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印谱史图典(上下全两册)
定价:1980元
作者:陈振濂著
出版社:西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508027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8.286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摹印到刻印,再从刻印到研究印、从研究印到研究印谱;其间的转换不可谓之不大,但我的篆刻观念也就在这一次次转换中越来越清晰。读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二位大师的研究生,毕业时等待分配工作,闲得无事,开始大做考证文章。记得当时做过唐寅的事迹考证、吴隐的事迹考证;但在印谱史的考证方面却连续在《西泠艺丛》上发表了《关于印谱的创始者》、《一啸堂集古录一考》,前文是考出早的印谱是北宋中后期的《印格》,作者是杨克一而非晁克一:后文则考出《啸堂集古录》的主人是王俅而非王球。虽然是一些很具体的考辨订误,但有此心得,都是从古籍中爬罗剔抉而来,自然是敝帚自珍、爱惜羽毛。从此,也就与印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当时关注的学术焦点,除了印谱之外还有款印、印派、印学观念变迁等等,但对印谱,却还是情有独钟,须臾未可忘怀也。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同道委托我来编这部洋洋大观的《中国印谱史图典》,是否也是因为过去曾做过印谱起源的研究工作,于此稍有积累呢。
目录
序
中国印谱史研究导论
卷一
上海顾氏集古印谱
集古印谱
集古印谱
杨氏集印章
考古正文印薮
集古印正
宣和集古印史
范氏集古印谱
古今印则
古印选
片玉堂集古印章
集古印范
梁千秋印隽
图书府印谱
金一甫印选
晓采居印印
印法参同
松谈阁印史
鸿栖馆印选
苏氏印略
承清馆印谱
珍善斋印印
皇明印史
印史.
忍草堂印选
石鼓斋印鼎
姓苑印章
学山堂印谱
翰苑印林
学山堂印谱
印商
印章法
韵斋印品
卷二
印存初集
赖古堂印谱
红术轩山水篆册
谷园印谱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碑刻文字,但一直对印章艺术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套《中国印谱史图典》正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图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艺术史。我尤其欣赏它对“印谱”这一载体本身的探讨,从早期的散见记录到后来成型的册页,这种文献学上的梳理非常到位。图版的清晰度极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印章的魅力往往隐藏在刀刻的深浅、朱墨的晕化之中。我特别对比了不同朝代官印和私印的风格差异,发现印章的形制和内容,完美地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风貌。比如唐代的方寸之间体现出的规范化和一丝不苟,和明代文人印的相对自由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不愧是典藏级别的,准备放书房里,没事就拿出来翻阅品鉴一番,光是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版,就能让人心静神宁。
评分这套《中国印谱史图典》简直是书法篆刻爱好者的“宝藏”!我最近刚收到货,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从装帧上看,上下两册的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意。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印刷出来的图文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几百年前的古老印章拓片,细节也纤毫毕现。我最欣赏的是它的编排方式,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印谱,而是将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先秦的古玺到明清的名家篆刻流派,每一步发展都有详实的文字阐述和大量的实例支撑。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就像一本手把手的“入行指南”;而对于资深研究者,其中收录的许多罕见印谱的影印件,也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我已经对着里面的宋徽宗的瘦金体印章临摹了半天,那种古朴苍劲的气韵,单看图录就已经能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能以货到付款的方式拿到这样一套集大成之作,真是省心又放心,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热情的朋友们。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篆刻的书籍很多,但大多都是侧重于技法教学,讲怎么运刀、怎么布局,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中国印谱史图典》一样,将印章艺术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的。我更关注的是它对“印纽”和“边款”的收录和介绍。很多时候,一个精妙的印纽设计,或者一段充满文人情趣的边款题跋,往往比印面本身更能体现艺术家的功力与心性。这套书在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做得非常全面,很多细节特写照片,让我得以仔细端详那些微小的篆刻痕迹,甚至能感受到刻印人当时的心境。我发现很多古代名家的边款,其书法水平并不亚于他们的印文。对于我这种追求全面艺术修养的实践者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货到付款的方式非常贴心,免去了网购的后顾之忧,实物到手后,确实感觉物有所值。
评分拿到这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的单,毕竟“图典”二字的分量太重,很多时候都是名不副实。但《中国印谱史图典》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对每一方印章的考证上,作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标注了出处和年代,很多边款的细节处理都做了放大和分析。我特别喜欢它对印风流变的梳理,比如吴门派和徽派在印章布局、刀法运用上的细微差异,通过对比图例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感瞬间消除了。我是一个业余刻章爱好者,过去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古意”,现在对着这些顶级的范本研究,才发现原来是章法结构上的问题。这套书对于提升个人审美境界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教你如何具体下刀,但它教会你如何“看”印章,如何理解篆刻背后的哲学思想。物流很快,包装得很结实,对得起这个价格。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传统艺术,就必须去追溯它的源头,理解它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印谱史图典》就是这样一本帮助我们“溯源”的权威著作。它不仅仅是印谱的汇编,它更是一部“视觉的史书”。从先秦的泥封、铜印到后来的石章、玉印,作者群用非常科学的分类方法,将数千年演变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最喜欢看的是它对不同地域印风的比较分析,比如岭南地区的印章和中原地区的印章,在材料运用和审美取向上就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地域文化对比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全书的排版大气磅礴,图文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保证了学术性之余,也兼顾了阅读的愉悦性。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权威性和极高的参考密度,是值得案头常备的案头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