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上下)》以面貌全新的理论和史料,论述并证明中国早期青花瓷完全是产生于中华文化自己的沃土之中。中国早期青花瓷始烧于唐代滥觞期(中国北方诸多少数民族尚白、文化习俗与多神崇拜是早期青花瓷产生的沃土,与伊斯兰无关),发展于宋代。《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上下)》着重介绍了宋青花瓷的发展,并发表有鲜为人知的北方磁州窑系北宋青花瓷和定窑青花瓷以及南宋青黄釉青花瓷实物,令人耳目一新。到大蒙古国时期,成吉思汗铁木真和他之后的列位大汗们,根据萨满教白蓝统治理论精神,以北方磁州窑系或定窑青花瓷作为自己的标识与形象陈列于帐殿。到了元代,随着大元政权的建立,青花瓷得到了应有的升华,忽必烈为贵族——即生有白色骨头的长生天之骄子蓝色的蒙古人——大元统治阶级制造灵魂与圣物,体现着萨满教精神和藏传佛教信仰,进而表达大元整体意识形态,一改青黄釉为青白釉青花瓷,真正意义上成熟的青白釉青花瓷诞生了。1278年国家尚未统一,忽必烈就已迫不及待地设立浮梁瓷局,以北方磁州窑系(和定窑)世代熟练烧造唐宋青花瓷的全班人马,以官府手工业形式于景德镇组成御土窑。乃纯熟的技艺加高岭土两种优势的结合;由汉文人和宗教学理论家们按大元王朝统治者的意图和要求设计画稿,并精工绘制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成熟官窑(御土窑)——青白釉元青花瓷,于1278年灭宋之前就已经正式烧造了。
《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上下)》资料充盈,内容详实,是波普博士发现元青花瓷60年后,部凭实证以多领域多学科理论、多角度系统而完整地综合论述青白釉元青花瓷产生的理论巨著,并将其解释得淋漓尽致。《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上下)》介绍了大德型和至正型元官窑青花瓷标准器;还终为元青花瓷作出不是日用瓷,不是出口外销,也不是为满足伊斯兰人席地而坐吃抓饭的习俗专门为穆斯林们烧造的阐释;它是具有苯教精神内容并因信仰采用藏传佛教(即密宗)多神崇拜的美术纹饰,以中国绘画的形式所表达的,生有白色骨头的长生天之骄子蓝色蒙古人礼佛之器的结论。并指出中东两国藏元青花瓷是1270年或1272年至1295年间(不是作为商品)运给(合赞汗皈依伊斯兰教之前)伊利汗的圣物。后还叙述和发表了明与北元战争诱降和谈判中,显示洪武天威的洪武年制官窑青花瓷标准器,和瘸子帖木儿定烧的洪武青花瓷。同时也证实了整个明朝官窑瓷器的烧造并不存在空白期一说,改正了民初古董商人遗留的错误。
《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上下)》除叙述唐宋青花瓷外,着重阐述的中心内容是13世纪末至14世纪末整整一个世纪青花瓷的始末。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件器物,就不能只看它的成品图,更要深入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这套书在宏观叙事上的铺陈,我觉得处理得相当到位。它没有急于跳到具体的器型或纹饰分析,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宋元交替之际,南北方制瓷业的格局变迁,以及社会对“青白”色釉的审美取向是如何一步步转向对“蓝白”的渴求。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将当时的贸易路线、技术革新和宫廷喜好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勾勒得清晰可见。这种“由大及小”的叙事逻辑,使得后续对具体青花纹饰的解读,都有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作为支撑,读起来一点也不空泛,反而让人对每一笔钴蓝的运用都多了一层敬畏之心。
评分我个人认为,一套优秀的鉴赏类书籍,其价值不仅在于它告诉你“什么是什么”,更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看”以及“如何去思考”。这套《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似乎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校准读者的“审美尺码”。书中对不同时期“青”色的细微差别——从早期略带灰调的“苏麻离青”到后期纯正的“平等青”,其色彩光谱的演变路径被描绘得极其清晰。这让我意识到,过去对青花瓷的认知可能太过平面化了,光线、釉面残留的杂质、甚至是窑口的差异,都会造成视觉上的巨大反差。这套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需要读者亲自去实践和验证的、不断深化的观察方法论,这才是收藏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与典雅的气息。打开扉页,那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就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烧制时代。我特别喜欢那种对细节的考究,比如书脊的处理,无论是烫金还是压纹,都透着一股老派出版的匠人精神,不像现在很多快速印刷的书籍,拿到手总觉得少了点“魂”。尤其是考虑到这还是上下两册,那种史诗般的篇幅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我猜,光是为这本书选择合适的纸张和装订工艺,想必出版社和设计团队就没少费心思,才能最终呈现出这种“可供珍藏”的实体品质。对于一个痴迷于老物件的收藏者来说,书籍的“器物属性”往往和内容同等重要,这套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摆在那里,光是看着就心满意足。
评分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严谨性。我翻阅了几处关于元代早期至洪武时期景德镇窑址出土标本的论述,可以看到作者并非只是引用前人的结论,而是对不同阶段的釉料配比、钴料的产地来源,甚至是如何区分不同时期官窑与民窑的烧制痕迹,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考证。这种对技术层面的深入剖析,对于我们这些试图从“门外汉”向“半个行家”转变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让你不再满足于“这朵花画得美”,而是能追问“为什么这个时期的花卉风格是如此饱满和写实”,这种由表及里的求知过程,才是阅读专业书籍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艺术史研究的读者,我常常发现有些学术著作虽然内容扎实,但在表达上却显得过于晦涩和僵硬,让人望而却步。但这套书的文字处理,却让我感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它在保持学术规范和专业术语使用的同时,行文流畅,时不时冒出几句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比喻,让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复杂的历史事件,都变得生动起来。比如描述钴料在高温下“晕散”的过程,那种如同水墨洇开的意境,即便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那种高温窑火中的奇妙变化。这种将硬核知识与文学性表达巧妙结合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