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
定价:68.00元
作者:刘正宏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84183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项目、北京市高校教改项目民族文化资源在传媒艺术专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校级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为依托,并由北京市高校教改项目民族文化资源在传媒艺术专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资金支持,重点从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教育化传承、应用化实践、平台化弘艺的载体、意义和方法,来阐释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工艺传承学校教育模式,为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人提供借鉴案例。
内容提要
无
目录
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理念
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阐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第二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一、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二、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第二章 数字化保护的内容与手段
节 数字化保护意义
一、信息资源交互,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空限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广泛性
三、加强社会化服务,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领域
四、提供数字化保护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积累经验
第二节 数字化保护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收集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库
三、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第三节 数字化保护标准和原则
一、数字化保护标准
二、数字化保护原则
第四节 数字化保护手段
一、调查分析、数据数字化整理
二、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引入行业专家
三、制定专门的立法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四、通过地区行为,促进资源与当地经济接轨
五、构建教学资源库,促进传统技能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第三章 教育化传承的路径与模式
节 保护与传承载体
一、人格化载体保护
二、物化载体保护
三、文化空间载体保护
四、产业化载体保护
五、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性
第二节 教育化传承的现状与目的
一、教育传承的现状
二、教育传承的目的
第三节 教育化传承的方式与路径
一、民族文化传承方式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原则
三、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与开发
四、搭建民族文化学、研、产、用一体化多元平台
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六、成果创新应用效果
第四节 ”课程单元-兔爷泥塑创作”学习方案
一、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效果思考
五、教材与参考网站
第四章 应用化实践成果的展示与解析
节 数字化资源介绍
一、素材采集加工
二、动画体验
三、多媒体产品介绍
四、H5应用页面
五、电子书展示
六、APP互动产品体验
七、移动网络微信平台
八、教学案例
九、微课程
十、技艺培训课
十一、结构化专业课程
十二、产品创新实践
第二节 学习路径设计
一、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路径设计
二、以学习者角色为中心的路径设计
三、多角色、多策略、混合式的学习中的学习路径设计
四、景泰蓝学习路径解析
第三节 动画设计类-《景泰蓝制作技艺》动画短片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
第四节 多媒体产品类-《景泰蓝》电子读物设计案例
一、信息架构及界面设计
二、教学实施
第五节 APP设计类-《景泰蓝》App设计与开发案例
一、案例描述
二、案例教学目标
三、景泰蓝App结构及界面设计
四、景泰蓝App的开发与实现
五、景泰蓝App测试
【反思与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正宏,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主持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和教育化传承方面有深入研究。
文摘
无
序言
无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一种“连接”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那些遥远而古老的技艺,更是关于如何将它们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与我们的下一代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一直觉得,很多非遗之所以难以传承,一部分原因是它们显得过于“高高在上”,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这本书通过“数字化应用”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比如,那些精美的苏绣、缂丝,以往我们只能在博物馆或者高档展会上看到,而现在,通过高清的数字影像,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丝线的细腻光泽,感受到针脚的精妙排列,甚至可以看到老艺人运针如飞的每一个瞬间。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美,变得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教育化传承”部分,让我看到了希望。想象一下,孩子们不再是通过书本上枯燥的文字了解“二十四节气”,而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APP,学习如何根据节气来种植农作物,或者通过AR技术,在自己的房间里“种”出一片虚拟的稻田,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们记住知识,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情感和价值。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的书,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它所探讨的课题却深深吸引了我。书中触及到的“数字化应用”部分,让我联想到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改变。比如,以前看皮影戏,只能去特定的戏院,而且戏班子演出机会寥寥。如今,通过高清的数字影像,我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欣赏到各地不同流派的皮影艺术,甚至还能看到幕后制作的花絮,了解那些精湛的雕刻和操纵技巧。书中关于数字化存档的论述,更是让我意识到,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如果不是通过科技手段加以记录和保存,很可能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这种“活态”的传承方式,不仅让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更让它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近大众,甚至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非遗展示上的应用很感兴趣,想象一下,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苗族芦笙节的热闹氛围,或者通过AR技术,让古老的石窟壁画“活”过来,讲述它们的故事,这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也为非遗的传播打开了新的维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活”下去,而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它在“教育化传承”方面提出的思路,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强调的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非遗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是更注重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情感认同。我设想,如果学校能够将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甚至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比如学习扎染、捏泥人,或者跟随老艺人学习吹奏民族乐器,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种“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远比枯燥的书本知识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书中提到的一些实践案例,比如将非遗故事改编成动画片、开发互动式学习APP等,都让我看到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效结合的巨大潜力。我尤其赞同书中所说的,教育化传承的关键在于“育人”,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艺的继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他们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这本书的关注,源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数字化应用”的深入探讨深深吸引。我曾亲身经历过一些传统手工艺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复活”。比如,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剪纸艺术,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艺术家们能够将自己的作品直观地展示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精美的剪纸作品得以被更多人欣赏和喜爱。书中关于建立非遗数据库、利用VR技术进行虚拟展示的构想,更是让我看到了非遗在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我设想,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就能“走进”一个虚拟的古村落,了解那里的民俗风情,欣赏当地的戏曲表演,甚至还能学习如何制作当地的特色小吃。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兴奋的体验!而书中关于“教育化传承”的论述,则让我看到了非遗重拾活力的关键。我曾参加过一次关于地方戏曲的讲座,深感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艺术的疏离。这本书提出的,是将非遗融入课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策略。例如,将非遗故事改编成绘本、动画片,或者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体验活动,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评分读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非遗的生命力,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书中关于“数字化应用”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成为保护和传播非遗的有力工具。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有了数字扫描和3D建模技术,那些精美的古建筑、石窟寺的壁画,又该如何才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供后人研究和借鉴呢?而书中提到的“教育化传承”,更是点亮了我对非遗未来的希望。我一直认为,非遗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的专家学者,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和热爱。这本书所倡导的,是将非遗融入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喜爱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学校的非遗课程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学习如何制作一碗地道的北京炸酱面,或者学习一首古老的民歌,甚至跟随老师学习一套简单的太极拳。这种“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模式,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深入人心,更能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本书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科技,并且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的童年,它们就一定能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