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俗语图说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汪仲贤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806952610
字数:275000
页码:2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俗语图说》中的文字、图片是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形成的,对当时上海滩出现的一些俗语了详细的图文解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某些层面。
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语言环境,这些俗语解说文字中字、词、句,受文言文、白话、方言和外来语的影响,与现行的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很多俗语已经从社会生活中消失了,还有一部分俗语,至今还出现在人们口语甚至是书面语中。现出版本书,目的是为语言学、旧上海社会研究者提供参考。
为真实展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社会风貌、语言习惯、风俗状况等,本书基本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特色,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所甄别。
一条俗语,一幅漫画,说尽世间百态;
一则典故,一个场景,道出文字奥妙;
七大类别,图文双璧,疏理中国传统脉络;
百部巨著,气势恢弘,独创图典文化高峰。
本书原名《上海俗语图说》,由民国时期办报人汪仲贤撰文,画家许晓霞绘图,是一部通过语言来解读社会的通俗读物。它收录的226个俗语词条,都是晚清到民国期间形成的,老上海十里洋场的下层民众常使用的话语。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背景,融会贯通的演绎能力,发掘出这些俗语词汇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信息,并加以形象、生动、诙谐、风趣的解说。其中类似“揩油”、“瘪三”、“敲竹杠”、“拉皮条”、“拍马屁”、“三脚猫”等俗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演变成具有民间特色的全国通用语。
坦白说,《俗语图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本将俗语和图片简单罗列的书,但实际阅读后,我才发现它背后有着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更精妙的编排。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俗语的字面解释,更深入地挖掘了俗语背后的故事、文化背景以及其衍生的哲学思想。每一条俗语的讲解都仿佛在讲述一段历史,或者揭示一个生活真理。比如,我翻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一章,它不仅解释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还穿插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祸福相依的深刻感悟,这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而且,这本书在选取俗语时也很有讲究,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比较生僻但同样富有哲理的,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图画的运用也并非简单的图解,而是与文字的意境相得益彰,有时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解读,它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俗语,也让我更加珍视和敬畏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这本《俗语图说》,怎么说呢,感觉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不是那种卖弄学问、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它的优点在于,将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俗语,用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案例选择和图画风格上的独到之处。很多俗语的解释都配上了具体的、 relatable 的生活场景,让人一看就懂,比如“胸有成竹”那一节,图上描绘的是一个人在专心致致地画竹,神态专注,旁边还有一些已经画好的竹子,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胸有成竹”不仅仅是心中有计划,更包含着一种积累和熟练的过程。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种过于写实或者过于抽象的,而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俗语的精髓,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就能勾勒出其中的意境。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呈现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有吸引力,他们可能对传统的文化典籍不太感冒,但通过这样有趣的方式,就能轻松地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俗语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发现和乐趣的旅程。
评分这本《俗语图说》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语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光听名字或者看文字描述,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不够直观。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每一条俗语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色彩鲜明,构图巧妙,生动地再现了俗语产生的背景和具体情境。比如,我翻到“画蛇添足”那一页,那幅图简直太形象了,一条蜿蜒的蛇,旁边却放着一个酒杯,还有一个正拿着“足”在旁边比划的人,看着就让人忍俊不禁,也瞬间明白了这句俗语的含义,比单纯看文字理解要深刻得多。而且,书里的俗语涵盖的范围也很广,有关于为人处世的,有关于生活经验的,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我甚至会根据图画去猜测俗语的意思,然后再去对照文字解释,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也加深了我的记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充满趣味的文化读物,我常常会随手翻开一页,然后沉浸在其中,享受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乐趣。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俗语非常感兴趣,总觉得这些简洁的语句里蕴含着大智慧。这本《俗语图说》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抽象的俗语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变得具体可感。我记得我翻到“螳臂当车”那一页,书上的图画就特别生动,一只小小的螳螂挥舞着前肢,挡在一辆巨大的战车前面,那种渺小与庞大的对比,简直让人一眼就能领会到这句俗语的讽刺意味和它的含义。而且,书里的图画风格非常多样,有的写实,有的写意,但都紧紧围绕着俗语的内涵,不会喧宾夺主,反而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强化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解释俗语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会延伸到俗语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甚至是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这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的智慧交流。我常常会在午后,泡上一杯茶,随手翻开这本书,然后在图画和文字的交织中,获得一种宁静而充实的阅读体验。
评分拿到《俗语图说》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用心”。我以前也读过一些解释俗语的书,但往往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将每一条俗语都视为一个独立的小故事,然后用精美的插画来讲述这个故事,非常有代入感。书中的图画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视角也很独特,有些图画甚至带有一点幽默感,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俗语的含义。比如,看到“井底之蛙”那一页,那只青蛙瞪着圆圆的眼睛,望着头顶那一小块天空,周围是深不见底的井壁,图画把那种局限和狭隘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本书的选材也非常有代表性,涵盖了从古至今,从生活经验到人生哲理的各种俗语,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在走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尤其喜欢书后附带的一些小练习,虽然我还没有认真做,但那也说明了作者希望读者能够主动去思考和运用这些俗语,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俗语,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处世智慧,而这本书,就是我开启这扇门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