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

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卫东 著
图书标签:
  • 跨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国际关系
  • 比较文化
  • 文化交流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2016年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5095
商品编码:297643699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

定价:79.00元

作者:曹卫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97950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依托该校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该集刊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本刊常设“经典论绎”、“经典导读”、“异邦视野”、“文论前沿”和“新著揽英”等栏目。力求每辑聚焦一个领域,烘托一个主题,突出中国问题意识、中国解决方法和中国学理构建。

内容提要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书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目录


经典论绎·
孟德斯鸠与普遍历史【刘小枫】
登梯观美与游心闻道——探寻智慧人生的两条路径【王柯平】
希腊公民、城邦和古希腊悲剧——基于历史人类学的考察【兰善兴】
以教养和:柏拉图与孔子的和谐观比较【本尼特兹(Rick Benitez )】
亲希腊主义和反犹主义——阿诺德和他的德国模型【高斯曼(Lionel Gossman)】
现代人文教育中阿波罗的
  ——阿诺德、白璧德和瑞恰慈文学思想论略(上)【斯潘诺斯(William Spanos)】

·异邦视野·
从边缘到中心——媵妾们的文学志业【方秀洁(Grace S.Fong)】
《圣经》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以《诗篇》为例【高利克(Marián Gálik)】

·文论前沿·
方法有限与哀悼理论——从新批评到新生命论【李博雷特(Jeffrey S.Librett)】

·新著揽英·
批判的人文主义(等5则)【孙立武 等】

·本刊特稿·
“一带一路”与日本——以中日文化交流为中心【孟庆枢】

《跨文化研究》稿约

作者介绍


曹卫东,男,1968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青云仪器厂劳动锻炼。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07月至2012年09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2012年09月至2014年11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4年11月20日,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主要社会: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术委员等。

文摘


序言



《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图书简介 概述 《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并非一本孤立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套精选的、聚焦于2016年度跨文化研究领域前沿成果的论文集。它凝聚了当年全球学者在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体系互动、交融、冲突与演变过程中所进行的深度探索和理论创新。本书辑选的论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元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以审视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个体、群体、国家乃至全球层面在跨文化互动中所展现出的复杂动态。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从微观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跨文化适应过程,到宏观的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跨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影响,再到特定领域如跨文化教育、跨文化管理、跨文化艺术、跨文化旅游等。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本书力求揭示文化差异如何塑造人类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构建理解、共识与合作。 核心议题与研究视角 《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所收录的论文,聚焦于2016年及前后一段时间内,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这些议题反映了当时学界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变迁与互动的关注重点。 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与策略: 本辑中的部分文章深入探讨了在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进行有效沟通所面临的挑战。研究者们分析了语言障碍、非语言沟通差异、价值观冲突以及权力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实用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情境意识的培养、刻板印象的识别与克服、同理心的运用以及冲突管理的技巧。这些研究不仅对跨国企业、外交官、国际组织成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普通公民在全球化社会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的动态演变: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跨文化适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辑收录的论文考察了个人在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过程。研究者们关注了适应模式(如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文化距离、社会支持、个体特质等在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更进一步,许多研究探讨了在跨文化互动中,个体身份认同如何受到挑战、重塑和协商。例如,移民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融入新社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建构一种既包含原有文化特质,又适应新环境的混合型身份。 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抵抗: 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强势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本辑中的部分研究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即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产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以及这种扩张对本土文化的潜在侵蚀。然而,研究者们并非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他们也关注了“文化抵抗”的多样化形式,包括本土文化创新、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改造、以及新兴文化力量的崛起。这些研究揭示了文化互动并非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充满了协商、适应与再创造的复杂过程。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是传播和塑造文化的重要媒介。本书收录的论文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的跨文化教育体系。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培训、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等方面。研究者们关注了如何通过教育打破文化隔阂,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如何在教育环境中处理文化冲突和促进文化交流。 跨文化管理与跨国企业: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跨文化管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本辑中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风格、组织文化、领导力模式以及员工激励机制的差异。文章探讨了跨国企业如何有效整合不同文化的优势,制定适应当地市场和文化的战略,以及如何处理跨文化团队的协作与冲突。这些研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应对跨文化挑战的实践性洞察。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 本辑中的一些研究聚焦于文化多样性在社会层面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者们探讨了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理解、尊重与合作,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差异、减少歧视和冲突的社会环境。这涉及了社会政策的制定、社区建设、媒体的角色以及公民社会的作用。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丰富议题的覆盖,更在于其所采用的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在理论上的不断创新。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大量文章采用了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田野调查等,通过收集一手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或揭示新的现象。丰富的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群体,使得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借鉴意义。 理论框架的拓展与融合: 研究者们在借鉴和发展现有跨文化研究理论(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爱德华·霍尔的沟通理论、阿尔曼的文化适应模型等)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例如,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后殖民主义、批判性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理论等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为理解文化权力关系和弱势群体的文化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 跨学科的视野: 跨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本辑收录的论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现象。 目标读者 《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学术研究者与学生: 对于在跨文化研究、国际关系、国际商务、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而言,本书是了解当前研究前沿、获取丰富案例和理论参考的重要文献。 跨国企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任何在全球化环境中开展业务的组织和个人,都将从本书中获得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市场、消费者、员工以及合作伙伴的深刻洞见,从而提升跨文化管理和商务谈判的能力。 外交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与政策制定者: 对于从事国际事务、需要处理国际关系和制定跨文化政策的专业人士,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理解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 教育工作者与国际教育机构: 本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关于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他们设计和实施更有效的跨文化教学项目,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对跨文化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任何对全球化进程、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理解抱有兴趣的公众,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引人入胜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 总结 《跨文化研究 总辑(2016年辑)》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学术记录,更是开启跨文化理解之门的钥匙。它以2016年度的视角,汇集了当时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最为前沿、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本书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入的分析、多样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理论创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和理解全球文化互动复杂性的权威平台。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日益紧密联系的地球村中,理解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促进跨文化对话与合作,是构建一个和平、繁荣与包容的世界的关键所在。它鼓励我们跳出自身文化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和学习其他文化,从而丰富我们自身的认知,并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文化融合的画面。我想象着书中可能详尽地描绘不同文化群体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相互学习、借鉴,又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融入自身传统,最终演变出新的文化形态。我对于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交流事件,例如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对话,或者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区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都充满了好奇。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来揭示这些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是否会深入探讨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翻译在跨越文化鸿沟中的关键地位?我同样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一些关于文化认同的议题,例如在全球化浪潮下,年轻一代如何在全球流行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以及文化同质化是否会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重温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绝佳机会。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跨文化研究是理解当代世界运作逻辑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体系中的空白。从封面和书名来看,它似乎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试图提炼出跨文化互动的深层机制和理论框架。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如何影响商务谈判、国际关系以及跨国企业管理。例如,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决策方式上的不同,或者时间观念的差异(单线时间与多线时间)如何在项目管理中产生阻碍。此外,我还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并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掌握跨越文化障碍的智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本书的名字带给我的希望,是它能够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论,指导读者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游历自如,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

评分

对于《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这样一本汇集研究成果的书籍,我首先关注的是其学术严谨性和研究的深度。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会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甚至是跨学科的视角,来解读跨文化现象。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比较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研究跨文化教育时,它是否会探讨不同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在讨论跨文化传播时,它是否会分析不同媒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社会动因。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学术前沿对话的邀请,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审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

评分

这本《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无疑是一次深入探索全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精彩旅程。翻阅目录,我立刻被那些引人入胜的专题所吸引,仿佛能窥见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视野,预示着一场对多元文化景观的系统梳理。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呈现关于地域文化差异的细腻描摹,例如东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非洲文化在后殖民时代的自我重塑,以及拉丁美洲文化如何融合原住民、欧洲和非洲的元素,形成其独特的韵味。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比如文化霸权的潜在影响,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如何在其文化身份认同中寻求平衡。对于语言、宗教、习俗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也充满了期待,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文化的肌理,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得跨文化研究充满趣味和挑战。我坚信,这本书定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世界的新视角,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位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跨文化研究总辑(2016年辑)》这个书名,立刻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次精彩的旅行,带我领略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民族的社会习俗、节日庆典、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例如,是否会详细介绍日本的茶道文化,其背后蕴含的“和、敬、清、寂”的精神;又或者,是否会带领我们走进印度,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文化在人际交往模式上的差异,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言不讳被视为真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需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欣赏人类文明的多元之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