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映像 9787210085065

陶渊明的映像 97872100850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国富 著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田园诗
  • 隐逸
  • 文学史
  • 诗歌
  • 魏晋风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评论
  • 人生哲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5065
商品编码:297645116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陶渊明的映像 作者 吴国富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0085065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289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陶渊明的映像/庐山文化研究丛书》从接受学的视角,对历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陶渊明形象、故里及其作品价值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还原陶渊明被认识、认可和推崇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吴国富(1966-),江西武宁人,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著有《论陶渊明的中和》等著作多种。

   目录
前言
章 误遭解构的渊明形象
节 猥琐的形象:源于相互矛盾的评判
第二节 仁心而义路:基于一元标准的结论
第三节 鄙俗之讥:源于畸形的脱俗观
第四节 不贪为宝:取法陶潜的为政观

第二章 无法颠覆的平淡自然
节 渊明蒙尘:一个虚构的命题
第二节 平淡自然:基于事实的映像
第三节 醉石传说:合理适度的虚构

第三章 由“柴桑彭泽”衍生的文化符号
节 柴桑:地理位置的迷失
第二节 柴桑:文化形态的复活
第三节 游移不定的彭泽旧县
第四节 高风千古的诗意彭泽

第四章 “始家宜丰”隐含的传说故事
节 被传说“吞噬”的秀溪陶氏之祖
第二节 被传说“吞噬”的效陶之人刘涣
第三节 始家宜丰:“传说”成为“文献”
第四节 安成太守:“塑造”成为“历史”
第五节 由五子年龄论及陶渊明早期仕宦

第五章 桃花源的种种映像
节 桃花源的原型:实证产生的映像
第二节 落后的桃花源:偏执催生的映像
第三节 园林中的桃源:生机无限的映像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陶渊明的映像/庐山文化研究丛书》:
  “栗里醉石”说、“鹿子坂”说、“玉京山”说的先后出现,标志着陶渊明故居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些说法,可能都带有的真实的成分,但它们都是在实存的柴桑故里迷失之后出现的说法。朱熹的“栗里”说,所指的栗里也不是颜真卿歌咏的栗里。也就是说,地理学意义上的柴桑故里,至此已经基本成为“虚无”;取而代之的是与陶渊明不可分割的文化符号:柴桑,它通常都有别于地理学上的柴桑,可以凭空想象,而且内涵丰富。例如陆游《春晚用对酒韵》:“吾今归哉复归哉,草堂正对湖山开。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又《春来食不继戏作》:“久卧穷阎困负薪,何妨扫尽太仓陈。瘦如饭颗吟诗面,饥似柴桑乞食身。”其中的柴桑,均代指陶渊明。几乎没有人再去关心地理学意义上的柴桑,而人们一提到柴桑便马上联想到陶渊明,这与六朝时代的“柴桑”迥然不同,由此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纵观清朝至于现代的陶渊明故里研究。
  ……

   序言




《陶渊明的映像》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 书号:9787210085065 内容简介: 《陶渊明的映像》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它试图深入陶渊明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人精神世界,通过多维度的解读,勾勒出这位“田园隐士”复杂而迷人的艺术形象。本书旨在呈现一个立体、丰满的陶渊明,超越历史的尘埃,触碰其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与独特思考。 全书围绕“映像”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寓意着作者试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捕捉陶渊明留给后世的精神印记,如同镜子般映照出他的人生选择、艺术追求以及深层的人格魅力。这并非直接复述史实,而是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精细梳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以及后世历代文人对他的解读与评价,层层剥茧,构建起一个层层递进的陶渊明形象。 第一部分: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到东晋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作者并非简单描绘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陶渊明身处的那个复杂政治环境,士族门阀的倾轧、权臣的跋扈、战乱的频仍,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人生选择的外部压力。在这个部分,我们不直接讲述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简单叙事,而是深入探讨他为何会在仕途与田园之间徘徊,他当时内心的道德困境、理想的破灭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作者将引述大量史料,但不会生硬地堆砌,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陶渊明所面临的抉择之不易。比如,他是否也曾有过雄心壮志,是否也曾试图在官场有所作为?他最终的选择,是一种妥协,还是一种坚守?这种挣扎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价值观?本书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呈现出陶渊明并非生来便“厌世”,而是在现实的淬炼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 第二部分:田园诗歌的意境与哲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耳熟能详的诗句,只是陶渊明田园诗歌海洋中的一朵浪花。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意境与哲思。作者将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情感倾注以及思想内涵。 我们将会看到,陶渊明的田园并非是简单的乡村风光描绘,而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那里的“鸡犬相闻”,不仅仅是宁静的乡村景象,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那里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景致,更体现了他对质朴、本真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剖析陶渊明诗歌中那份“悠然”背后的智慧。这种“悠然”并非懈怠,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一种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作者将结合陶渊明的个人经历,探讨他如何在这种“悠然”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如何在高压的现实中保持精神的独立。 第三部分:人格魅力的多棱镜 除了他的诗歌,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同样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对象。他是一位怎样的朋友?他如何看待生死?他对名利有何态度?本书将通过解读他散文中的叙事、他与其他名士的交往,以及他晚年的生活状态,来呈现其多面的性格。 例如,在《与子俨等疏》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人的责任感与温情;而在《桃花源记》中,我们则看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咐。同时,作者也会探讨他身上那些看似矛盾的特质,比如他既有隐逸的清高,又有入世的无奈;他既有对自然的眷恋,又有对人世的关怀。 本书将力求避免将陶渊明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烦恼的普通人,只是他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因此在精神上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的“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参与到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中。 第四部分:后世的“陶渊明”——解读与传承 陶渊明的“映像”并非只在他自己身上,更在于后世文人对他不断的解读与传承。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与影响。从李白、杜甫到苏轼,再到明清时期的诸多文士,他们是如何理解陶渊明的?他们的诗歌创作又受到了陶渊明怎样的启发? 作者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后世评价,深入分析其解读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意图。比如,为什么后人会将陶渊明视为“隐士”的典范?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义?这种解读的演变,本身就折射出中国文化对理想人格的不断追求与反思。 通过对后世解读的梳理,本书旨在证明陶渊明的“映像”是动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丰富与重塑的。他的精神,如同种子般,在不同的土壤中开出了各异的花朵,但其核心的生命力始终未曾改变。 本书特色: 《陶渊明的映像》力求在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之间找到平衡。作者并非学院派的枯燥论述,而是以散文的笔触、诗人的情怀,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本书的语言风格自然流畅,避免华丽辞藻的堆砌,注重思想的穿透力。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融合了文献考据、文本细读、文化解读等多重手段。作者不仅关注诗文本身,更注重其背后的历史、哲学与文化语境,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陶渊明形象。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映像”的视角。它不拘泥于传统的传记叙事,而是以一种更为现代、更为立体的方式,探索陶渊明的精神遗产。它邀请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在喧嚣的现代社会,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陶渊明的映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陶渊明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精神自由与人生选择的深度对话。它将为所有热爱中国古典文化、渴望在内心世界寻找宁静与力量的读者,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与审美体验。这是一部献给陶渊明,也献给所有在尘世中寻求“真我”的读者的诚意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陶渊明的映像》,初初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素雅的封面所吸引。那种略带粗粝的纸张触感,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我并非是那种专门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也算不上对陶渊明信手拈来就能说出一大堆典故的“粉丝”,充其量算是一个对那个时代、那种生活状态略感好奇的普通读者。翻开书页,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将我带入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的文字。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给我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暂时逃离当下纷繁复杂的生活,去体验一番那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与自在。我尤其好奇,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能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找到多少共鸣?他所追求的“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是否显得更加珍贵?这本书会如何解读他的人生选择?是仅仅停留在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还是会深入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持?我猜想,它应该会提供一些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看看他那些看似简单的诗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哲思,能否给我们这些身处俗世的人,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与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陶渊明的映像》着实吸引了我。我总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都是其人生、其思想最直接的“映像”。而陶渊明,他的诗,他的辞,都带着一种独特的个人印记,那种淡泊宁静,那种对自然的亲近,那种对真实自我的追求,都仿佛是他内心世界最真切的写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电影的镜头一样,捕捉到陶渊明人生中那些至关重要的“瞬间”,将他的人生片段、他的心路历程,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映像”这个概念?是透过他的作品去“映像”他本人,还是会借助其他史料,去构建一个更完整的陶渊明形象?我更关注的是,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陶渊明的“映像”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他的那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在现代语境下,是否还能找到存在的意义?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这位古代圣贤,不只把他当作一位诗人,更当作一位在人生道路上,有过深刻思考和选择的独立个体。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陶渊明的印象,总停留在“田园诗人”这个标签上。他的诗歌,总是带着一种清风徐来的舒朗,让人心生向往。然而,我总觉得,一个人的人生,尤其是像陶渊明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其内心世界必然是复杂而多层次的。这本书,单单从书名《陶渊明的映像》来看,就给了我一种“远观而近察”的意味。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他诗文的解读,而是能够通过某种“映像”的方式,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思想转变、他的情感起伏,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许,这本书会透过他的诗,看到他生活的艰辛,看到他内心的矛盾,看到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打破固有认知的解读,让我发现一个隐藏在“田园”面纱下的,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陶渊明。他的一生,是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的普遍困境,而他又以何种姿态,在这困境中活出了自己的风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的颇有几分古意,硬壳封面,配以淡雅的插图,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仪式感,这让我对书的内容本身充满了期待。我对陶渊明,总是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多“高大上”,而是他身上那种近乎“不合时宜”的真性情。在那个讲究仕途、名利的时代,他却选择了归隐,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勇气,一种对内心真实的坚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他做出这样选择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厌倦官场”,而是他对人生意义、对社会价值的独特理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呈现陶渊明的形象的?是侧重于他的诗歌创作,还是更关注他的人生经历?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将他的诗文与生活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陶渊明。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为何能写出那么多流传千古的佳句,那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淡泊与宁静,究竟是如何在他笔下化作文字,触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评分

初次接触《陶渊明的映像》这本书,就被它极具诗意的书名所吸引。陶渊明,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悠远的意境,仿佛将人带入了一片宁静致远的田园风光。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作家,尤其是像陶渊明这样,其作品与人生如此紧密相连的文人,就需要去“看见”他的“映像”,去感受他文字背后的生活,去体悟他选择背后的心境。这本书,我猜想,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陶渊明诗文的表面解读,而是会深入其灵魂,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去呈现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一面。我期待的是,它能带我走进那个真实的陶渊明,去了解他为何能在乱世之中保持内心的澄澈,去感受他辞官归隐时的决绝,去体会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幸福。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这些身处现代社会,被各种信息和欲望所裹挟的人们,提供一个反思生活、寻找内心平静的契机,让我们从陶渊明的“映像”中,汲取一丝力量,去探寻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