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學術報告2010

上海學術報告20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正來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學術報告
  • 2010
  • 研究
  • 報告
  • 社會科學
  • 經濟
  • 文化
  • 教育
  • 城市發展
  • 政策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00664
商品編碼:2976020418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10-2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上海學術報告2010

定價:80.00元

售價:54.4元,便宜25.6元,摺扣68

作者:鄧正來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10-21

ISBN:9787208100664

字數

頁碼:2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1.1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上海學術報告2010》是由上海市社聯組織編寫的對2010年上海市整個學術狀況的研究報告。該書本著學術開放、學術獨創、學術為本的原則,由滬外、本地及海外的學者對2010年上海的學者和學術成果進行迴顧和點評,反映瞭上海學術的全貌。

目錄

學術評議與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上海學術報告》序(秦紹德)
“知識團結”與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上海學術報告》(2010)序言(鄧正來)
一、學者評議上海學術
1.國外學者評議上海學術
王德威 王 斑 文貫中 Gustaaf Geeraerts Thaeodore Huters
Graham Murdock Philippe Sehmitter王國斌Paul G.Pickowicz
BenjamiA.Elman
2.滬外學者評議上海學術
方流芳 何懷宏 陳韜文 陳嘉明 張曙光 吳 炫 楊 龍
張小勁 宋新寜 周曉虹 張星久 顧 肅
3.滬上學者評議上海學術
黃仁偉 林尚立 陳傢琪 瀋誌華 鄭少華 孫笑俠 李嚮平
商紅日 李維森劉 康 瀋丁立
二、上海市2010年社科統計基本數據
三、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2005-2009年研究概況評析——基於CSSCI數據
蘇新寜鄧三鴻
四、上海2010年度學者推介
1.學者
袁恩楨章培恒裘锡圭
2.中年學者
田國強 劉 康 許紀霖 孫周興 楊國榮 陳思和 何勤華
林尚立黃仁偉 蕭功秦
3.青年學者
萬 勇 文 軍 劉誌榮 陸 銘 蘇長和 宋麗娟 羅培新
徐英瑾瞿駿
附錄:中年學者代錶作
破除中國模式迷思堅持市場導嚮改革
——中國下一步改革的關鍵在於職能的兩個根本轉變
田國強 夏紀軍 陳旭東
詩化革命——齊澤剋對毛與中國的誤讀
劉 康
大我的消解——現代中國個人主義思潮的變遷
許紀霖
非推論的思想還能叫哲學嗎?
——海德格爾與後哲學的思想前景
孫周興
論意義世界
楊國榮
試論“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鋒性
陳思和
法學形態考——“中國古代無法學論”質疑
何勤華
建構民主的政治邏輯——從馬剋思的民主理論齣發
林尚立
地緣理論演變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
黃仁偉
中國百年的六次政治選擇——從清末新政到鄧新政
蕭功秦
五、上海2010年度部分學術會議報道
1.“東亞地域變化指標的醫學衛生學資料”研討會
2.“爭論中的多邊主義:亞洲尋求共識”國際會議
3.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
4.中德人口問題論壇——城市與人口
5.上海論壇2010:“經濟全球化與亞洲的選擇:反思·復蘇·重構”(Economic Globalizatioand the Choice 0f Asia:Reflect,Recover,Restructure)
6.全球化視野·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
7.2010年度長三角人類學會議之“'生存性智慧':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學術研討會”
8.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經濟學學部2010年工作會議暨世博會·長三角與中國經濟發展研討會
9.中國非洲史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暨非洲經濟發展與中非經貿關係研討會
10.“可持續城市化與2049年的全球城市:上海與紐約”國際論壇
11.第二屆“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發展年會”之“閤法性與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12.“多學科背景下的社會轉型”暑期學校
13.華理EMBA“2010中國企業創新管理”高峰論壇
14.201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論壇
15.東方講壇·中總香港高峰論壇
16.“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
17.第五屆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
18.第九屆全國外交學學科建設暨“中國外交體製、運作創新與中國外交研究創新”研討會
19.2010年海峽兩岸經貿法律研討會
20.“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理論座談會
21.“滬颱兩地計量經濟理論與方法應用學術研討會”
22.英國法庭質證規則模擬演示與製度比較國際研討會
23.“知識社會的齣現:新的現代性?”中法學術研討會
24.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5.“復旦大學法語國傢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法語一通往成功的語言”國際論壇
26.2010年亞洲競爭法論壇
27.2010第四屆全球傳播論壇
28.“2010年經濟、社會形勢與2011年政策分析”座談會
29.“人格權的法律保護:曆史基礎、當代發展和挑戰”國際研討會
30.“百年中國議會:曆史變遷與現實啓迪”學術研討會
31.第三屆中歐文化對話會議
32.首屆中法高等教育論壇
33.世博會與都市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34.第三屆上海經濟倫理國際研討會
35.“前現代世界中的亞洲:印度、中國、日本、朝鮮與歐洲的思想史”
36.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
37.“城鄉統籌與經濟社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38.SISI/KMI國際論壇——2011年世界海運市場熱點與展望
39.2010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論壇之貿易便利化論壇
40.紀念費孝通誕辰100周年暨費孝通學術思想研討會
41.生命法國際比較研討會暨第四屆法中生命法大會
42.第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43.第五屆漢語方言語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44.“中國戲劇與中國電影互動發展”學術研討會
45.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經濟·管理學科專場
46.中國經濟國際學術會議(Conference oChinese Economy)
47.宗教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宗教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
48.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
49.“中國社會科學走嚮世界”學術論壇
50.“以色列·中東·中國”的以色列研究學術研討會
六、上海2010年度部分學術機構研究概況
1.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2010年度發展報告
2.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剋思主義研究中心
3.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2010年度學術報告
4.2010年冷戰國際史研究在上海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上海學術報告2010:洞見城市發展的澎湃動力與未來脈絡 《上海學術報告2010》並非一本故事書,它更像是一份凝聚瞭眾多專傢學者智慧結晶的深度剖析,描繪著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在2010年這一特殊節點上的發展圖景、麵臨的挑戰以及前瞻性的思考。本書聚焦於上海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環境等多個維度的宏觀與微觀層麵,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呈現瞭一幅全麵、深刻、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發展畫像。 宏觀視角下的上海:經濟引擎的再提速與區域聯動的新格局 2010年,上海正處於世博會的曆史性時刻,這場全球盛會不僅展示瞭城市的魅力,更激發瞭其內在的巨大潛能。本書的開篇部分,便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對上海在後世博時代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瞭深入探討。專傢們分析瞭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其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服務業的優勢,以及如何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背景下,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報告重點關注瞭上海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以及如何通過産業升級和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與此同時,《上海學術報告2010》也深入剖析瞭上海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和戰略。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上海如何與周邊地區形成更緊密的閤作與協同,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是本書探討的重要議題。報告詳細分析瞭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産業分工的優化配置、公共服務的共享以及人纔流動的便捷化等關鍵要素,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瞭寶貴的理論參考和實踐建議。 微觀觀察下的城市肌理:創新創業的土壤與人纔匯聚的磁場 除瞭宏觀層麵的戰略布局,本書更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細緻地描繪瞭上海在微觀層麵上的創新活力與人纔生態。報告對2010年上海的科技創新環境進行瞭全麵掃描,從基礎研究的投入與突破,到應用技術的發展與轉化,再到高新技術産業的培育與壯大,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專傢們考察瞭張江高科技園區等創新高地的發展狀況,分析瞭科技型中小企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政府在引導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方麵所做的努力。 人纔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本書中占據瞭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探討瞭上海在吸引、留住和培養各類優秀人纔方麵的策略,包括引進海外高層次人纔的政策措施,鼓勵本土人纔創新創業的機製,以及優化人纔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等方麵的實踐。通過對不同領域人纔需求的分析,本書揭示瞭上海如何構建一個充滿活力、開放包容的人纔匯聚磁場,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社會變遷中的挑戰與機遇:民生福祉的提升與城市治理的現代化 《上海學術報告2010》並未迴避城市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對社會變遷中的突齣問題進行瞭深入剖析。報告關注瞭上海在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收入分配差距、住房壓力等民生領域麵臨的現實問題,並從政策層麵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專傢們探討瞭如何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社會保障體係,如何緩解城市發展的“陣痛”,以及如何提升全體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城市治理方麵,本書呈現瞭上海在推進精細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加強社會治安、優化城市規劃等方麵的探索與實踐。報告分析瞭在信息化時代,如何運用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技術手段,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時,也關注瞭基層治理的創新,以及如何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構建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文化繁榮與生態文明:傳承與創新的交織,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生態是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上海學術報告2010》對上海的文化發展進行瞭多維度的審視。報告探討瞭上海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如何吸收藉鑒世界各地的先進文化,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派文化。從文化産業的發展,到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再到文化創意領域的創新,本書呈現瞭上海在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道路上的努力。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衡量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標尺,在報告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專傢們分析瞭上海在環境保護、能源節約、綠色交通、可持續消費等方麵的成就與不足。報告重點關注瞭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環境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如何構建低碳、宜居的城市生態係統。通過對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等挑戰的深入研究,本書強調瞭建設生態文明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科技前沿與未來展望:迎接挑戰,塑造更美好的城市明天 2010年,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上海也積極擁抱科技前沿,探索其在城市發展中的應用。《上海學術報告2010》對一些新興科技領域,如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在上海的發展進行瞭前瞻性分析,探討瞭這些技術如何驅動産業升級,如何改善民生,以及如何重塑城市的麵貌。 本書的最後一章,往往是對上海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在對當前發展狀況進行全麵梳理的基礎上,專傢們提齣瞭對未來上海發展方嚮的建議和預測。這可能包括對上海在全球城市體係中地位的設想,對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對社會公平與和諧的持續追求,以及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報告旨在為上海未來的發展提供清晰的指引,激發更多的思考與實踐,共同塑造一個更加繁榮、宜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未來上海。 總而言之,《上海學術報告2010》是一部內容豐富、視角多元、論證嚴謹的學術著作。它不是對某個單一主題的淺嘗輒止,而是試圖通過對上海在2010年這一關鍵時期的全景式掃描,揭示這座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可能性。閱讀本書,就如同翻開瞭一本關於城市發展、時代變遷以及人類智慧結晶的百科全書,它為理解上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供瞭深刻的洞見和寶貴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拿到這本《上海學術報告2010》,說實話,並沒有立刻被封麵設計所吸引。它顯得有些樸實,甚至可以說是中規中矩,沒有那些花哨的插畫或醒目的字體來營造所謂的“學術感”。然而,正是這種低調,反而讓我對內容本身産生瞭更多的好奇。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知識,往往藏在那些不事張揚的外錶之下。翻開書頁,我並沒有看到諸如“名傢推薦”、“權威解讀”之類的煽情文字,而是直接進入瞭正文。我開始快速瀏覽目錄,試圖從中勾勒齣這本書的整體脈絡。從標題來看,它似乎涵蓋瞭上海在2010年這一特定年份所湧現齣的諸多學術研究成果。這種“報告”形式的書籍,我之前接觸不多,大多是零散的文章集錦,所以我對這本書能否形成一個連貫而有深度的整體錶示觀望。當然,作為一名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期待能從中窺見一些宏觀的趨勢,或是發現一些我未曾留意過的細枝末節。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反映城市創新活力、文化底蘊以及社會進步的議題,畢竟,一個城市的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數字的堆砌,更在於其內在的精神內核。

評分

我帶著一種略顯挑剔的心態開始閱讀《上海學術報告2010》的第一個章節。起初,我有些擔心它會充斥著枯燥的數據和晦澀的理論,畢竟“學術報告”四個字,有時候會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齣乎意料的是,作者(或者說編者,我尚未完全區分)的行文風格相當流暢,甚至不乏一些生動的案例和引人入勝的細節。它並沒有一股腦地將信息傾倒給我,而是像一位耐心細緻的嚮導,一步步地引導我走進上海的學術世界。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的部分,裏麵詳細闡述瞭上海在綠色建築、公共交通優化以及生態保護方麵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我曾經在一些新聞報道中零星地瞭解過這些內容,但這本書顯然提供瞭更深入的分析,包括瞭背後的決策邏輯、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坦誠地指齣瞭現有體係中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空間。這種批判性的視角,恰恰是我在許多同類書籍中很難找到的,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嚴謹性多瞭幾分信任。

評分

此刻,當我閤上《上海學術報告2010》,心中湧現的是一種復雜而又充實的情感。它像一本精心釀製的陳釀,初嘗之下可能並不驚艷,但隨著品味的時間拉長,其醇厚和迴甘便逐漸顯現。這本書並沒有試圖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或者灌輸某種特定的觀點,而是像一個開放的平颱,邀請我參與到對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思考之中。我尤其被其中對於曆史文化傳承與現代城市建設之間關係的探討所打動。作者並沒有將這兩者視為對立麵,而是嘗試去尋找它們之間的張力與融閤點,並提齣瞭一些頗具建設性的建議。我發現,書中很多觀點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與現實中的上海發展緊密相連,甚至觸及瞭一些我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變化。這種將學術研究與現實生活巧妙銜接的能力,是這本書最令我贊賞的地方。它讓我意識到,學術報告並非隻屬於象牙塔裏的學者,而可以成為連接知識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評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上海學術報告2010》逐漸展現齣其作為一個“報告”應有的係統性和前瞻性。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對上海在2010年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的一次全麵梳理和評估,並從中預示著未來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城市人纔引進和培養政策的分析。作者不僅羅列瞭相關的政策條文,更重要的是,他嘗試去解讀這些政策背後的意圖,分析它們對吸引高端人纔、留住創新創業者所起到的實際作用。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一些統計數據,但這些數據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論述之中,用以支撐觀點,使論證更加有力。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在討論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方麵,作者並沒有泛泛而談,而是選取瞭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社區服務模式的創新、基層民主的實踐等,並對這些案例的成效和經驗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讓原本可能顯得宏大的主題變得具體可感,也更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評分

讀到《上海學術報告2010》的中後段,我開始感覺到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簡單的信息羅列。它更像是一個觀察上海這座城市發展脈絡的顯微鏡,將許多平時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細微之處放大,並進行深入剖析。例如,關於文化創意産業的部分,我不僅看到瞭産業規模的增長,更看到瞭作者對背後驅動力、創新模式以及人纔培養等方麵的深入探討。我發現,書中穿插瞭一些對具體項目、藝術展覽、甚至是一些小眾文化現象的分析,這讓我感覺非常接地氣,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學術概念。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科技創新時,並沒有僅僅聚焦於“高精尖”的技術,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技術如何滲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如何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種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的結閤,讓整本書讀起來不那麼冰冷,反而充滿溫度。我甚至從中獲得瞭一些啓發,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模式,以及它們與整個城市發展趨勢的聯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