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珍藏版) (美)莱因哈特,(美)罗格夫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珍藏版) (美)莱因哈特,(美)罗格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莱因哈特,美罗格夫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经济史
  • 历史
  • 投资
  • 金融
  • 经济学
  • 国际金融
  • 危机
  • 莱因哈特
  • 罗格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91555
商品编码:297474551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珍藏版)

定价:59.90元

售价:38.3元,便宜21.6元,折扣63

作者:(美)莱因哈特,(美)罗格夫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113915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div>

广泛的研究、翔实的数据
800年金融历史跌宕起伏 这次真的不一样吗?
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二十本书之一

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年的金融历史

从中世纪的货币流通问题到今天的次贷危机

两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地相似。

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内容提要


两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严谨的分析,指出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的相似。
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本书涵盖了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从中世纪的货币流通问题,到今天的次贷危机。作者运用丰富的数据,通过详尽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是金融和经济研究者应读的一本重要书籍。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绪论
部分 金融危机入门
章 危机的类型和标识
第2章 债务不耐:连续违约的根源
第3章 一个基于长期视角的全球金融危机数据库
第二部分 主权外债危机
第4章 债务危机的理论基础
第5章 外债主权违约的周期
第6章 历史上的外债违约
第三部分 被遗忘的国内债务与违约史
第7章 国内债务和违约的程式化事实
第8章 国内债务:解释外债违约和严重通货膨胀缺失的一环
第9章 国内债务违约和外债违约:谁更严重,谁更重要
第四部分 银行危机、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
0章 银行危机
1章 通过货币减值的违约:“旧世界”的偏爱
2章 通货膨胀与现代货币危机
第五部分 美国次贷危机和 第二次大紧缩
3章 美国次贷危机:一个跨国的历史比较分析
4章 金融危机的后果
5章 次贷危机的国际视角:是危机传染还是共同因素冲击
6章 金融危机的综合度量
第六部分 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7章 关于早期预警、国家升级、政策应对及人性弱点 的思考
数据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卡门 M. 莱因哈特
(Carmen M. Reinhart)
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与人共同主编了《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一书,经常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授课。

肯尼斯·罗格夫
(Kenh S. Rogoff)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Thomas D.Cabot公共政策教授。《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的作者之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特约评论员。

文摘


序言



《金融的阴影:穿越历史的风暴与重生》 这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社会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恢弘史诗,它并非是简单罗列枯燥的数据与事件,而是以生动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自遥远时代以来,金融活动如何如同潮汐般起落,裹挟着无数个人与文明的命运,跌宕前行。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每次金融风暴背后的普遍规律与人性弱点,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人类在追求财富与繁荣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幻灭,以及在危机洗礼后又一次奋起的韧性。 本书的叙事始于人类文明早期的债务与货币的萌芽。在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从巴比伦的泥板文书到古埃及的金字塔,我们看到了最早的信用体系如何建立,以及它如何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石。然而,即使在那个看似朴素的时代,过度借贷、债务奴役以及对货币价值的操纵,也早已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本书细致地展现了古代王国如何因为一次次的债务违约而走向衰落,那些曾经繁荣的城市,又如何在一夜之间陷入萧条。我们不仅看到宏观层面的国家破产,更能感受到个体层面,普通民众因债务缠身而失去土地、自由甚至生命的悲惨命运。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世纪的欧洲迎来了商业的复兴。商业银行的雏形,如意大利的家族银行,开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提供贷款,更在汇兑、保险等领域崭露头角。然而,伴随着商业的繁荣,也滋生了贪婪与投机。本书将深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庞大的商业联盟与王国之间的金融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因为一次次的战争、黑死病以及国王的违约而濒临崩溃。我们将在那些古老的羊皮纸合同中,读出金融杠杆的风险,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贪婪是如何蒙蔽理智,导致庞氏骗局式的金融泡沫不断涌现。 进入近代,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殖民主义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金融市场也变得日益复杂。本书将重点关注17世纪和18世纪,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郁金香狂热”与“南海泡沫”。这些事件不仅仅是投机狂潮的孤立案例,更是人类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上的集中爆发。我们将看到,当投机者们被虚无缥缈的财富幻象所迷惑,对资产的真实价值失去判断时,一场精心构建的金融盛宴是如何瞬间化为一地鸡毛,无数家庭因此倾家荡产,社会信任也遭受重创。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泡沫的形成机制,从荷兰的郁金香球茎交易,到英国的南海公司股票炒作,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投机心理如何被放大,以及监管的缺位是如何为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市场也随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铁路、工厂、矿产等大规模投资项目,催生了庞大的金融需求。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机构日渐成熟。然而,伴随着繁荣的,是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与金融恐慌。本书将重点分析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几次重要金融危机,例如1873年的恐慌,以及1907年的银行危机。我们将看到,当实体经济的繁荣掩盖了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信贷的过度扩张、银行挤兑的连锁反应,以及缺乏有效监管的金融创新,是如何一步步将经济推向深渊。本书将追溯这些危机的影响,它们如何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贫困,以及社会动荡,同时也促使了中央银行的建立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初步形成。 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剧变,为金融危机史增添了更加复杂的篇章。大萧条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一章。这次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不仅摧毁了无数人的梦想,也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理念。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事件的描述,更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股票市场的崩盘、银行体系的瓦解、国际贸易的萎缩、以及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失误。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金融帝国,是如何在一瞬间轰然倒塌。本书将引述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研究,力求还原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绝望与挣扎,以及它如何孕育了新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框架,如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二战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也并非风平浪静。本书将继续追踪20世纪后半叶的金融动荡,包括一些新兴市场的债务危机,例如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以及亚洲金融风暴。我们将看到,即使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的今天,金融风险依然如影随形。货币的过度发行、资本的非理性流动、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复杂金融工具的滥用,都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本书将剖析这些危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它们对受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关系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到了21世纪,金融市场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使得金融活动的规模和速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本书将重点分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场危机的根源,从金融创新失控、监管真空,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以及各国的政策应对。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揭示这场危机如何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它对全球经济复苏、社会公平和政治格局产生的长期影响。 《金融的阴影:穿越历史的风暴与重生》并非一本悲观的预言书,而是一面反思历史、洞察未来的镜子。它告诉我们,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的流动,而信用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然而,贪婪、恐惧、非理性以及对风险的低估,是贯穿人类历史的顽疾,它们总能在金融领域找到滋生的土壤。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对人性弱点的拷问,也是一次对现有经济秩序的重塑。 本书通过对八百年金融危机的深度挖掘,试图揭示那些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暗流涌动,以及那些在危机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它并非要否定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重要性,而是希望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清醒的视角,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去识别潜在的风险,去思考如何才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构建更加稳健、更具韧性的金融体系,以应对那些难以预测的未来风暴。 这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史诗般的旅程,从古老的债务契约到复杂的衍生品市场,从帝国的兴衰到普通人的命运沉浮,您将看到,金融的阴影,从未真正离开,但每一次的黑暗,也孕育着重生的希望。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经济未来、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读者的著作。它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让我潸然泪下的作品。卡勒德·胡赛尼用极其细腻、真挚的情感,讲述了阿富汗背景下,两个少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一段关于背叛、救赎与爱的深刻故事。主人公阿米尔童年时的天真烂漫,与好友哈桑之间纯粹的友谊,都被战乱的阴影无情地撕裂。书中对于阿富汗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也体会到了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无情摧残。尤其是阿米尔因为懦弱而犯下的过错,以及他成年后为了赎罪而踏上的危险旅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那种深埋心底的愧疚感,以及为了弥补过去的错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都深深地震撼了我。故事中关于“风筝”的意象,既象征着自由与希望,也承载着童年的美好回忆和无法磨灭的伤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为阿米尔的经历而动容,更对人性的善良与邪恶、爱与恨之间的界限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瓦尔登湖》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启迪。梭罗用他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选择远离喧嚣的社会,回归自然,去感受最真实的生活。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是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我跟着他的文字,仿佛也走进了那片宁静的湖畔,感受着阳光洒在水面上的温暖,聆听着林间的鸟鸣虫吟。梭罗对于物质欲望的批判,以及他对简单、自足生活的推崇,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积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书中关于“生活在别处”的思考,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否过于被外界的纷扰所裹挟,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渴望。读《瓦尔登湖》,就像是在给疲惫的心灵做一次SPA,让我重新找回了与自然连接的本真,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读完《人类简史》后,我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了全新的认识。尤瓦尔·赫拉利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解剖了智人从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如何一步步登上地球霸主地位的漫长旅程。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年代学和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和行为的“虚构故事”——从宗教、民族到金钱,这些集体想象力是如何维系庞大社群,并驱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认知革命”的阐释,那是一种突破了物种界限的思维飞跃,使智人能够交流抽象概念,从而协同行动,击败了其他竞争物种。书中对农业革命的“陷阱”论也发人深省,过去人们常歌颂农业的进步,但赫拉利却指出,它可能导致了更辛苦、更不健康的生活,并为日后的社会等级和大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整本书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带领读者穿梭于生物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点,每一次转向都带来新的洞见,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所处的现实。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以及我们将去向何方”的深刻哲学探讨。

评分

《银河帝国》系列,尤其是《基地》三部曲,彻底打开了我对科幻史诗的想象。阿西莫夫的宏伟构思,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宇宙钟表,将人类文明的衰落与复兴,用一种近乎数学般的严谨推演出来。故事的起点,是银河帝国最后的辉煌,以及心理史学创始人哈里·谢顿博士预见的漫长黑暗时代。他的“基地计划”,旨在通过保留人类知识精华,将危机时间缩短到千年而非三万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赌博。书中对于“危机”的描绘,并非简单的战争或瘟疫,而是人类社会在庞大、僵化的官僚体系下,逐渐丧失创造力、陷入停滞的文化与思想危机。而“基地”的崛起,也并非依靠武力,而是智慧、策略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书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他们或身居高位,或默默无闻,却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阿西莫夫对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运作机制的描绘,即使在半个多世纪后读来,依然有着令人惊叹的预见性。读完《基地》,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太空冒险的刺激,更是一种对文明周期、人类智慧以及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

《百年孤独》带给我的是一种如梦似幻、又触不可及的阅读体验。马尔克斯用他那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编织了一个关于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热带雨林环绕的马孔多小镇,感受着家族成员们身上交织的爱恨情仇、命运的轮回与孤独。每一代人似乎都重复着前人的错误,被宿命的阴影笼罩,却又在荒诞离奇的事件中挣扎求生。书中那些奇特而又真实的描写,比如会飞的黄毯子、预知未来的信件、以及那场持续了四年多的雨,都让人难以分辨现实与虚幻的界限。马尔克斯对于孤独的刻画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人物内心的状态,更是一种弥漫在整个家族、整个小镇,甚至整个拉丁美洲历史中的挥之不去的情绪。这种孤独,既是对个体存在的追问,也是对历史进程中那些被遗忘、被忽视的声音的挽歌。阅读《百年孤独》,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浓烈而醇厚的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迷醉,但回味之后,却能感受到其中深沉的忧伤与对人性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