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
定价:45.00元
作者:彭健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3039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5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 ’行动,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 众筹,是当下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形式之一,创客、中小微企业,以及万达、阿里、*等都纷纷开设了众筹渠道或众筹平台,众筹已经成为“互联网 ”时代中一种具有典型互联网思维与共享经济特征的新商业模式。那么融资,仅仅是融钱吗?众筹市场,是方兴未艾,还是已经过热?众筹平台有哪些风险?文化众筹的优势是什么?期待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丰富的故事,多维的理论视角,深刻而不失趣味的语言,与您分享“互联网 ”金融背景下对“众筹”的反思。 首先,探究融资的逻辑、信任与脆弱的关系,信任的构成;以此为基础,分析文化产业融资,规避劣势,发挥注意力与影响力资源的优势,将受众、粉丝与文化部落的关注、兴趣、共享价值观转化为信任,将消费拓展为众筹。进而解读一系列众筹的案例,重点聚焦股权众筹,归纳其共建共享的融资与资源整合模式;深入分析其内在的悖论与潜在的风险,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探讨未来的发展路径。
目录
目录
写在前面 2
目录 10
章众筹从融资说起,融资的背后是什么 15
节融资的逻辑是什么? 16
一、用别人的钱 17
二、什么是融资? 18
三、量入为出就对吗?寅吃卯粮就错吗? 21
四、回报的钱终从哪里来?钱能生钱吗?从庞氏局说起 24
五、什么是资本? 25
第二节脆弱中的信任 28
一、什么是信用? 29
二、什么是信任? 31
三、什么是脆弱性? 32
四、什么是风险? 34
五、信任的分类 35
第三节金融的有用与无用 43
一、国债与鲁滨逊漂流记 44
二、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 45
第二章众筹,从“互联网 金融”说起 55
节“互联网 金融”,本质是金融,还是互联网? 56
一、互联网 金融是一个新事物吗? 57
二、是“互联网 金融”还是“金融 互联网”? 59
三、互联网 金融是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62
四、互联网 金融,仅仅是多了一个“ ”吗? 74
第二节 互联网对金融的重塑 75
一、互联网的精神与逻辑,从基因说起 76
二、金融系统中的交易者 77
三、互联网,海量交易、双边匹配,改变金融市场 84
四、从高大上到蚂蚁,互联网降低金融门槛,促进普惠金融 87
第三章为什么文化融资需要“互联网 ” 93
节文化产业融资难,仅仅是因为轻资产吗? 94
一、是所有的文化企业都面临融资难吗? 94
二、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96
三、融资的逻辑与文化企业的矛盾 107
第二节文化融资的优势是什么? 109
一、文化融资:文化项目融资与文化企业融资 109
二、注意力、注意力资源、注意力经济 110
三、什么是影响力? 117
四、AIDA模式,从注意开始 119
第三节互联网 兴趣 信任,文化融资的新机制 125
一、创客,生产与消费边界的模糊 125
二、众筹,投资与消费边界的模糊 126
三、筹资,仅仅是筹钱吗? 128
四、注意力 影响力,“互联网 ”文化产业的融资优势 130
第四章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众筹的时代? 134
节从创客到众筹 135
一、创客与传统创业者的区别是什么? 135
二、“互联网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138
三、众筹与众包 139
第二节众筹有哪些分类? 145
一、什么是产品众筹? 145
二、什么是捐赠众筹? 151
三、什么是债权众筹? 154
四、什么是股权众筹? 155
第三节众筹是方兴未艾,还是已经过热? 161
一、美国的众筹发展如何? 161
二、英国的众筹的特点是什么? 163
三、我国众筹发展如何? 168
第五章文化产业众筹,有哪些不一样? 176
节文化众筹的主体和需求 178
一、文化众筹的三类主体 179
二、什么是众筹部落?众筹与社交 183
三、独立投资者与社交投资者 185
四、众筹平台的性质与需求 186
五、什么是投资行为AITDA模式? 192
第二节从粉丝到合格投资人 195
一、文化众筹投资者的多重目标与参与众筹行为的多重属性 196
二、文化产品众筹的概况 197
三、文化股权众筹 204
第三节从兴趣到信任 211
一、信任与控制 212
二、不一样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部落(品牌部落) 219
第六章 众筹,风险与问题 230
节众筹,有哪些风险? 231
一、众筹投资者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232
二、众筹的发起人(筹资者)的风险有哪些? 243
三、众筹平台的风险有哪些? 245
第二节众筹的深层问题与悖论 247
一、众筹平台、筹资者与投资者构成的双边市场 248
二、众筹平台的用户来源困境 249
三、众筹平台的角色困惑 250
四、投资者的悖论 252
众筹的四类委托代理问题 253
六、影响众筹项目融资绩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58
七、众筹项目的悖论:好的项目不众筹,不好的项目要众筹 259
第三节我国众筹的法律、政策与文化背景问题 261
一、政策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众筹 262
二、股权众筹如何规避非法发行股票的问题 264
三、私募股权与众筹“公募”的矛盾 265
四、产品众筹如何规避非法的法律问题? 266
五、我国众筹的征信体系不足 267
第七章众筹,发展趋势猜想 272
节 监管与法律的完善 273
一、从海外众筹相关法案说起 274
二、关于众筹几个重要的问题 277
三、众筹监管的趋势 288
第二节众筹的未来趋势猜想 291
一、产品众筹带来的变革 292
二、文化众筹,从注意力资源到兴趣资源 293
三、债权众筹,人人金融 295
四、股权众筹,所带来的变革 296
五、众筹平台的方向,大平台与细分垂直 297
六、众筹服务机构与生态系统 298
结语 300
作者介绍
彭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大连中以英飞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聘任专家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曾任文化部中国演出管理中心执行总经理、新华社中国环球公关公司副总经理、新华社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历任社会活动中心主任、策划总监、南方证券公司北京四宇公司企划部总经理助理、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经济景气观察》编辑、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
文摘
无
序言
无
从“兴趣”到“信任”的飞跃,这中间的过程,我想象起来就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魅力。《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捕捉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我经常会看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文化项目,一开始有很多人表示兴趣,但最终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支持,却寥寥无几。这其中的原因,我想肯定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份“兴趣”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这个转化机制。它可能会分析,在文化众筹中,信任是如何被建立和巩固的。比如,透明的信息披露,项目进展的及时更新,以及对支持者意见的重视,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可能是在构建信任中的关键。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人们愿意去相信一个项目,以及为什么他们会持续地投入。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理解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才能真正地赢得他人的信任,尤其是在文化这样一个强调情感连接的领域。
评分《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我能感觉到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当下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文化众筹》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去中心化、社群赋能的时代气息,而“从兴趣到信任”更是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总是觉得,很多有价值的文化事物,它们最初的生命力就来自于一群人的热爱,但要让这份热爱能够转化为可持续的生产力,并且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和支持,就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感性的“兴趣”上升到理性的“信任”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这个过程。它也许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路径,比如如何通过故事性的叙述来唤醒人们的共鸣,如何利用社群的力量来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以及如何用一种更加坦诚和负责任的态度来赢得支持者的青睐。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类型文化项目的众筹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它们成功的关键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众筹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连接人心、如何凝聚共识、以及如何让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指南。
评分读到《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无数个我曾经参与或关注过的众筹项目。从独立音乐专辑的发行,到小众艺术展览的推广,再到一些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出版,这些背后似乎都有着一股强大的“兴趣”在驱动。而“信任”这个词,则点出了众筹成功的关键。在信息如此透明的今天,人们的钱袋子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打开的,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情感的投入往往比物质的回报更重要。我相信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建立这种情感上的链接,让支持者不仅仅是出资者,更是项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它可能会揭示一些心理学上的原理,关于如何唤醒人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让大家觉得“这个项目有我的份”,而不仅仅是“我为它出了钱”。我想象着书中的内容,或许会包含一些关于社群运营的技巧,如何与支持者建立长期的良好互动,如何让支持者感受到他们的每一次贡献都至关重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为那些充满激情但资源有限的文化创作者们提供了一张地图,指引他们如何在“兴趣”的土壤上,培育出“信任”的果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光听名字就觉得它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兴趣驱动和社群力量的崛起,让我对“文化众筹”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很多有价值的文化项目,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庞大的资金支持,而是源于一群人的共同热爱,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汇聚起来,最终形成一种持续的力量。这本书似乎就是在探讨如何将这份最初的“兴趣”转化为坚实的“信任”,进而实现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这个转化的过程,也许会涉及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又或者是理论框架的构建,帮助读者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让人们愿意为自己真心喜爱的东西掏钱,并持续地支持下去。这本书的作者“彭健”以及出版社“9787513039000 彭健-RT”的信息,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又增加了一份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介绍,更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对于那些正在从事或者有志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将会非常大。
评分《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单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于当下文化生态最深层次的思考。我一直觉得,在商业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能够坚守住文化本身的价值,并让它蓬勃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众筹”这个模式,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回归本源、回归大众的选择。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那种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而是将主动权交给了热爱这些文化的人们。这本书,我猜测它一定是对这种模式的深度解构。它可能会不仅仅讲“如何众筹”,更会探讨“为什么众筹能够成功”,特别是“兴趣”和“信任”这两个核心要素的内在联系。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共同的兴趣而走到一起时,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有多么惊人。也许,书中会分析一些在文化领域非常成功的众筹案例,但不会仅仅停留在案例的堆砌,而是会挖掘出案例背后的共性,提炼出一些可迁移的经验。比如,它可能会讲解如何精准地找到你的目标受众,如何用最真诚的方式打动他们,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你的承诺成为他们信任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