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书系列 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6)
定价:89.00元
作者:冯天瑜 傅才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201028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我国“文化创新”这一重大课题,集中了数十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了“十二五”以来我国在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 文化、文化智库、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之一。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政策路径【课题组 执笔 傅才武 寇 垠】/001
一 “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整体态势/002
二 “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09
三 “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对策/012
Ⅱ 理论创新篇
2 文化时论三题【于 平】/016
3 大地、家园与文化建设【王列生】/029
4 当前我国文化智库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彭雷霆 齐超玉】/050
5 美国公众艺术参与人口调查的借鉴与启示【寇 垠 蔡武进】/061
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的新模式初探【余冬林】/071
Ⅲ 行业创新篇
7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政策研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079
8 公权力视域下的《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构想【龚 韵】/091
9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年度发展报告【王 磊 于千贺】/100
10 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刘玉普】/107
11 文化会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另类尝试【唐月民 万燕蓉】/116
12 “互联网 ”时代:文化产业发力移动端的资本红利探析【张胜冰 臧金英】/128
13 关于推进我国剧院行业改革发展的思考【潘 炜 陈 庚】/141
14 乡村旅游发展的众创时代【孙 超 钟 晟】/154
15 “互联网 ”重塑营销新生态【田 卉】/164
Ⅳ 案例篇
16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李怀宇】/183
17 从名园到名校
——清华早期校园景观形成及其特征【刘亦师 王玉英 连彦青】/197
18 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特殊高校历史建筑
——浅谈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利用问题【曹裕强 唐朝秀 陈 荣】/221
19 全域旅游视域下景镇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以陕西省法门镇为例【任晓蕾 钟 晟】/233
Abstract/248
Contents/250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如果说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文化趋势的书籍,那么《皮书系列 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6)》则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一种基于数据和深度分析的“内观”。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充满感性的色彩,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理性的审视。报告中对2016年中国文化创新领域的宏观判断和微观洞察,让我受益匪浅。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在探讨文化创新时,并未回避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同质化竞争、以及技术伦理等问题。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报告的论断更显成熟和可靠。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报告中提出的某个观点,并将其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进行对照。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导师,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翔实的案例,引导你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创新生态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所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近期我读到过最能激发思考的一本!翻开《皮书系列 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6)》,首先被它宏大的视角和扎实的资料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深感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但具体有哪些力量在驱动,又将走向何方,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这片迷雾。报告中对2016年中国文化创新现状的梳理,简直像是在为我描绘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现象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到传统文化的活化,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互联网+”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日常的文化消费习惯,也看到了文化创新在技术赋能下的无限可能。书中提到的案例也都很接地气,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实践,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读完之后,我对中国文化创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智力获得。
评分这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时代印记”。《皮书系列 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6)》如同一本厚重的年鉴,忠实地记录了2016年中国文化创新领域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对国家文化政策和发展导向比较关注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答案,也对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报告不仅关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对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梳理,这体现了报告的全面性和包容性。书中提到的很多文化现象,现在回过头来看,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例如,报告中对当时新兴的文化业态的分析,如今看来,很多都已成为主流。这种前瞻性和洞察力,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和解读。我非常赞赏报告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它避免了主观臆断,而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推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并预见未来。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为精细的“切片”,让我们能够窥见2016年中国文化创新的肌理。不同于一些泛泛而谈的文化评论,这份《皮书》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专业性。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案例研究,都为理解中国文化创新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文化创新要素的系统性解读,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领域,而是将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多个维度纳入考量,从而勾勒出文化创新所处的宏观环境。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中找到自己曾经的疑问的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思考。比如,报告中对于文化创新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文化产业的视角。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为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你反复琢磨、受益匪浅的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将“创新”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语境中。读《皮书系列 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6)》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文化博览会,而这本书就是这场博览会的导览手册。报告不仅仅是关于“新”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更深入地探讨了“新”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生长并产生影响的。它对不同文化形态的创新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解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到新兴的艺术形式,再到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对于文化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文化独特性等问题,也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这使得报告的观点更加客观和全面。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性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创新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