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 胡耀忠

民国海军 胡耀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耀忠 著
图书标签:
  • 海军史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军事史
  • 人物传记
  • 胡耀忠
  • 海军发展
  • 军事人物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3868
商品编码:297563428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海军

定价:45.00元

售价:30.2元,便宜14.8元,折扣67

作者:胡耀忠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68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列强的海上侵略刺醒了中国人。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下,中国终于有了一支像样的海军,但旋即在甲午战争中覆灭,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醒过来的清决定重建海军,但已经无法复制北洋水师的辉煌。在新旧更替的大潮中,大清海军降下龙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整体性地转变为民国海军。
胡耀忠著的《民国海军》是旧中国的缩影,集中反映了旧中国的贫弱、落后与混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民国海军 胡耀忠》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 --- 书名:潮汐之影:二十世纪初远东海权变迁史 作者:陈景明 著 出版社:远东文化丛书编辑部 出版年份:2024年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具体人物或单一国家的军事行动,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剖析了二十世纪初(约1900年至1945年)间,东亚地区海上力量格局的深刻演变与权力转移过程。这部近百万字的专著,通过对档案文献、外交照会、海事商业记录及民间回忆录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权更迭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黄昏与新兴势力的崛起(1900-1915) 本部分着眼于旧式海权结构——主要是清王朝海军的覆灭及其遗留问题——如何在新兴的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被重新定义。我们首先探讨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如何在中国的沿海进行权力分割与海军部署的策略调整。重点分析了英、美、德、日等国海军在东亚的“保护性巡航”实则暗含的势力渗透意图。 书中详尽描述了清末“北洋”、“南洋”等海军派系的零散存在,以及它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自我解体与地方化倾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江海分治”理念的探讨,考察了内河航运与外海水域防卫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结构性缺陷如何长期制约了新政权的海上防御能力。 此外,本部分还深入分析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海军建设的模式,并将其与同期中国在“自强”旗帜下进行的有限海军现代化尝试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仅是舰船数量和吨位的比较,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海军战略思想、军官培养体系以及财政支持的根本差异。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与海域的碎片化管理(1916-1927) 民国初建后的十年,是中国政治权力结构极度分散的时期。在海军领域,这种碎片化表现得尤为明显。本书细致描绘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海军部”如何徒具虚名,实际权力被各路军阀通过控制港口和舰船所属权所瓜分。 作者通过对长江流域的航运控制权争夺,揭示了“内河即海防”这一特殊国情的复杂性。例如,对“长江舰队”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长篇论述,分析了其在维护国内贸易路线和进行政治干预中的双重角色。同时,对南方沿海的粤系、闽系海军力量的萌芽及其区域性防御职能进行了深入考察。 本阶段,国际海运贸易的增长,使得外国商船和武装商船在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它们有时扮演着事实上安全维护者的角色。书中首次引用了部分外国保险公司的内部记录,用以佐证当时中国沿海安全形势的严峻与中央管辖权的真空状态。 第三部分:统一的努力与现代化的尝试(1928-1937)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一度试图整合分散的海军力量,并借由外部援助(特别是来自欧洲的技术顾问)推行新式海军建设计划。本部分详尽考察了这一时期对“模范海军”的构想,包括对训练大纲的修订、新式舰艇的采购谈判(如对英国“巴斯伯罗”等型舰艇的关注),以及对海军军官人才的集中培养。 然而,统一的努力很快遭遇了地方实力派的掣肘。书中剖析了“两江”与“福建”海军体系在政治忠诚度与资源分配上的矛盾。作者引用了大量内部会议纪要,揭示了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海军建设优先级的摇摆不定——是侧重于海岸炮台的加固,还是更倾向于水面舰艇的更新换代。 这一阶段的海军战略,逐渐从单纯的沿岸防御,向有限的远洋投射能力进行初步的设想转变,尽管这种设想受制于工业基础的薄弱而始终停留在纸面。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中的海上悲歌与遗产(1937-1945) 抗战爆发后,中国海军面临的是一场力量悬殊的生存之战。本书不再着眼于宏大的战略,而是转入对具体战役和舰艇命运的记录与分析。重点描述了长江口及沿海港口的防御部署,以及初期海军力量在日军海军优势面前的“以小博大”的惨烈。 作者对“江阴保卫战”等关键性海战进行了细致的重建,不仅关注了战术的得失,更关注了中国官兵在物资极度匮乏下的顽强抵抗精神。战后,剩余力量如何退守内陆水系,转入“游击”和“浅水防御”的阶段,成为了本部分的叙述重点。 最终,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着眼于这一时期中国海军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战后对国际海洋秩序重构中,中国海权认知的深远影响。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多角度审视东亚海权变迁的全新视角,强调环境、政治、经济和人才流动对一支武装力量命运的共同塑造作用。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代史、军事史、区域国际关系史有浓厚兴趣的专业研究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对海洋文化有探究精神的读者。阅读此书,能帮助读者理解在动荡年代,一个国家的海洋力量是如何在内外交困中挣扎、塑造与消亡的复杂过程。 装帧设计: 全书采用函套精装,内含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战前舰船图纸及海图,并附赠一本精选的“民国海军官方通信录摘录”作为附录,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与研究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抱持着观望态度,但很快就被作者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压力下的复杂人性。比如书中对某位海军高层在决策时的内心挣扎的描摹,那种在忠诚与现实之间反复拉扯的痛苦,写得极为到位。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巧妙,总能在关键时刻设置悬念,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而且,作者似乎对当时的造船技术和海军战术有着深入的研究,穿插其中的专业术语解释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专业性,又不至于让非专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人性化、更贴近实操层面的历史解读,让人感叹,英雄末路,往往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毁于内耗。

评分

这本书的笔法真是老辣,把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历史教科书”味儿,反而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航海冒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海军将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彷徨、他们的抉择,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书中的一些战斗场景描写得尤其精彩,那种海风的咸湿、火炮的轰鸣、船只侧翻的绝望感,都仿佛能穿透纸面直击人心。读完后,我仿佛对那个特定时期中国海军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几场战役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命运和个体悲剧的宏大叙事。对于想了解近代史,特别是海军史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供了许多官方史料中难以触及的鲜活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微观视角切入”策略。它没有试图一口气涵盖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节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权力运作和人物动机。这种聚焦使得叙事更具穿透力,避免了泛泛而谈的弊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求真”的态度,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历史疑点,通过作者的梳理和比对,变得清晰起来,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链条。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读者在阅读故事性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史学滋养。对于那些对细节有着苛刻要求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们的“侦探”欲望,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无奈”——那种面对时代巨轮滚滚向前,个体力量显得如此微弱的深深的无奈感。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富有古典韵味的词汇,但用得恰到好处,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反而为那个略显苍凉的历史背景增添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海洋精神”的探讨,它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层面,上升到了民族性格和国家意志的高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近代海防长卷,从早期蹒跚学步,到中期的挣扎求生,再到后期的黯然收场,每一个转折点都处理得令人唏嘘。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回味悠长的佳作。

评分

我接触了不少关于近代史的著作,但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教科书级别。它并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个人命运的轨迹与国家政治的漩涡编织在一起。开篇往往是平静的日常,为后续的波澜壮阔埋下伏笔,然后突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便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节奏的骤然加快,极具冲击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绘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未忽略对时代背景下社会风貌的侧写,那些码头工人的辛劳、商船的往来、外国势力的暗流涌动,都作为背景被细致地勾勒出来,使得整个民国海军的图景更为立体丰满。读这本书,就像是坐上了一艘穿越时空的蒸汽船,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混合着希望与绝望的气息。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