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上海学术报告2010
定价:80.00元
售价:54.4元,便宜25.6元,折扣68
作者:邓正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21
ISBN:9787208100664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1.180kg
《上海学术报告2010》是由上海市社联组织编写的对2010年上海市整个学术状况的研究报告。该书本着学术开放、学术独创、学术为本的原则,由沪外、本地及海外的学者对2010年上海的学者和学术成果进行回顾和点评,反映了上海学术的全貌。
学术评议与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上海学术报告》序(秦绍德)
“知识团结”与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上海学术报告》(2010)序言(邓正来)
一、学者评议上海学术
1.国外学者评议上海学术
王德威 王 斑 文贯中 Gustaaf Geeraerts Thaeodore Huters
Graham Murdock Philippe Sehmitter王国斌Paul G.Pickowicz
BenjamiA.Elman
2.沪外学者评议上海学术
方流芳 何怀宏 陈韬文 陈嘉明 张曙光 吴 炫 杨 龙
张小劲 宋新宁 周晓虹 张星久 顾 肃
3.沪上学者评议上海学术
黄仁伟 林尚立 陈家琪 沈志华 郑少华 孙笑侠 李向平
商红日 李维森刘 康 沈丁立
二、上海市2010年社科统计基本数据
三、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2005-2009年研究概况评析——基于CSSCI数据
苏新宁邓三鸿
四、上海2010年度学者推介
1.学者
袁恩桢章培恒裘锡圭
2.中年学者
田国强 刘 康 许纪霖 孙周兴 杨国荣 陈思和 何勤华
林尚立黄仁伟 萧功秦
3.青年学者
万 勇 文 军 刘志荣 陆 铭 苏长和 宋丽娟 罗培新
徐英瑾瞿骏
附录:中年学者代表作
破除中国模式迷思坚持市场导向改革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职能的两个根本转变
田国强 夏纪军 陈旭东
诗化革命——齐泽克对毛与中国的误读
刘 康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许纪霖
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
——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
孙周兴
论意义世界
杨国荣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陈思和
法学形态考——“中国古代无法学论”质疑
何勤华
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
林尚立
地缘理论演变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黄仁伟
中国百年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邓新政
萧功秦
五、上海2010年度部分学术会议报道
1.“东亚地域变化指标的医学卫生学资料”研讨会
2.“争论中的多边主义:亚洲寻求共识”国际会议
3.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国际学术研讨会
4.中德人口问题论坛——城市与人口
5.上海论坛2010:“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反思·复苏·重构”(Economic Globalizatioand the Choice 0f Asia:Reflect,Recover,Restructure)
6.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
7.2010年度长三角人类学会议之“'生存性智慧':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学术研讨会”
8.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学部2010年工作会议暨世博会·长三角与中国经济发展研讨会
9.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非洲经济发展与中非经贸关系研讨会
10.“可持续城市化与2049年的全球城市:上海与纽约”国际论坛
11.第二届“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年会”之“合法性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12.“多学科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暑期学校
13.华理EMBA“2010中国企业创新管理”高峰论坛
14.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
15.东方讲坛·中总香港高峰论坛
16.“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
17.第五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
18.第九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暨“中国外交体制、运作创新与中国外交研究创新”研讨会
19.2010年海峡两岸经贸法律研讨会
20.“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理论座谈会
21.“沪台两地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应用学术研讨会”
22.英国法庭质证规则模拟演示与制度比较国际研讨会
23.“知识社会的出现:新的现代性?”中法学术研讨会
24.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5.“复旦大学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法语一通往成功的语言”国际论坛
26.2010年亚洲竞争法论坛
27.2010第四届全球传播论坛
28.“2010年经济、社会形势与2011年政策分析”座谈会
29.“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历史基础、当代发展和挑战”国际研讨会
30.“百年中国议会:历史变迁与现实启迪”学术研讨会
31.第三届中欧文化对话会议
32.首届中法高等教育论坛
33.世博会与都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34.第三届上海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
35.“前现代世界中的亚洲: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与欧洲的思想史”
36.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37.“城乡统筹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38.SISI/KMI国际论坛——2011年世界海运市场热点与展望
39.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论坛之贸易便利化论坛
40.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
41.生命法国际比较研讨会暨第四届法中生命法大会
42.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43.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
44.“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学术研讨会
45.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经济·管理学科专场
46.中国经济国际学术会议(Conference oChinese Economy)
47.宗教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宗教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
48.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
49.“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学术论坛
50.“以色列·中东·中国”的以色列研究学术研讨会
六、上海2010年度部分学术机构研究概况
1.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10年度发展报告
2.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3.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2010年度学术报告
4.2010年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上海
随着阅读的深入,《上海学术报告2010》逐渐展现出其作为一个“报告”应有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上海在2010年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评估,并从中预示着未来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城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的分析。作者不仅罗列了相关的政策条文,更重要的是,他尝试去解读这些政策背后的意图,分析它们对吸引高端人才、留住创新创业者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一些统计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论述之中,用以支撑观点,使论证更加有力。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讨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社区服务模式的创新、基层民主的实践等,并对这些案例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让原本可能显得宏大的主题变得具体可感,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此刻,当我合上《上海学术报告2010》,心中涌现的是一种复杂而又充实的情感。它像一本精心酿制的陈酿,初尝之下可能并不惊艳,但随着品味的时间拉长,其醇厚和回甘便逐渐显现。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或者灌输某种特定的观点,而是像一个开放的平台,邀请我参与到对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思考之中。我尤其被其中对于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探讨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将这两者视为对立面,而是尝试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张力与融合点,并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建议。我发现,书中很多观点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现实中的上海发展紧密相连,甚至触及了一些我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变化。这种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巧妙衔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令我赞赏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学术报告并非只属于象牙塔里的学者,而可以成为连接知识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评分我带着一种略显挑剔的心态开始阅读《上海学术报告2010》的第一个章节。起初,我有些担心它会充斥着枯燥的数据和晦涩的理论,毕竟“学术报告”四个字,有时候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或者说编者,我尚未完全区分)的行文风格相当流畅,甚至不乏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细节。它并没有一股脑地将信息倾倒给我,而是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一步步地引导我走进上海的学术世界。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部分,里面详细阐述了上海在绿色建筑、公共交通优化以及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我曾经在一些新闻报道中零星地了解过这些内容,但这本书显然提供了更深入的分析,包括了背后的决策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指出了现有体系中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空间。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恰恰是我在许多同类书籍中很难找到的,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多了几分信任。
评分读到《上海学术报告2010》的中后段,我开始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信息罗列。它更像是一个观察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脉络的显微镜,将许多平时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细微之处放大,并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部分,我不仅看到了产业规模的增长,更看到了作者对背后驱动力、创新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我发现,书中穿插了一些对具体项目、艺术展览、甚至是一些小众文化现象的分析,这让我感觉非常接地气,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学术概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科技创新时,并没有仅仅聚焦于“高精尖”的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如何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如何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这种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让整本书读起来不那么冰冷,反而充满温度。我甚至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模式,以及它们与整个城市发展趋势的联系。
评分初拿到这本《上海学术报告2010》,说实话,并没有立刻被封面设计所吸引。它显得有些朴实,甚至可以说是中规中矩,没有那些花哨的插画或醒目的字体来营造所谓的“学术感”。然而,正是这种低调,反而让我对内容本身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知识,往往藏在那些不事张扬的外表之下。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看到诸如“名家推荐”、“权威解读”之类的煽情文字,而是直接进入了正文。我开始快速浏览目录,试图从中勾勒出这本书的整体脉络。从标题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上海在2010年这一特定年份所涌现出的诸多学术研究成果。这种“报告”形式的书籍,我之前接触不多,大多是零散的文章集锦,所以我对这本书能否形成一个连贯而有深度的整体表示观望。当然,作为一名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期待能从中窥见一些宏观的趋势,或是发现一些我未曾留意过的细枝末节。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城市创新活力、文化底蕴以及社会进步的议题,毕竟,一个城市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堆砌,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内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