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籍考 9787561560815

福建医籍考 97875615608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尊旺 蔡鸿新 著
图书标签:
  • 福建史
  • 医史
  • 福建医籍
  • 地方志
  • 史学
  • 医学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史料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60815
商品编码:297564946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福建医籍考 作者 王尊旺 蔡鸿新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1560815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福建医籍考》是一部地区性中医药目录类图书。本书对1911年之前的福建籍医家的著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收集、考证和整理,凡见诸于医籍、地方志、中医古籍目录类书籍等各种文献者,皆竭尽全力搜罗,共收书400余种。本书采取辑录体形式,按类别和成书时间编排,内容包括:一医经 运气, 二诊断,三伤寒金匮,四本草类,五针灸类,六方书类,七内科类,八外科类,九其他类。并附录索引。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国医学史纲》 本书旨在勾勒中国医学自远古至近现代的发展脉络,系统梳理各历史时期医学思想、理论体系、诊疗方术、药物学、医学教育、以及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宏观图景。本书并非某一部具体医籍的考证或介绍,而是着眼于中国医学的整体演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框架。 第一部分:医学的滥觞与早期形态(史前至秦汉) 史前医学的萌芽: 探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与疾病和创伤的斗争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初步医学认知。包括对自然界动植物药用价值的发现,以及巫术、图腾、祭祀等早期治疗手段的尝试。 先秦医学的理论奠基: 重点阐述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并形塑了早期医学理论。介绍《黄帝内经》等奠基性著作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及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分析战国时期方技、养生等医学分支的初步发展。 秦汉医学的系统化与实践: 详述秦汉时期医学的统一与整理,特别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及其对辨证论治思想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其对后世温病学说的深远影响。探讨针灸、按摩、导引等治疗方法的成熟,以及药物学的初步发展,如《神农本草经》的编纂。同时,也关注当时医学教育的雏形以及与民间医疗的互动。 第二部分:中古医学的繁荣与流派纷呈(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医学: 分析玄学思潮对医学理论的影响,如强调“神”、“气”的认识。介绍名医的涌现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创新,以及药物学、本草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如《名医别名》的价值。 隋唐医学的集大成与制度化: 重点介绍唐代官方对医学的重视,太医署的设立及其在医学教育、医学著作编纂、药物管理方面的作用。详述《新修本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药典的开端。分析针灸铜人的创制及其在针灸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会探讨这一时期医学的对外交流,如与印度、波斯等地的医学互动。 中古医学的其他发展: 梳理儿科、妇科等专科的初步发展,以及养生、食疗等生活医学的应用。 第三部分:宋元医学的创新与发展(宋、金、元) 宋代医学的精进与普及: 阐述宋代活字印刷术对医学知识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重点介绍宋代官府对医学的推广,如《太平圣惠方》等大型方书的编纂。分析针灸学、法医学(如《洗冤集录》)等领域的突出成就。探讨宋代对医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金元医学的变革与流派: 聚焦金元时期医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四大学派”(刘河间、张从正、李杲、朱丹溪)的崛起及其学术争鸣。分析他们如何突破《内经》和《伤寒论》的框架,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术观点,如“火热论”、“攻邪论”、“脾胃论”、“相火论”等,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介绍元代官方对藏医药、蒙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的整理与推广,以及与中原医学的交流融合。 第四部分:明清医学的深化与多元化(明、清) 明代医学的总结与创新: 重点介绍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其对本草学的全面整理、辨伪订讹、以及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的价值。分析明代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吴又可《温疫论》等著作的贡献。探讨明代医学教育的完善,如解剖学研究的进展。 清代医学的继承与开拓: 梳理清代医学的总体状况,包括对明代医学成就的继承与发展。重点介绍叶天士、薛生白、温病大家等在温病学说上的重大贡献,以及对辨证论治的深化。探讨清代医案学的发展,大量医案的整理与出版。同时,也关注清代在养生、气功等领域的探索。 清代医学的社会与文化: 分析清代医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民间医疗与官方医学的互动,以及医学与儒学、道教、佛教等文化的交织。 第五部分:近代医学的转型与挑战(晚清至民国) 西医传入与冲击: 详述西医自晚清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医学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及中西医的碰撞与融合。介绍早期西医学术的传播,如医疗器械、药物、手术等。 中西医的论争与调适: 探讨晚清至民国时期,围绕“废止中医”和“保存中医”展开的激烈论争。分析中医药界为应对挑战所做的努力,如改革教育、整理理论、开展科研等。 近代医学机构的建立: 介绍中国近代第一批西医院、医科大学的建立,以及对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 中医药的改革与发展: 概述民国时期中医药的立法、研究、教育等方面的初步发展,以及在抵抗传染病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部分:现代医学的格局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医学发展: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重点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将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 现代医学的飞速进步: 简要提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影像学等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中国医学领域的应用。 中国医学的国际化: 探讨中国医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格局。 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如精准医学、个性化医疗、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以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与潜力。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经典著作、关键理论、诊疗方法、药物学成就、教育制度变迁以及医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通过系统梳理,力图展现中国医学丰富而独特的历史遗产,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创新性,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一个宏观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些关于传统疗法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的细致入微。它没有过多渲染玄奇的成分,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笔触,去还原那些曾经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比如,书中对某些季节性传染病的记录和应对措施的描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非药物干预方面。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虽然内容庞杂,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条主线将零散的资料串联起来。这种结构组织能力,让我在面对大量人名、地名和药材名称时,不至于感到迷失方向。每一次读到关键性的转折点,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出思维导图,试图理清这复杂的脉络。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田野调查报告,而不是一本教科书,它重在“考”与“实录”,这才是它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工作,简直是一场奇迹。在处理如此浩瀚且复杂的历史文献时,能够将错漏降到最低,实属不易。我注意到,很多引用的原始文献都有详细的出处标注,这对于做进一步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相互矛盾的医案记录时的态度——不回避,不强行统一,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并列呈现,并提出自己的审慎分析。这种对待学术的诚实和谦逊,在当今的很多出版物中已不多见了。阅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在古籍堆里探宝,他既能指点你哪些是金玉良言,也能提醒你哪些可能是时代局限性的记载。它不是让你盲目崇拜古人,而是引导你批判性地继承。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考古发掘,发现一处新的细节,就多一分对前人智慧的赞叹。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书的装帧和厚度吸引的,但翻开后才发现,这哪里是轻松的阅读材料,简直就是一部需要“啃”下来的学术巨著。它的文字风格是典型的古白话与文言夹杂,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我来说,挑战性不小。但正因如此,当我终于啃下一段关于某一特定病症的论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罗列了疾病和方子,更深入地探讨了地域文化、气候环境对当地医道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用药差异的对比分析,细致入微,充满了地域特色。这种将医学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医学智慧,是扎根于本土风土人性的。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才勉强消化了其中前几章的内容,但每深入一分,对古代医学的敬仰就多一寸,觉得这投资绝对值回票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拿到手时,那种墨香与纸张的陈旧感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常年与电子设备打交道的现代人,仿佛一瞬间穿越回了古代的医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每一个方剂的源头、每一味药材的产地变迁,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地图和古籍的注释,去想象当年这些医家是如何跋山涉水,收集、辨识这些珍贵药材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比单纯记忆知识点要深刻得多。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医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代医者心血凝成的结晶。尤其是其中对于一些失传疗法的追溯和今法对照的尝试,那种严谨中带着一丝对传统的敬畏,实在令人动容。合上书卷,长舒一口气,心中满是敬佩,也生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仿佛肩负起了传承的使命。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地域文化烙印。读它,不单单是在学习医术,更像是在体验一种独特的地方人文景观。那些专属于特定山川河流的草药名称,那些只有当地人才能理解的俚语和经验,都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仿佛能闻到那种湿润的泥土气息和药材特有的辛辣味。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医学范畴,它俨然成了一部地方志的副产品。我惊喜地发现,通过阅读这些医籍的记载,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物资流通,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习惯,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它像一面多棱镜,从医学这个独特的切面,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面貌。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慢阅读”作品,急功近利者可能会望而却步,但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它回报给你的知识和视野的广度,绝对是空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