五、 绿水青山与能源未来:绿色发展与可持续之路 进入新时代,《石油中国》的视野将进一步拓展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能源的探索。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中国石油工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承担起“绿色”的责任,将是本书的重要篇章。 读者将看到,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如何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例如风能、太阳能、氢能以及生物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书中将展现中国石油人如何积极探索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能源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本书还会探讨中国石油工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如何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贡献。 《石油中国》:一部永不落幕的英雄赞歌 总而言之,《石油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记录了一项产业的成长,更是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英雄赞歌。这本书所描绘的,是无数石油人在茫茫戈壁、浩瀚沙漠、深邃海洋中,用他们的血汗与智慧,点亮中国工业的明灯;是他们如何将贫瘠的土地变成希望的油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它是一部献给中国石油人的史诗,一部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奋斗檄文,一部关于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的生动见证。阅读《石油中国》,就是阅读一段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工业史,就是品味一代代中国石油人身上永不磨灭的奋斗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石油中国》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出心裁,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对能源领域的动态很关注,所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加入了书单。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详实的资料所震撼,作者似乎把近三十年来中国石油工业的脉络都梳理得清清楚楚,从早期的勘探突破到如今的国际化布局,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描述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技术革新如何驱动产业转型的分析,那部分内容写得极具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壁垒的打破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博弈。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页岩油气开发的初期困境,那种在技术“无人区”探索的艰辛与最终柳暗花明的描写,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部工业史诗,让人对那些默默耕耘的工程师们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虽然主题严肃,但文字却很流畅,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更像是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而坦诚的对话。

评分

这本《石油中国》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翻完的“快餐读物”,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下背景资料,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深意。书中对于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的描述,尤其耐人寻味,那种为了争取国际话语权而进行的漫长技术攻坚战,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线的战场。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现场感”——仿佛能闻到钻井平台上机油的味道,能感受到谈判桌上空气的凝固。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老一辈能源专家的访谈片段,那些朴实而坚韧的话语,为冰冷的工业叙事注入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厚度也体现了其内容的详实程度,但神奇的是,它读起来却毫不拖沓,每一页似乎都在推进新的认知边界。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但《石油中国》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非常犀利,他对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解读,角度刁钻而精准。我特别欣赏他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切入,分析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宏大格局。书中不乏对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精辟预测,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中能源合作项目的深度剖析。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国内不同石油巨头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那些复杂的利益链条和决策背后的权衡,被作者用近乎小说家的笔触描绘出来,既有戏剧张力又不失客观性。读完后,我对“能源”这个词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燃料”上升到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层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石油的,它更是关于一个崛起大国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确保自身发展的教科书式的案例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人反复咀嚼。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石油中国》的,他告诉我这本书是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命脉的“必读清单”之一。坦白讲,我最初是对其行业内部的“八卦”更感兴趣,想看看那些高层决策是如何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最终拍板的。出乎意料的是,书中提供的内容远比那些表面的传闻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拥有极强的信源网络,对很多历史事件的披露,都提供了多方印证的视角,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可信。特别是关于环境保护与能源开采之间的矛盾处理,书中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解决方案和现实中的权宜之计,展现了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两难境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编年史体,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模块进行划分,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窗口。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石油中国》后的感受,那就是“视野的拓宽”。我之前对能源的理解非常片面,认为这无非是价格的起伏和储量的多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将石油工业置于全球气候变化、新能源转型和国家战略安全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板上进行审视,使得读者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作者在论证某些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和国际法条文,但其文字功底高超,能将这些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比喻进行阐释,即便是文科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消化。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多少关于“石油”本身的事实,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具战略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一个国家的关键产业。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全球博弈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